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之后有个消息说,越南2022年一季度的出口达到了891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折合成人民币的话是5842亿元,出口规模和增速都明显超过了深圳的4076亿元。
这其实不能算新鲜事。越南的出口金额从2019年一季度开始就已经领先深圳了,在疫情以来的两年里,越南要是单独跟深圳比,一直是出口额领先的。
那为什么最近这件事又发酵起来了呢?因为这段时间,中国有好几个经济发达地区——像上海、长三角、广州、深圳——都在忙着疫情防控,导致有些外资企业抱怨临时防控带来的产业链受阻。而越南刚好又从春节后开始加速复工复产,接了不少中国流过去的订单。我看到一个数据,4月底从中国华北地区海运到越南胡志明市的航线,部分箱型的运费已经涨了50%。越南在一季度出口贡献最大的商品类别是纺织服装,胡志明市的一个服装纺织行业协会说,它的会员企业们拿到的订单已经足够开工到年中甚至是9月份。
于是,得失这么一对比,大家又开始重新关心起了这个问题:「越南会不会像30年前的深圳一样,成本又低、又生机勃勃?越南制造会不会抢走中国制造的饭碗?」
这种担心当然有道理,因为越南的发展路径太像中国了:都是借着低成本的人力优势,嵌入到全球经济循环里面,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这还不算。越南在2021年初还发布了他们的十三大决议文件。这份文件肯定了越南的「革新开放」的发展成果,列出了两个百年发展目标,决心要在体制、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去进行突破,当下他们还在忙着反腐。我放一篇越共十三大的文稿放在文末,你要是去瞟一眼你肯定也会有感觉,越南是在摸着中国过河。
而且,越南虽然起步晚,但它那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实现速度规划得很猛:他们计划在2030年,也就是越南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发展中国家;在2045年也就是越南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
正面来看,当然相当于他们是在用本国的前景来承认中国发展模式是有效的;但反过来看,又给中国人带来了很微妙的焦虑和危机感:学我们的越南,一季度GDP增速已经5.03%了,而我们自己才4.8%,我们是不是要被抢饭吃了?所以最近,我看到好多文章都在讨论。
其中,产业研究者宁南山的一篇文章,我觉得重点抓得最好。他用了不少事实和数据来论证这么两个观点:
越南确实对中国造成了竞争威胁和压力,但没必要放大这种威胁。
中国当前更应该关注的主要竞争对手和主战场是发达经济体和中高端产业,只要集中精力去回应主要战场上的主要竞争,同时也就是在侧面缓解次要战场上的压力。
那为什么越南制造算是「存在但没必要放大的威胁」呢?他的思路有几个重点。
第一个,越南的发展机会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老板们自己给的,这我们也拦不住。
你肯定知道施展老师有一个溢出理论:中国在自己的产业升级过程当中,供应链会溢出到越南这样的周边发展中国家。
我正好也看到过中国商会胡志明市分会会长赵骞的一个总结。赵骞说,最近几年,中资企业在越南的产业投资基本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年到2006年,大家集中去开鞋子和衣服等纺织类劳动密集型工厂;
第二阶段是2005年到2018年,集中去开木器和家具工厂;
第三阶段是2018年至今,集中去开跟苹果和三星等等电子企业相关的消费电子生产线。
你看这三个阶段的划分逻辑,正好就是从低技术溢价一路开到高技术溢价。
《商业参考》以前讲过,像快手上的一个蓝领招聘,现在工厂在国内给没有什么经验的普工开出的月工资也得5000到7000块了。同时你也知道,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上,一个年轻人跑外卖也能够挣到这个钱,而且他们还认为这比进工厂流水线要自由。
与此同时,越南是什么情况呢?越南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说,2021年越南就业人员平均月收入是570万越南盾,相当于1585元人民币。越南的东南部是他们相对发达的地区,平均工资也大概是2170元人民币。
你想,换成你是一个江浙或者广东老板,你是愿意花6000块雇佣一个中国工人,还是去越南用同样的钱雇三个人呢?你当然会去越南嘛。
《商业参考》讲过的立讯精密、申洲国际,都是中国老板主动到越南去设厂。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宁南山的第二个重点,当下的越南,还没法拥有世界领先的行业和企业。
他是拿人均GDP这个值来做了一个比较。
越南现在的人均GDP什么水平呢?2021年是3700美元。中国河南省的人口规模跟越南差不多,都是9800多万,我去查了一下河南省2021年的人均GDP,大概是8800美元,相当于越南的两倍还多。
再来看韩国,韩国作为发达国家,2021年人均GDP已经达到了3.47万美元,越南跟韩国相比,还有10倍的差距。
我们站在越南的立场上先想一想,要是想追韩国该怎么追呢?当然不可能继续靠中低端代工。如果越南想要让人均GDP赶上韩国的水平,那就得让自己的市场出现类似三星、LG这样的世界级公司,才能够借助高科技产业,拉高整个越南的人均GDP。
在2021年,韩国能够进入财富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有15家,越南人口是韩国的两倍,也就是说,实现前面那个目标,需要30家以上的世界五百强。
但目前,越南不但还没有能够出现本土的高科技企业,连一家能够打入苹果供应链的本土企业都没有,目前活跃在越南市场上的21家果链工厂全是外资设立的。比如说中国的立讯精密、伯恩光学,比如韩国的LG和三星,日本福斯特电机、住友电气,台湾地区的仁宝、鸿海,美国的英特尔,新加坡的纳峰等等。这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又是最多的,达到了7家。
我们要是再拿越南跟中国的广东省比一比,越南9820万人,2021年人均GDP是3700美元;广东省1.27亿人,人均GDP是1.5万美元。如果越南想要追上广东的人均水平,那也需要像广东一样,有自己的华为、中兴、比亚迪、大疆、OPPO、 VIVO、广汽、美的、格力、TCL、腾讯等等,但目前的越南,就连像传音、魅族这种级别的本土科技公司也还没有出现。
那换一个思路,越南有没有可能只靠外资来开设代工厂,就拉高他们的人均GDP呢?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是不能的。没有外资企业愿意把一流科技转移给代工市场,他们愿意交出来的永远是已经变得不太值钱的低毛利技术。
这也说明,越南自身的发展还比较早期。
所以,宁南山说,在这个维度上与其担心越南,不如担心印度。印度同样有14亿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可以在当下就对中国造成重大影响的。印度在去年就已经开始鼓励发展本土电子制造业了,它今年还扣押了小米接近5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但小米在印度的手机市场份额一度高达30%,这个市场对小米来说绝不是说放就舍得放弃的。
第三个重点,在未来,越南就算能够发展起来,也会给中国带来收益。
我们先拿美国做个类比。美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第一是中国,第二、第三是跟它接壤的墨西哥和加拿大。美国的这两个邻国,尽管人口和经济总量都不如中国大,但是它们跟美国的贸易总额加起来却能够超过中美贸易总额。
像2021年,中国买了美国1511亿美元的货物,而加拿大和墨西哥买了5800亿美元的美国制造产品。
类似的趋势其实也已经开始在亚洲出现了。2021年,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从欧盟变成了东盟,也就是东南亚十国。中国跟东盟的货物贸易额达到了8782亿美元,增速28.1%,接近30%了。
而东盟十国当中,越南又是从中国买东西最多的,它2021年从中国买走了1379.3亿美元的货物,同时又往中国卖了922.7亿美元的货物,一进一出,中国还从它那儿获得了45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你的顺差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赚对方的钱嘛。
就算把越南放在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里看,这些年,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顺差来源国。越南越是发展,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就越是在持续增长。
那为什么越南对中国有这么大的进口需求呢?因为它停留在「来料加工」这个产业链生态位上的时候,就仍然有大量的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
所以,如果中国能够跟越南形成稳定的、事实上的产业落差,那么越南的1亿人大市场,也可以成为「中国制造」的主要消费市场。
我们在第一季讲过中国加入RCEP的意义。连同越南在内,整个东南亚跟中国加起来,能够形成20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这个市场能够互利,彼此又不会发生国力上的威胁。RCEP要是能够顺畅运转,对中国来说,意义不小于改革开放和加入WTO。
当然,中国任由产业链溢出也不行,假以时日,人家越南的产业链也会健全,也能追上广东,也能追上韩国。那怎么能跟越南形成稳定的、事实上的产业落差呢?
答案就是去集中精力搞自己的产业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上,真正的大蛋糕在发达国家的产业里面,欧美加澳日韩新这些发达国家每年的GDP总和能够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也说明,它们所代表的中高端产业才是真正的大蛋糕。
你肯定记得,《商业参考》花了不少篇幅跟你聊职业教育。像曹德旺、虞仁荣们非常积极地跟地方政府去合作兴办职业大学,这也侧面说明,制造业当中的中高端岗位人才,在东南亚找不到替代。
所以,如果中国能够把中高端产业能力补齐,按照宁南山的说法,富裕的东亚地区+次级富裕的东南亚地区,超过20亿人口,形成了区域内的超大市场和各司其职的产业链分工,将是全球其他地区难以撼动的存在。
再翻译成一句更简单的话:别人抢你方便面怎么办?最好的解题思路不是去把方便面抢回来,而是想办法吃上佛跳墙。
你看我们也响应号召,及时回应了一下市场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