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意大利智库如何分析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发展?

本期周报将为你介绍世界主要智库最近出台的三篇报告:

第一篇,意大利智库分析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发展;第二篇,美国智库评价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第三篇,欧洲智库谈欧盟的绿色外交。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篇,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1月14日出台报告,题目是《海湾与中国:不断扩大的伙伴关系?》。

这篇报告说,最近这段时间以来,中国和中东海湾地区国家的关系发展很快,沙特、科威特、阿曼、巴林、土耳其和伊朗等中东六国的外交部长以及海合会秘书长接连访华,引发对中国与海湾国家关系的广泛关注。

我插一句,前面提到的这个海合会全名叫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1981年成立,成员包括波斯湾的七个阿拉伯国家。我们中国和海合会已经建立起了常态化的联系渠道,今年刚举行完第三轮战略对话。

报告说,波斯湾或者说海湾一直是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但对中国的战略利益也至关重要。最近这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外交活动可能表明,中国有意加强在中东地区的作用。而海湾国家一直高度依赖油气资源出口,现在也开始重视非能源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海湾国家也希望通过加强对华关系、鼓励中国在这个地区的投资,优化其收入来源结构,促进经济多样化。

而且中国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实力很强,海湾国家也希望和中国合作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同时加强在绿色能源、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合作。报告还说,这次海湾国家外长们访华可能推进双方自贸协定谈判,为建立中国-海湾地区自贸区创造条件。

但光是在经贸方面合作吗?

报告认为不是,它说目前的发展势头表明,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正在超越经济及能源领域,建立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海合会高级别代表团访华表明,中国对海湾政策的关键驱动力不只在于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还希望通过加强双方关系在促进中东安全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是中国以前的中东政策中很少体现的。从海湾国家的角度来说呢,美国转向印太、削减在中东的存在使海湾国家感到被抛弃了,来自中国的合作正好能够帮它们填补美国留下的空白。

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国家都倒向中国了呢?报告认为,并不是这样。它认为其实海湾国家是在中美之间采取一种“对冲”的策略,就是在发展与中国关系的同时极力保持和美国的传统联系,从而缓和中美竞争可能在海湾产生的影响。

比如说,海湾的一个重要国家阿联酋,和中国关系很好,但前一段时间和美国在中国援助港口设施建设、F-35飞机等问题上搞得很紧张,这次很可能想缓和一下对美关系,所以没有参加访华。

但是报告指出,尽管如此,海湾地区的“后美国地缘政治时期”已成为现实了,美国一方面削减在海湾地区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在高度戒备地关注中国与海湾国家关系的发展,担心危及它的霸权地位。应该说,报告最后的那句话非常精确地点出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纠结心态,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必须面对的。

好,我们来看第二篇。美国智库国家亚洲研究局(NBR)1月11日发布报告,题目叫《穿过印太地区的动荡时期》。这篇报告主要分析了,从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的美国印太政策,以及对华政策。

对特朗普时期的政策,这篇报告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用大篇幅进行了批判,这里就不重复了。报告对拜登政府的做法则是有褒有贬。

它认为,拜登政府的第一年几乎完全专注于解决国内问题,为此大力推动《美国救援计划法案》《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重建更好未来法案》等等,大幅增加政府支出,希望以此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复苏,从而缓解民众不满,弥合社会分裂。

报告说,拜登这种国内问题优先的做法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外交政策没有跟上。它认为,迄今为止拜登的外交政策在两方面明显保持了特朗普时期的连续性。哪两方面呢?

第一是,重申中国是美国的大国竞争对手。报告说,这一点问题并不大,而且可能有利于巩固美国的联盟体系。但问题在于,在经济相互依存的背景下,拜登政府无法明确定义竞争的边界。换句话说,在哪方面竞争,在哪些方面合作,实际上很难明确区别,这就导致美国与欧洲、亚洲的盟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化。

那体现连续性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呢?报告说,那就是拜登政府似乎保持了特朗普对国际贸易的敌意。拜登政府加大力度促进“购买美国货”,这实际上就维持了特朗普时期的那种经济政策。另外,拜登政府保留许多关税(特别是对盟国的关税)、追求“以工人为中心的贸易政策”、不愿意考虑TPP等多边贸易协定等做法表明,这届美国政府仍然不愿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发挥领导作用。

那报告的建议是什么呢?主要也是两点:

第一点,美国必须在与中国的竞争与合作之间取得平衡。在竞争方面,美国应专注于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军事优势、技术优势和理念吸引力,要把对抗限制在对维护美国主导地位和盟国安全最重要的方面,换句话说,要和中国精确对抗,不要把对抗泛化;在合作维度,美国应与中国保持健康的经济联系,维持和增加美国的收益。

第二点,拜登政府必须克服国内政治的阻力,以更开放的姿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领导作用。报告认为只有这样,美国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抗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

所以总体来看,NBR这篇报告实际上就是建议,美国对华政策向相对理性竞争方向发展,但政府是否采纳就不好说了,不确定因素太多。

好,我们来看第三篇。欧洲智库欧洲对外关系理事会(ECFR)1月13日发布报告,题目是《欧洲绿色协议外交的四大支柱》。我插一句,绿色协议指的是2019年欧盟公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那份“欧洲绿色协议”,其中明确提出要在2050年前实现欧洲的“碳中和”。

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就是,建议欧盟要围绕四大支柱开展脱碳减排外交。哪四大支柱呢?第一大支柱是贸易;第二是气候融资,也就是金融;第三是多边主义;第四是确保绿色协议在欧盟内部得到实施。

这些建议表面上看,都是有点不痛不痒的原则性话语,实际上并不是。尤其值得注意的(同时也和中国关系很大的)是报告所说的第一大支柱——贸易。这里报告点到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也就是通常说的碳关税(如果你这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过高,那进入欧盟市场就得额外交付一笔关税)。

报告说,大多数国家都把碳关税看成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这就有问题了。欧盟应该针对这种看法加强说服工作,要明确碳关税的目的还是为了全球范围的碳减排。报告还专门提到,欧盟打算率先实施碳关税,但实际上不要这么做,欧盟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单边行动,需要获得美国的支持,同时也要和中国协调。

要知道,欧洲在气候政策和能源转型问题上一直是最激进的。但是今年冬天经历了严重天然气危机,欧洲内部出现了很多对原来的气候政策和能源政策的批评,甚至攻击。ECFR这篇报告实际上也是在提出修正意见,这种方向值得我们关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