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课·光伏产业报告》07 隆基:中游企业如何摆脱上下游“夹击”?



《前沿课·光伏产业报告》07 隆基:中游企业如何摆脱上下游“夹击”?插图1

这一讲我要跟你讲的企业是隆基股份,是一家上市公司,也是我国第一家市值突破4000亿的光伏公司。

隆基股份创始人来自兰州大学,公司的名字也是为了纪念兰州大学的老校长江隆基。隆基股份公司虽然坐落在西安,但是,它对行业的影响力则是全国甚至全球性的。

你可能不知道,在光伏领域发生过一场重大技术革命,2015年起,单晶硅片快速发展,市占率从18%提升到了90%左右,取代了多晶硅片成为主流。具体细节可以不用了解,但我要告诉你,这场技术革命的发起者就是隆基股份。

隆基股份目前在硅片领域处于行业第一,市占率在40%左右。而且业务布局很广,不只有硅片业务,还有处于中游的电池、组件业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组件业务提升很快,2019年行业占比8%,2021年就达到了20%左右,成为了行业第一。要知道,组件是直接卖给光伏电站的,相当于最贴近消费者,组件行业的发展,会更直接影响光伏电站的发展,也就是光伏的普及。

听上去隆基生意做得很不错,对不对?其实并不完全是。2021年9月底,隆基和其他几家组件公司联合对外发了个呼吁信。意思是说,上游的硅料涨价太厉害了,我们中游的组件企业快撑不住了。

为什么会这样?要知道,过去的2021年,上游企业赚很多,怎么中游组件企业却要亏损?还要靠发呼吁信来寻求生存空间?像隆基这样的光伏中游企业遇到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难题?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问题。

你可能稍微一细想,就会发现这件事情不符合常理。从商业角度来看,组件是中游,上游涨价,中游也跟着涨价,让下游承担不就好了?

但光伏组件对下游的光伏电站不能这么干。一个光伏电站项目,动辄需要上亿元的资金,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从银行借钱,赚钱后再还利息,这通常需要10年左右才能回本。面对资金压力,光伏电站会制定一套严格的“还债”计划,比如大部分电站内部硬性要求,收益率不能低于8%,低了项目就不做了。

而在电站前期的建设成本中,40%的资金都是用来买组件。这就导致光伏电站对组件的价格变动非常敏感。大部分电站的运营商会和组件企业提前签订一个长期订单,期间都会保持一个价格,拒绝中途涨价。对于那些还没有启动的项目,如果组件企业提出涨价,项目甚至会直接中止。

组件企业也不是没尝试过,2021年下半年,组件企业也涨过价,从1.6元/W逐渐涨到1.8元/W,甚至更高,想试探下下游的态度。结果,部分电站的收益率直接跌到了8%以下,就只能推迟电站的启动建设。你看,组件企业虽说涨价了,但是货卖不出去,也是白涨。

下游不行,跟上游商量,能行吗?2021年一整年,组件的价格只涨了15%左右,上游的硅料价格最高却涨了近200%,就连硅片也涨了60%。中游企业拿涨价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

我在判断一个行业对外议价能力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察指标,叫 “行业集中度”。通常会用行业中的前五家或前十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来衡量。简单来说,这个指标就是看在这个行业里,有几家企业有话语权。一个行业集中度越高,头部企业的话语权就越强。在产业链中,集中度高的环节,要比集中度低的环节,更有话语权。

好,那我们来对比一下上游硅料、硅片和中游电池、组件,这两者的行业集中度。在2020年年末,上游中的硅料企业,通威、保利协鑫等前5家的市占率之和达到88%;硅片企业前5家公司的市占率之和也达到88%左右。中游呢?电池、组件的前五家市占率之和只有55%左右。

说白了,中游没有什么议价能力,硅料、硅片的议价话语权要比组件的议价话语权强得多,组件向上游谈判实在是太难。

你知道,光伏是一个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电站等上中下游多环节配合的产业,如果一个环节受损,整个产业都会受到影响。但是,产业利润分配不均,组件企业大面积亏损,对下游没法抬价,对上游又没法议价,中游只能靠自己。

在我看来,隆基这几年的做法很值得中游企业借鉴,总结来说就三个字:一体化。

所谓一体化,就是中游企业也开始做上游或者下游的业务。组件企业既然打不过上游硅料、硅片和下游电站,那就加入它们。

隆基的做法,说起来也不是很复杂。先是咬紧牙关,在硅片领域取得绝对优势,包括技术、规模等。然后,在2014年收购了组件公司,开始做电池和组件。电池业务主要是自己生产自己用,组件业务主要是为了推广自己的硅片。硅片的优势,加上电池技术,又是自己采购自己的硅片,所以组件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么做,首先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风险也就被分散了。隆基的组件业务虽然亏钱、压力大,但是硅片业务赚钱,就可以用硅片的利润去补偿组件业务;如果未来有一天硅片价格开始下跌了,那它的组件业务的成本就在降低了,利润就会有所改善。

除了这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一体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平稳。只做产业链上一个环节的公司,那是上的快、下的也快,周期冲击的波动很大。隆基一体化之后,就平稳多了,不会突然赚钱超过预期,也不会突然亏得很惨。

一体化后的实际效果怎么样呢?2021年发出呼吁信的时候,大批中游企业都在亏损,虽然隆基也很难,尤其是它的组件业务面临巨大挑战,但它还是能保持一定的收益,不至于威胁生存。

德邦证券在2021年6月出过一个测算数据,如果一家企业,只做组件业务,毛利率只有0.5%;如果电池和组件它一起做,毛利率可以到1%;如果再加上硅片,那毛利率能达到7%。毛利率大小的差别,其实就是亏损和赚钱的差距,倒闭和发展的区别。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一体化是个美好的解决方案,但事实上,一体化并没有说起来这么容易实现,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因为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更需要技术上的显著提升,所以导致很多小企业有心无力。

就算大企业完成一体化,也不是就高枕无忧了,还是会面临新的问题。光伏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行业,未来可能还会迎来许多次变革,尤其是技术方面。小企业或者新企业,在面对一些新变革时,可以顺应局势快速调整步伐,或者直接投入做新技术,但是大企业“船大难调头”,想要快速做出改变,就不太容易了,这里甚至存在彻底被颠覆的可能性。

我还要请你站在整个光伏产业的角度看看一体化,它可能会让光伏产业在迎接新技术的时候,变得更“纠结”。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光伏领域不断会有新技术出现,如果有些企业想做A技术方案,有些想做B技术方案,怎么办?以前,大家各自只做一个环节,其他环节上的企业如果不配合,那整个产业就进行不下去。所以,产业链上的上下中游企业就要达成一致,要么不做,要么选定同一个方案,一起朝着这个目标推进。

但一体化之后,大企业的实力都变得很强,你做你的A方案,我做我的B方案,不再需要其他环节的企业配合,自己就可以一条龙,活得还不错。这样下去会导致一种情况,就是产业内有几种方案同时存在。而那些只做单一环节的企业,就不知道怎么选择了,没办法,就只能几套方案都做准备。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延缓行业的发展。

好,我们再来回过头看看光伏中游组件企业的困境,没法跟上游议价,也没法给下游涨价,像隆基这样的企业就逐步走出了一体化的道路。这条路,有“东边不亮西边亮”的优势,也有平稳应对风险的好处,但问题也很多,尤其是对整个产业来说,会在新技术面前变得更纠结。一体化这种形态接下来会怎样发展,现在还没有定论,我们可以一起观察它的未来走向。

这一讲的最后,我想请你想想看,其他行业有类似于隆基“一体化”的模式吗?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呢?欢迎留言写下你的思考。

以上就是这一讲的全部内容。我们下一讲再见。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