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家居小趋势:社交型厨房和「玩家」思维

借着好好住这个家居消费决策平台的视角,观察过中国新一代居住者的家居观念变化。那之后,我和好好住的朋友们会时不时聊到,疫情这个巨大变量,又在怎么样进一步改变中国人的家居观念。

结果到了5月底,好好住把他们观察到的诸多变化整理成了一份消费趋势报告,题目就叫《后疫情时代,家的新刚需》。好好住说:后疫情时代的家居市场,出现了四个层层推进的消费趋势:健康主义、智慧居住、玩家思维和永续生活。这四个趋势结合在一起,投射出来的是中国人对理想居所的新期待。

这四个趋势里反映出来的不少用户需求,其实《商业参考》此前已经聊过了,比如说用大容量的冰箱、冰柜来承载安全感,用黑科技产品来解决睡眠质量,家里的清洁功能区变得越来越大,再比如用游戏装备来替代出门健身和探索自然。

所以我就不给你精讲这篇报告的全文了,我把这份报告的链接放在文末,你感兴趣可以自己看。

我只给你讲一讲这份报告里面给到我一些新启发的信息点。

 

 

社交型厨房

第一个,上次我们不是说过,新一代的家主们正在消灭客厅、客房、客卫这类的客用空间,把它们转做其他用途么。那没有了客厅这个灵魂空间之后,新一代房屋的灵魂空间变成了什么呢?

答案竟然是厨房。

这个答案是好好住通过对平台上2000多万用户的数据观察发现的,他们又去深度调研了2000多位用户,发现有76%的家庭,在后疫情时代,每天待在厨房里的时间超过了2个小时。

这仅仅是因为人们居家办公的时间变多了,所以顺带提高了厨房的利用率吗?如果只是这样而已,那厨房也不至于被称为家的新灵魂空间。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新装修者,开始在家里打造一种「社交型厨房」。

什么是社交型厨房呢?其实就是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开放式厨房:把厨房的封闭空间打开,跟餐厅结合起来,或者让它跟客厅等等其它的空间打通,让它尽可能地显得大。

这事在过去十几年里其实是不被中国人接受的。所有中国家主都知道,做中餐要用到煎炒蒸煮炸,这比做西餐更容易产生油烟,做饭的时候,最好是把厨房门关起来,防止油烟外溢到其它房间,把其它的家居变得黏糊糊的。所以,开放式厨房,在主流的中国家庭里始终主流不起来。

但疫情下来这两年,开放式厨房的名字被换成了「社交型厨房」,突然之间成了新一代装修者们趋之若鹜的选择。一套房子,哪怕整套只有几十平米,很多年轻家主也愿意留出十几平米来设计一个敞亮开放的大厨房,做这种选择的家庭比例已经高达54%,比选封闭式厨房的家庭要多了。

为什么?因为中年人和青年人们,虽然取消了专门的客厅客卧,但受到疫情的影响,还是很愿意把聚会搬到家里来进行。家里比起餐厅、公园、桌游、轰趴馆来,又安全、又自由、又便宜,还不用担心关门打烊。

好,到家里聚会能干点什么呢?可以聚众看片、喝酒聊天、玩桌游,也可以聚众做饭。

上一代人在家里请客,经常是待客和掌勺难两全。所以一家两口子,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工,一个人在客厅陪客,另一个关在厨房里孤独烹饪,忙得不见踪迹。

而这种分工方式在新一代看来,未免太不愉悦也太不公平了。所以,新一代曾经试图用点外卖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这两年,年轻人们不是也各自被疫情逼出了点儿厨艺吗,大家开始意识到,到某个朋友家里面聚众做饭,也是一种聚会模式,而且互动性和成就感还更强。一顿饭人人都下场参与,不会做饭的也可以帮着择菜、洗水果、摆盘、打下手,实在啥都不会,也可以端一杯茶,坐在餐桌旁边当捧哏,主人和客人谁也不会受冷落。

所以,「社交型厨房」逐渐成了装修者们很愿意探索的一种厨房风格。它在家居设计行业里还有一个挺专业的名字,叫LDK一体化。L就是客厅Living room,D是餐厅Dining room,K是厨房Kitchen。LDK一体化,也就是把客厅、餐厅、厨房整合成同一个空间。

2020年疫情以来,LDK和社交厨房这两个关键词,在好好住里的搜索热度每年都能够有一到两倍的同比增长。

这事儿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厨房里社交,让胃和灵魂都得到满足,这种需求可能不是新需求,而是一种回归。

我是一个南方人,我以前对包饺子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结的,我总觉得,首先有的是比饺子好吃的东西;其次,实在要吃饺子也可以买湾仔码头啊,我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自己包,还要自己收拾。

但等我在北京定居之后,我在无数次被北方的长辈张罗着包饺子之后,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包饺子,是一种特别好的家庭团建方式,它流程很长、环节很多,需要所有人都来打配合,但又没有太高的难度,这就能把一家老小都卷进来,强制参与一到两个小时的协作和共创。还有什么共同项目能有类似的功效?我想不出来了。相反,我小时候在南方吃年夜饭,都会有几位长辈被锁在厨房里忙,无法参与客厅里的嬉笑喧闹。相比之下,确实是北方家庭的团建方式更科学。

社交型厨房或者LDK,又把家庭团建项目从包饺子扩展到了更大的厨艺领域。厨房因为能够解决「一起做点儿什么」这个问题,因此成为了家居空间里的新灵魂。

 

 

「玩家」思维

把厨房变成社交空间和精神空间,这是年轻一代居住者们,真正开始把家当成用品来「用」的一个标志。好好住还发现,不少年轻人有了「玩家」思维,把家用得更彻底了。

玩家这两个字用在这里,可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宾结构:把玩自己的家。年轻家主们的逻辑是,既然出门玩乐的自由度和安全感降低,那我就得想办法把外部世界的好玩之处搬回家里。

怎么做呢?我看到有几个思路很有意思:

比如说,沙发,要换成容易拆分的模块沙发,餐桌也要可以放大缩小,经典的桌游扑克牌肯定要多准备几副。这是在把轰趴馆搬回家里。

再比方说,换大屏幕电视或者大投影,每周还要拿出专门的时间来播放高清旅行纪录片,或者自然风光纪录片。这是在把景区搬回家里。

再比方说,在家里面拿出非常大的空间,摆上非常精致的展示柜,来放置自己收藏的手办和玩具,还时不时更新它们的品类和位置。这是在策展,把博物馆搬回家里。

还比方说,买各种精致的架子、种子、肥料,在阳台种菜,这是把田野搬回家里。

再比方说,书桌、电脑椅这种平凡的词汇,已经不能吸引年轻的居住者们了。是他们不需要书桌、电脑椅了吗?不是,而是他们的需求升级了。他们的搜索关键词变成了「双人电竞桌」、「电竞椅」。也走上了差生文具多之路,这是把游戏室搬回了家里。

你看就连我,在疫情期间买了一个简易更衣室,买了一大卷隔音棉,在我小小的书房里面做了一个低配录音棚。

所以在玩家思维里面,沉浸式居家不仅仅是居家,而是把家玩起来,把家这个有限空间的更多可能性给开发出来。

新一代居住者们这种对家的开发和探索,还不单单停留在空间上,他们也开始沿着时间轴来进行。有85%的家庭认为,生活进行过程当中需要时不时的仪式感。仪式感怎么来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伴随着时令和节庆,给家里换装,就像你给手机换手机壳一样。时不时换换装饰画和照片墙,换一换灯光的位置和明暗,换一换花材,换一换窗帘和沙发套的颜色……或者随时点上香薰蜡烛,喝一杯小酒。

这些举动,在上一代居住者看来,毫无疑问都觉得是在给自己添麻烦。但年轻人就会觉得,这有什么麻烦的?这不就是跟换衣服、换手机壳一样吗,这是一种好玩的、自我愉悦的举动。

我对这件事也挺有共鸣。借这个机会我提个需求,《商业参考》的用户里要是有做鲜切花或者家居植物生意的朋友,我有一个产品创意请你们考虑一下:你能不能找出24种植物或者农作物,分别可以代表中国传统的24节气的?如果能够把这24种植物做成一个花束的套餐,在每一个节气的时间点上寄给用户,比如说端午节,艾草和菖蒲就应该寄过来了,这可能是一个不错的生意。这是在用一种轻巧的方式,在帮用户「玩家」,也是帮每一个城市家庭跟大自然建立交情。要是你开发了这样的产品,请留言告诉我,我就不用自己去攒了,我去找你下单。

 

 

好,我就聊这么多。在后疫情时代里,年轻家主们还有哪些家居消费趋势和灵感,你可以自己读一读好好住的那份报告。

对了,临近端午节,我还想跟你安利一个民俗:端午节这一天在手腕上系一根五彩绳,就是五种色彩的花绳子,是有远离瘟疫、长寿健康的寓意。在民间,五彩绳又叫「长命缕」,这两年新冠疫情时不时在散发,你要是手边有条件,不妨讨一个彩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