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年报里还有几个有意思的细节,我们继续讲。
第一,腾讯视频的付费会员数量达到了1.24亿,成为了中国市场第一。腾讯的音乐业务付费会员数量也涨了36%,到了7600万。我们讲过的网易云音乐,在2021年底的付费用户数量是2890万人。你可以有一个参照。
但腾讯说,鉴于近期的市场环境,公司正在采取措施优化成本,减少腾讯视频的财务亏损,同时保持其领导地位。
这是在说什么?腾讯视频要去花精力扭亏。这个动作其实也是对应了去年以来市场的一个关注点:新冠疫情让大众的居家时间变长,理论上应该利好长视频网站,但事实上在过去两年里,几大视频平台依然亏损得很厉害,看不到改观的迹象。市场一度有很大的共识是,视频网站们花了太多的钱去打版权大战了。
但长视频网站们也有话说:我这是要当中国的奈飞,奈飞就是先靠优质内容吸引会员,再通过付费会员数量的增长来盈利的啊。只不过,中国想要当奈飞的网站太多了,我们还在第一步,抢市场的阶段,所以我们烧钱是必要的。
结果,最近奈飞也不好了。奈飞就在2021年年报里承认说,自己上一个季度的订阅量增长不及预期,到了 2022年一季度,这件事会改观吗?没有,还恶化了。到了4月份奈飞的一季报一出来,订阅量都不止是增速放缓,干脆净流失了20万,这个数字变化导致奈飞的股价一路从700美元的高点跌倒了170。
怎么说呢,中国视频网站们算是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偶像塌房」。既然偶像都塌了,再以效仿偶像为由,用亏损去换市场就显得不那么正义了。
这是腾讯视频花精力扭亏引出的故事。
腾讯年报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QQ的月活用户数量在继续下降,2022年同比下降了7.2%,到了5.5亿,已经不到微信的一半了。但跟微信比,已经23岁的QQ,还是能够更吸引一代一代的年轻人,这个原因也很简单:里面没有家长和老师。
那这样的QQ,是等着慢慢耗尽吗?当然不是。腾讯在年报里透露了一个给QQ布置的特别任务:探索元宇宙。
当然,年报里腾讯原话不是这么说的。年报里对QQ的描述就两句话,大意是:我们往QQ里集成了游戏引擎Epic,用户可以拿来给自己设计高水准的3D虚拟角色。这个角色你捏出来之后,你可以用它来进行虚拟社交。
顺着这事儿,我来提醒你几个腾讯去年的动作:
2021年4月,腾讯调整组织架构,让主管游戏的副总裁姚晓光也接管了QQ和QQ空间产品。姚晓光是谁?腾讯天美工作室群总裁,中国市场上少有的全能型游戏制作人。像《王者荣耀》《QQ飞车》《逆战》这类的全民游戏,背后的推手都是姚晓光。
2021年9月,腾讯注册了「QQ元宇宙」这个商标,同时天美工作室开始为一个叫「ZPLAN」的项目招聘技术和设计团队。ZPLAN这个项目主打游戏+社交的方向,目标是打造一个庞大的开放式虚拟世界。
时间再往后,到了2022年初,手机QQ更新版本的时候,直接把全球主流的游戏引擎工具Epic塞进了安装包里。到了这里,QQ的用意就跟年报里说的一样了:鼓励QQ用户们自行设计虚拟角色,再到「超级QQ秀」这样的虚拟世界里去跟其他的好友甚至陌生人一起看剧、看冬奥会,一起玩休闲小游戏。
所以结论是,腾讯希望QQ成为内部探索元宇宙的排头兵。这个细节我希望你意识到。
第三,腾讯的董事会名单里,有一个特别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叫柯杨。
柯杨是一位医学专家,她的研究领域是上消化道肿瘤。听起来似乎跟腾讯的增值服务、企业服务和网络广告都没多大关系,但是腾讯对柯杨有一个股权奖励计划,可以让这位非执行董事在2023年拿满腾讯百万分之二的股份。
柯杨是在2019年被腾讯邀请加入董事会的。腾讯为什么要用股权来邀约一位医学专家加入呢?因为柯杨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她担任过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主任,她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副主任,还是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也就是说,她在海内外的医疗圈里有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我猜,腾讯应该是要请柯杨帮忙,来完善自己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布局。
腾讯在2018年有过一次「930变革」,我们在第一季里讲过。930变革可以算是整个腾讯集团历史级的调整。930变革当中有一个动作,就是把医疗业务纳入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要长期发展。
这些年,腾讯也已经投资布局了几十个国内外的医疗项目,比如腾讯医典、医疗智慧云,还联手高瓴资本入股了华兰疫苗等等。就在我写稿子这会儿,刚好又看见一个消息:腾讯又投了一家名叫「圆因生物」的疫苗研发公司,创始人是北京大学的魏文胜教授。你看,跟柯杨可以算是前同事。
所以,你要是在哪家董事会的名单里,看到不太寻常的人物,也可以多留意留意,它说不定就暗示了这家公司要下重注的下一个战略级方向。如果你刚好在关注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整合,或者你对腾讯布局医疗行业的思路有所了解,也期待你在留言里面给我们讲讲,腾讯做医疗是怎么个思路,它跟阿里和华为又有什么异同。
第四,腾讯在年报里透露出的它对大环境的理解。
过去两年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来说可以算是「水逆之年」了,在海外要作为中概股承受资本的抛售,在国内又要面对反垄断和社会责任的要求。那腾讯自己怎么理解环境的变化呢?
马化腾在主席报告里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
2021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我们积极拥抱变化,执行了加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但影响收入增速放缓。
这句话我们翻译一下:2021年腾讯是感受到了挑战的,收入增速也确实在放缓,但这个放缓不能怪罪压力本身,而是因为腾讯在调整战略举措。腾讯具体有什么战略调整呢?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企业办公、视频号和游戏出海。
第二句:
我们相信,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在结构性地迈向更健康的模式,回归以用户价值、科技创新及社会责任为中心的本源。我们正在积极适应新环境,降本增效,聚焦重点战略领域,争取长期可持续增长。
这句话看似是一句很正确的、没有什么信息量的话,但是我们其实也能读出一点东西,我感觉这是在说:在国内市场上,互联网行业的波动结束了,正在形成新的结构、新的稳定环境。腾讯要适应这种新稳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代价是必要的,但适应完以后,仍然有机会在长期里持续增长。
在年报里,腾讯还建立了一个坐标系来评估各种企业社会责任议题的重要性,坐标系的横轴是对腾讯商业价值的影响,纵轴是对社会价值的影响,你猜一下排在最前面的两项是什么?
第一个,是数据隐私与网络安全;第二个,是未成年人保护。也就是说,这两件事对腾讯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最重要,这两件事要是怠慢了,不但影响腾讯的股价,也会影响公司存亡。
第五,腾讯今年的风险披露增加了一项。
前面说了,腾讯认为整个互联网行业迈入了结构性的新稳态。那既然新稳态已经形成,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也对平台经济吹了暖风,大环境里是不是已经没有需要担忧的因素了呢?
腾讯还真不是这么想的。它在2020年的年报里披露了9个重大风险,而今年还增加了一个,变成了10个。多出那一项重大风险是什么呢?是「宏观经济风险」。
而它所描述的宏观经济风险是来自全球。具体原文我给你贴在文稿里,我不念了。简单来说,就是全球经济形势、国际形势和疫情变化,可能会影响腾讯客户的购买能力,也影响腾讯开展业务的能力。
本公司的部分业务收入与宏观经济形势和大消费环境密切相关。全球及各地区的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等因素,可能降低个人用户的购买能力及消费意愿,影响企业客户的利润导致其减少投入发展市场及业务的资源。上述情况均对本公司的额部分收入来源造成不利影响。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疫情导致的贸易、投资等政策及市场的变化,可能会对本公司的经营、市场以及开展业务合作产生负面影响,继而影响及削弱本公司的竞争力和业务发展的潜力。
这个判断其实不新鲜,2020和2021年也都在发生。但腾讯在此前都没提这个风险,反而在展望2022的时候把它加了进去,我想请你借此意识到的是,腾讯可能是在说,这种风险正在常态化,或者它可能比前两年还要严重。
你肯定知道,上市公司们在年报里一定要罗列一类事项,就是重大风险因素,目的是告诉投资者:这些风险我会尽量控制,但不能完全消灭,所以我得提前告诉你。既然我已经告知你了,那未来我的股价要是因为这些风险下跌,你可别怪我。
那么腾讯怎么去尽量控制这个新列出来的宏观经济风险呢?它说了三个应对策略:一个是盯着宏观变化,灵活调整业务发展策略;第二个是加大产品创新,来提升用户的体验和粘性;第三个是坚持「科技向善」这个宗旨,来配合环境的需求,通过帮客户和合作伙伴创造价值,履行社会责任,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请你注意,在腾讯看来「科技向善」可以应对宏观经济风险。
好,这是我们借着2021年年报里看到的腾讯,和借着腾讯视角看到的大环境。
也期待你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