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以色列智库如何看待中以贸易关系?

先来看第一篇。欧洲著名智库、欧洲对外关系理事会(ECFR)12月1日出台报告,题目是《欧洲在印太地区的贸易与战略:为什么欧盟应该加入CPTPP》。讲这篇报告之前我先介绍一点背景:

这个CPTPP的全称是“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比较复杂)。当年美国奥巴马政府曾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TPP),实际上是要重塑整个亚太地区的贸易结构,主要针对的就是我们中国。后来美国政府换届,退出TPP谈判,不搞了。那原来跟着美国的那些国家(像日本、澳大利亚)怎么办?只能把原来框架调整一下,然后继续推动。这就是今天的CPTPP。

我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前不久我们国家宣布准备参与CPTPP,让日本、澳大利亚包括美国在内都有点措手不及。

说完背景,我们再看这篇报告。它说,几十年来贸易和投资一直是欧洲与印太地区国家关系的核心。但是由于“全球化疲劳”(这个词很有意思)导致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越来越不愿意缔结新的贸易协定。

相比之下,亚太地区贸易一体化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最近签署的两项协定,也就是前面介绍的CPTP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改变印太地区及整个世界的游戏规则。你看,报告认为这两大协定的影响非常深远。

那这有什么问题呢?报告认为,关键在于中国,说白了我们中国的影响增加太快。

报告说,中国在RCEP中已经占了核心地位,现在又提出要加入CPTPP,而这种要求又没办法阻拦。如果这两个贸易协定中国真的都加入了,那中国就占据了整个区域贸易的中心,贸易规则、贸易条件可能都会由中国来定。

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国内政治使美国不愿意加入任何新的地区贸易协定,没法平衡中国。

讲到这里报告就提出建议,说这个时候欧盟就应该加入CPTPP。理由主要有三点:

第一,欧盟的经济贸易体量足够大,在美国不参加的情况下欧盟加入CPTPP可以平衡中国影响。

第二,欧盟加入不一定带来多少直接的贸易利益(估计在中长期可能增加0.3%的GDP),但如果不参加的话,欧盟可能付出重大机会成本,只能做印太经济一体化的旁观者,会被边缘化。

第三,加入该协议可以强化欧盟的优势,使欧盟可以通过贸易多元化来解决贸易依赖、经济胁迫等问题。这里你要注意,这个所谓“贸易依赖”、“经济胁迫”是现在西方国家攻击我们国家的一个常用话术,所以报告这里暗含的意思,就是要通过参与CPTPP,来重新建构中欧经贸关系,把它们认为的一些可能吃亏的地方找补回来。

所以你看,这篇报告讲的只是贸易领域的问题,但全篇的核心意思还是要“平衡中国”,以及对自己可能被边缘化的担心。应该说,这种心态在一些欧洲国家还是比较常见的,但现在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值得我们关注。

好,再看第二篇。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12月2日出台了一份题为《确保美国6G未来》的报告,20多页。我在以前的课上介绍过新美国安全中心,它是民主党的一个重要智库。

这篇报告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美国正在聚焦和中国的5G竞争,现实中5G技术还在推进和落地的过程之中,那为什么说决策者应该关注6G了呢?

首先报告指出,6G和5G相比又是一次新的飞跃:6G数据传输的速度比5G的峰值速度还要快100倍,延迟进一步降低,能源使用效率更高,而这些优势最后导致的关键结果是,对人工智能的支持非常强大。所以,6G技术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

更重要的是,报告说几代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像3G从最初的愿景到成熟技术的部署花了15年,4G花了12年,5G是8年前推出的。而6G据行业估计,则会在2028年完成技术规范,2030年进行首次商业部署。所以报告的意思是,6G离我们并不遥远了。

讲到这里,报告强调它的核心观点,那就是美国一定要从5G的事情当中吸取教训,不能等到6G部署迫在眉睫时才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和设计监管框架,那就太被动了。美国现在就必须着手制定政策来激励、支持和规范6G技术。那具体该怎么做呢?报告提了三个建议:

一是,确保6G网络安全性,要求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现在就应确定6G基础设施与网络的安全原则,等等。

二是,加强与盟友及伙伴国合作。这里除了技术跟标准合作以外,还建议创建多边数字开发银行,在金融上推动美国和盟国的6G发展,建议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促进全球安全公正的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等等,涉及面很广。

三是,促进美国6G竞争力。报告认为这是问题最关键的部分,因为美国在5G发展上最主要的教训就是过于托大,研发力度不够,到了部署的环节像频谱分配这些基础性的条件都出现问题。所以报告建议,美国政府现在就要制定6G战略,增加研发投入,在开放哪些波段的频谱这些基础性的工作都要早早做好准备

总体上看,这篇报告的主旨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建议美国政府一定要吸取5G竞争的教训,6G千万不能再大意了。

好,我们最后看一篇以色列智库——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院12月2日发布的报告,题目是《新冠疫情下的中以贸易》。

你知道,以色列国家不大,但科技创新方面比较突出,我们和以色列原来在技术方面的交流合作进展不错,但这几年美国对此高度关注,不断敲打以色列。从某种程度上说,中以经贸已经成为中美博弈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那这篇报告怎么说的呢?报告首先说,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以色列(一共已经经历了四波重大疫情),以色列和欧美的货物贸易大幅降低,但和中国的贸易没有多大影响,2021年上半年还有所上升。

然后报告又分析了中以贸易的特点,那就是贸易总量一般。中以货物贸易约占以色列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的11%,服务贸易占比更少,不到2%。但是报告也指出,在这部分服务贸易中,对华计算和信息服务(包括软件研发)占了32%,而且在过去十年间稳步增长。这实际上说明中以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合作开展顺利。

那这种情况下报告提了什么建议呢?一是增加对华出口的多样性,比如促进生命科学领域产品、绿色技术、农产品,等等;这个很好理解。但第二条就耐人寻味了,就是要避免过度依赖对华贸易,这里报告专门提到两个方面:一是以色列从中国的基建进口,二是对中国的芯片和电子元件出口,说这两方面过度依赖对华贸易,都可能有风险。

什么风险?报告没细说,我这里插一句,基础设施建设和半导体芯片这两个方面就是美国敲打以色列最多的地方。所以,实际上报告的这条建议就是说,以色列开展对华贸易要充分照顾美国方面的关切。

所以,报告的主旨其实就是两句话,一是要发展对华贸易,二是要看美国脸色。这两条放在一起给人一种很纠结的感觉。应该说,在当前中美博弈的背景下,这种纠结在相当多的国家都存在。这也是我们观察外部世界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