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们来点轻松的吧,我想跟你分享几个我最近听到的,事关商业的很清奇的脑洞。
第一个是在疫情防控里,餐馆们的求生招数。
我所在的北京也从4月下旬开始有了疫情封控和管控区,餐饮业进入了不支持堂食,只支持外卖的阶段。我家所在的区域实行这个政策的前一天傍晚,家门口沿街的一家餐馆,干脆把生的食材和熟的菜肉都搬到了街面上,像开大排档一样来摆开叫卖。
我路过的时候问:「麻辣小龙虾多少钱?」
老板说:「25块钱给你装满一个打包盒,大概十几只。」
我当时有点没反应过来,因为以往一份做好的小龙虾怎么都得接近100块钱。
结果老板看我犹豫,以为我嫌贵,一咬牙又说:「20块!明天起我们就只能外卖了,外卖我能送几单啊,今天都卖光算了。」
我听他这么说我听得心一酸,赶紧请他装了一盒。怕他再开出15块一盒的价格来。
这个老板其实说得挺对的。像他这样的普通小餐馆,在美团、饿了么上面其实都没有多大的竞争力。在寻常日子里,它主要就是靠地理位置来获客,食客们在路上闲逛,到了饭点就顺路拐进来坐下点餐。但这段时间不能够堂食,这些堂食的订单就算丢了,大部分不会转化成外卖订单。
结果,没过两天,我就在抖音上发现了人民群众应对这个变故的无穷智慧。抖音开始给我密集推荐本地的餐馆直播,餐馆们直播什么内容呢?卖套餐优惠券,鼓励附近的网友们点自家的外卖。
比如说有一家川菜馆离我家2公里,4斤麻辣龙虾在直播间里卖258块钱,我要是在直播间里买了券,再给客服发私信,这家川菜馆就负责给我叫闪送送过来;还有一家小大董离我家1.8公里,卖烤鸭129一只,还卖85折的代金券,拿这个代金券在小大董里点餐,点够数了也是给你送;还有一家网红糕饼店是开在朝阳大悦城的,离我就远了,有10公里,它也卖优惠券和代金券,这些券可以在它的店里换购巧克力派和麻薯,你要是买完了券给主播发私信,主播来给你安排外卖骑手。这之外,什么眉州东坡、紫光园甚至有一些火锅店也都推出了类似的直播点餐逻辑:卖菜品兑换券和代金券,粉丝们买了这些券可以用来点外卖,当然也可以不高兴随时退掉。
这个思路有意思在哪里呢?
首先,刷抖音的用户本来也是要吃饭的。你不需要教育它。
其次,这相当于在街坊流量停摆之后,在数字世界里重构了一个街坊云社区,用刷抖音的食客流量,替代了以前逛街路过的食客流量。
第三,兑换券都可以「买了随时退」,这让用户们下单的时候更加没有心理障碍,而哪怕过几天真的退了,其实也已经在过去几天的非常时期里支持了几天餐馆的现金流。
餐饮业用抖音来做本地私域流量,这个思路其实不新鲜。抖音自己从2021年初开始就给本地生活的团购业务大规模导流了。但是抖音自己没有外卖体系,所以官方的思路一直是只卖团购券,鼓励用户们自己上门消费。
但这两年的零星疫情,愣是把餐饮商家们逼出了灵感:抖音平台你没有外卖能力,但是餐馆我可以跟闪送、顺丰这类同城物流搭配起来,来接顾客们的高客单价的外卖订单。消费者们在直播间下单买优惠券,发私信核销券码,发地址,店家叫闪送。完成履约。
北京朝阳区有一个餐馆账号叫「红岩海鲜美食广场」,它的100只小龙虾订单卖出了1000多份,挤到了北京海鲜热销榜的第一名。我看到有报道说,这个美食广场的老板就叫高红岩,一个姐姐,她在北京两家店,其中一家店开业三年就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反复,光是为此闭店就闭了四次,但是她就靠着在抖音做本地生意,熬到了现在。
第二个清奇的脑洞,是我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叫孙健敏的网友出的一个主意。
在疫情里,很多的企业经营受阻,企业和雇员生活境遇都不好。
孙健敏就说了:可以考虑用区块链货币的手段,来同时解决就业和消费不足、债务过高以及制造业转移的问题。
具体怎么做呢?比如,央行来发行一种基础工资货币,是专门发给个人的。只要一个人有工作或者有自己的小生意,那国家就可以负责给他发一部分基础工资,比如打到他的数字人民币钱包里。同时,他的雇主再负责给他发另一部分的效益工资。
这样一来,国家通过基础工资对个人实现了补贴,大家能够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同时又不至于因为有补贴失去工作积极性。而企业这边只负责效益工资的部分,这又可以激励求职者们多劳多得,而且尽量往中高端产业流动。因为效率和收益都更高嘛。
这还不是孙建敏思路的最大亮点。他的最大亮点是,他建议国家发的这笔基础工资,既然是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技术来发放的,那可以安排一些特殊的约定:比如,可以用来购买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也可以拿来还债、交税和做公益,但是不可以拿来储蓄、投资和转借给别人,也不可以拿来买进口商品和奢侈品。而且,这部分货币还可以设置「有效期」,比如到账后一年内花不完就清零了,下一年再发新的。
你看这个脑洞是不是挺妙的:这样一来,内需能够被拉起来,大循环也能形成,而实体经济也有了多发展、多雇人的动力。防疫工作的阻力也会变小。
我要分享给你的第三个脑洞,来自西安一个90岁的老太太。
老太太叫蔡秀琴,有两个儿子。但老太太不愿意跟子女住,也不愿意去养老院,而是住在西安的一家全季酒店里,2022年1月底她的老房子拆迁,她就开始在酒店里住到现在,已经3个多月了。
蔡老太太一开始住全季酒店是因为老房子拆迁要过渡,结果住了几天酒店以后,她就迅速决定:不走了,我就在这个酒店里养老。
为什么有这个决定呢?因为老太太算了笔账:
住养老院的话,便宜的养老院条件不好,条件好的养老院又太远太贵,还不能自由进出。
那要是自己另外租房子住呢?一个月的房租物业水电得3000块,请钟点工打扫卫生和做饭要2500,再加上买菜钱,一个月得六七千。
而在酒店住一个月比这个便宜,还自由舒服。酒店一个月收她五六千块钱,有WiFi、有人打扫卫生,子女还能随时来探望。酒店的工作人员对她还很关心,天天早上6点就来打招呼,关心她的健康和安全,平时没事和她聊天,疫情期间还给她送水果、零食,工作人员交班了还会特别跟她交代一声。
老太太自己早上在酒店的早餐厅吃饱、吃好,下午再自己点一顿外卖,就解决了一天的伙食。没有疫情的时候,她就到附近的公园里逛一逛。平时上网、炒股、跟家人打视频电话,什么都不耽误。老太太甚至说,这几个月是自己90年人生里最平静幸福的一段生活。
所以她跟酒店经理聊天的时候,甚至鼓动全季酒店把「养老房」做成一种专属服务,来对抗疫情对生意的影响。你看,可见她对酒店生活满意到了什么程度。
那酒店愿意吗?酒店经理说,一开始他们是有顾虑的,后来发现老太太身体硬朗,甚至还能做100个俯卧撑,沟通也没有障碍,家属也同意有意外的话免责,酒店一考虑也就愿意接纳老太太了。但要是真的去规模化做养老房,那酒店就得去配上医疗养护这类专业的养老服务能力,这种能力现在酒店还没有。
我当时看到这个消息,顿时觉得「哇塞,厉害」,古今中外其实确实有很多人都愿意常年住在酒店里,比如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讲这个的,像时尚品牌的创始人可可·香奈儿也一辈子住在丽思酒店里。
如今中国的普通民众难道也要进入这个阶段了吗?我赶紧去问了问华住集团的朋友:这个业务你们集团觉得靠谱吗,你觉得会成气候吗?你们要真考虑了,要给我留个房啊。华住的朋友说:我们确实也在考虑加大酒店里的助老设施和服务。酒店现在其实都标配了健身房和洗衣房,确实有不少人常住,但像蔡老太太这样住进来养老的,确实还是第一个,这对我们也是震撼和启发,我们还得再想想。
好,这是我想分享给你的近期我听到的三个脑洞。它们还真的就做到了「不保证正确,但保证丰富」。你最近有没有听到过什么有意思的思路和商业创意?也期待你给我讲一讲,让我们互相开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