《蔡钰·商业参考2》稳定币会如何影响现实



《蔡钰·商业参考2》稳定币会如何影响现实插图1

上一讲我们聊到,加密市场的稳定币们设计思路五花八门,有中心化去中心化的,有抵押品没抵押品的。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某种意义上,确实有一批稳定币,在加密市场里成为了「事实货币」。

而现实世界虽然对加密资产态度各异,但普遍都对数字经济倾注了巨大的资源和热情。所以,如果稳定币开始有了数字经济里的「事实货币」这个苗头,它可能对现实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收集了几方有意思的观点想要分享给你,供你参考。

首先是资本市场。

西部证券有一个总结,稳定币的使用场景主要三个:

第一,买卖加密资产,这个我们解释过了。一个加密市场的交易者想要锁住收益,但又不想离开加密生态的时候,也会选择持有稳定币。

第二, 支持跨境转账。这也好理解,稳定币虽然很多背靠中心化机构,但也是用的以太坊链这类的区块链账本。等于搭建起了一个超国界的支付网络,能够绕开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国界管制。

第三,稳定币还能够搭载智能金融合约。这些智能合约是透明可追踪的,但同时也是无法篡改和阻止执行的,这样一来,无论是中央机构还是第三方机构都干预不了。

你看,稳定币比起现实世界的法币,比如说美元,在日常买卖加密资产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本质创新。但在支持跨境转账和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这两方面,就在效率和自由度上面远远地胜过了现实世界的法币。

这种自由度能够拿来做什么呢?往坏的方面想,可以洗钱、避税、转移资产。这些事在稳定币成为主流之前,世界各地已经有不少的资金方在借助比特币、以太坊币这些主流的加密资产来进行了,但当时他们多少还是得掂量一下价格波动的风险:你想啊,买比特币的时候要是价格是4万美元,转出去了再卖出的时候有可能变成2.9万了。

而他们要是用了稳定币就不太担心这个了。所以到了2020年4月,全球通过以太坊链转移的资产价值,每天达到了15亿美元。其中稳定币现占到大概80%。为什么?因为USDT、USDC等等很多稳定币都是运行在以太坊链上的。从2020年4月这个时间点之后,以太坊链上的转移资产价值就超过了比特币。

 

 

好,我们再看看监管怎么看待稳定币。前面说的那些稳定币的用法,监管多数不喜欢。我的印象里,央行前行长周小川说过一个观点:

跨境支付的成本问题并不是由于技术问题所导致的,而主要是由于监管和制度成本高造成的,所以,新技术与新支付工具的引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社会的跨境支付需求被加密货币接走,看似是比传统法币的成本更低,但区块链、密码学和智能合约技术并不是消灭了这些成本,而是把这些成本转移给了别人,或者转化成了风险。

那都转移到了哪里呢?我特意去请教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老师。因为他一直在推动中国央行数字人民币的落地,他对稳定币也一直在保持关注。

穆长春老师看来,这些成本和风险是甩给现实世界,让现实世界给承担了。

比方说,稳定币维护「稳定」的成本,甩给了实体经济。

直到2021年,稳定币市场里面90%的规模仍然是靠中心化机构基于抵押资产给支撑起来的,其中很大一笔还是传统金融资产。而这些资产通常又是托管在传统实体银行里。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一个稳定币发行机构突然接到大规模的赎回请求,不得不快速地兑换巨量现金或者甩卖商业票据这类的资产,那么,本来挺稳定的传统金融市场就也会发生大幅的价格波动,托管这些资产的传统银行也会被风险波及。

再比方说,稳定币制定有一套自己的支付和利率规则,这也会影响现实世界里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货币政策是干嘛用呢?调节经济活动用的。也就是说,稳定币可能会加剧实体经济的动荡。

再举个例子。像我们前面说过,Dai这类稳定币的运行机制里有一条,是通过调节自己的利率来控制自己的币值稳定。要是它规模巨大,跟传统法币们又能够自由兑换,那它的利率高于法币利率的时候,就会吸引大量投资者把钱搬到区块链上,兑换成稳定币给存起来。

现实世界里的货币政策本来有一条规律是,经济要是不景气,央行可以降息,来刺激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但要是法币跟它的稳定币有了息差,实体世界越降息,流动性就会越往加密市场里跑。这样一来,实体世界的降息不但没法刺激经济,而且还会有反效果。

所以,穆长春说,稳定币就像一头巨兽,牵巨兽的人也不知道牵的到底是什么动物。但它也可能有好的部分。所以全球监管的态度基本都是,不应该贸然绞杀,而是把它按照传统金融的视角先拆解一通,挨个拆解成接近传统金融的不同业务,然后分别进行针对性地监管。

比如说,一个稳定币的生态里,用来买卖加密资产的是支付系统,发行稳定币的是存款吸收机构,抵押资产部分又像货币市场基金,稳定币本身又类似电子货币。

美国的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等政府机构也出过一个稳定币的监管建议报告,建议拆分成这么三部分来监管:稳定币本身视同证券资产来监管,稳定币发行方要视同银行来监管,钱包的服务商再独立监管。

我们不管哪边的拆解思路吧。拆开之后,有一些业务就适合用现有的金融体系监管机制来监管了。还有一些新的业务和环节没法监管的,那就用最严标准来评估、来设计新的监管机制。

你看,监管机构们解决问题的思路跟我们日常其实很像:看见陌生的庞然大物,先对标一个熟悉的框架来拆解,拆出来熟悉的部分,就用原来的方法处理;这时陌生的部分仍然陌生,但已经更小、更具体了,这个时候再去处理它也会变得容易。

这同时,各国央行们还有一个更彻底的控制风险的方案:设计和推出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来满足合规的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防止稳定币们垄断加密市场与现实世界的连接通道。把控制权留在实体世界手里。

我们第一季讲过,中国自己的数字人民币项目2014年就提出了,到现在已经迭代了很多次,并且已经在深圳、苏州等等城市,还有进博会、冬奥会这样的场景里都跑起来了。截至2021年底,数字人民币的累计交易量已经达到了875亿元,用户量达到了2.61亿,跟B站的月活用户数相当了。美国政府那边这两年也在讨论,美联储应该如何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

各国央行在发行数字货币的时候,基本都有一个共识:要规定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上限。为什么呢?为了保护现有的银行体系不萎缩。你看,这是只有加密血统的稳定币们不会考虑的。

 

 

那么,如果央行数字货币们都已经成熟登场了,稳定币们还有存活前景吗?这个问题,我刚好又从国盛区块链和西部证券看到两个不同的观点。

国盛区块链要乐观一些,他们认为稳定币会最先受到最严厉的监管,甚至各国央行可能会直接控制稳定币的发行与市场利率。

稳定币虽然合规性不如央行数字货币,但它跟区块链金融的融合深度可能比央行数字货币要强,加密资产又已经是个客观存在的资产品类了。所以,稳定币也可能会走向合规,来协助央行数字货币们打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这是国盛区块链的看法。

而西部证券就认为,私人部门发行的稳定币大概率会失败,因为它们的设计机制多少都在模仿传统金融体系,但却不像传统金融体系那样,设计有一个类似央行的最终贷款人。而全球一轮一轮的金融危机下来,历史已经说明,传统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需要靠最终贷款人来兜底的。

 

 

这是我想分享给你的,站在实体世界里,资本市场视角和监管视角怎么看待稳定币这个新物种。

我感觉,西部证券提出的问题挺重要的:谁给稳定币兜底?这个问题只靠加强监管是回答不了的。如果各国央行在监管稳定币的同时也愿意替它们兜底,那它们又需要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呢?那个时候的稳定币们,跟央行数字货币还会有什么不同吗?

期待你的思考。再见。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公司敞开聊,股票别瞎买。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