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周报将为你介绍世界主要智库最近出台的三篇报告:
第一篇,俄罗斯智库分析俄罗斯外交在2022年的十二项潜在机会;第二篇,欧洲智库建议法国推动中欧关系改善;第三篇,美国智库称美国应放弃完全市场导向的幻想,转而推出战略产业政策。
一般来说,年终岁尾这段时间总有智库会推出一些展望类型的报告。我们这期介绍的第一篇就是这类报告,那是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12月30日发布的,题目是《对2022年非危言耸听的预测》。报告开篇就说,在新年之际对下一年进行预测已经成为潮流,但多数都是危言耸听型的,主要谈危险,而它则要从潜在机会的角度展望一下2022年。
这篇报告总共列了12项潜在机会,不过你要是看完一遍的话,会觉得这与其说是12项机会,不如说是2022年俄罗斯外交的任务清单(是它要着重做的事)。这12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挑对我们重要的来说:
第一项是防止俄乌边境局势升级,报告认为如果做到这一点将是俄罗斯外交2022年取得的重大成功。你仔细感受一下,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罗斯对这次俄乌危机的立场。
第二项是稳定俄美关系,报告说2022年的重要目标是结束美俄外交战争,恢复双方外交使团的正常运作;第三项是恢复俄罗斯与北约的对话。你看,这份报告最开头的三项都与美国有关。
接下来我们直接跳到第六项——进一步拓展俄中关系。关于这一项,报告除了说加强两国在外交领域的合作以外,还专门提到两国应该在传统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发展技术供应链的合作。应该说,就俄方而言这还是属于一个比较新的建议,值得关注。
那紧接着的第七项是什么?是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的突破。报告说,俄罗斯非常关注与印度的关系,最新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将印度和中国置于同一水平,但是俄印合作长期以来一直落后于中俄合作。从俄罗斯的角度来说,2022年应尽力在与印度的关系中取得突破,特别是要在对华政策、美日澳印四国机制、印太战略等问题上弥合分歧。这项不用我多说,一看就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
第八项是保持俄罗斯在非洲的影响力。报告说,2022年可能成为俄罗斯的“非洲年”,俄非双方将在能源、交通、城市基调设施、通信等方面发起新的合作。说到这里,报告还补充了一句,俄罗斯将在平衡西方和其他大国在非洲影响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项与我们的关系应该说也比较明显,心中有数就可以。
好,我们再看第二篇,欧洲智库德洛尔研究院12月底发布一份报告,题目是《面对中国建设欧洲战略自主》,篇幅很长,有150多页。
我这里要插一句,这篇报告有很强的官方背景,由一个多家机构、多名专家组成的“欧盟与中国”工作组完成,牵头人是前法国驻华大使伯曼。那为什么要出这篇报告呢?报告的开头就讲得很明确:2022年法国要成为欧盟的轮值主席国,所以要为法国政府出主意,该怎么来处理下一步欧盟和中国的关系。
那这篇报告是个什么思路呢?报告认为,中美竞争的趋势将导致全球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中美脱钩的风险也在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欧盟必须有所作为,才能拥有战略自主权,才能捍卫自己的重要利益和价值观。所以第一点是“有所作为”。那怎么个“有所作为”法呢?
报告说,欧盟应成为中美之间的一种平衡力量。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并非保持“等距”,欧盟与美国拥有更多共同点,也应该继续促进跨大西洋对话和协商。但同时,欧盟应避免使民主国家峰会成为反华圈子,必须以自己的方式来发展对华关系,以促进战略自主。所以,第二点是“平衡”。
具体到中欧关系,报告指出,中欧关系近年来明显下行,相互看法急剧恶化。这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所以欧盟应该在对华政策上采取积极措施,要努力恢复一种更加平和的氛围,重新发展建设性关系。这一条应该说是整篇报告的主基调。
那应该怎么做呢?报告涉及了好几个领域,时间关系我只介绍两部分。
第一是经贸。报告说调整中欧关系的一大重点就是经贸领域,现在欧盟正在努力减少某些战略产品的对华依赖(这也是我们课上介绍过多次的所谓“供应链弹性”),但是范围非常有限。报告说,欧盟企业不会放弃14亿人的中国市场,更何况中国的中产阶级到2030年可能增加到8亿人,所以一些在华运营的企业已经表示要在2022年增加投资。
报告这里专门提醒,说欧盟要记住,在中国市场上,美国是欧洲的竞争对手。2021年,美国各种对华限制措施主要针对第三国公司,其实主要就是欧洲公司,而它自己在中国市场上的利润却进一步增加。所以欧盟应该奉行现实的对华经贸政策,要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应该说它把意思已经说得很直白了。
那第二条是什么呢?是科技合作。报告认为,在这方面欧盟的眼光要开阔,要务实。它说面对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崛起,欧盟既要维护和加强欧洲原有的优势,同时也要促进与中国的科技合作,这符合欧盟自己的利益。
这里报告还专门提到,欧盟应继续欢迎高水平的中国留学生,以密切双方研究生态系统的交流;同时加强对中国科技研发情况的监测,评估双方伙伴关系的成本收益,以便对中欧合作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应该说,这篇报告反映的是欧盟内部对我们中国比较理性和平衡的观点。当然这些建议有多少能够成为欧盟的现实政策,中欧关系在2022年能否有所回升,这些问题我们还得继续观察。
好,最后我们看一下第三篇。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2022年1月初发布一份报告,是这家智库的创始人和总裁阿特金森亲自写的,题目比较奇怪,叫《芯片与薯片:美国战略产业政策案例》。什么意思呢?其实这篇报告针对的是美国经济学界的自由市场观念。这种观念是美国经济学界的绝对主流,认为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产业发展,政府尽量少干预。
这篇报告认为,这种自由市场观念放在以前没问题,现在不行了;放在一般性的产品上没问题,放在战略性的产业就不行。题目中芯片和薯片就是这个意思:薯片这种商品的生产和贸易完全可以由市场来定,美国跟谁合作、交流都可以,跟中国当然也没问题;但芯片就不一样了,美国和中国在这方面相关的交流、合作就要有所限制。
所以报告的核心意思是,面对中国的有力竞争,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现在依赖战略性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这方面就不能再用原来那一套由市场决定、政府少干预的做法,而是要让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美国政府要在与企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推出战略产业政策,来指导关键性的产业,确保在关键行业,特别是技术尖端行业拥有足够的生产和创新能力。
报告的结论也说得很清楚,现在美国应该结束关于自由市场和政府主导产业政策之间的争论了,美国需要两者兼而有之:对于多数行业还是以市场来决定,但对于关键行业则需要政府制定战略性产业政策,要由国家来推动。
说句实在话,过去的30年中这种观点在美国很少听到,但现在好像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说到底,这也是一种焦虑情绪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