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德国智库指出全球技术领导地位竞争的六大趋势

本期周报为你介绍世界主要智库最近出台的三篇报告:第一篇,德国智库指出全球技术领导地位争夺的六大趋势;第二篇,以色列智库分析以色列在全球半导体洗牌中的机遇;第三篇,欧洲智库指出欧盟不应过度担心对外依赖。

好,我们来看第一篇。德国对外关系理事会4月12日发布报告,题目是《争夺技术领导地位的地缘政治斗争》。报告认为,俄乌冲突不仅给欧洲安全带来重大冲击,同时也激化了对全球技术领导地位的争夺。按它的说法,从战略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加速了世界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也就是地缘技术政治将定义数字化社会与数字化经济。换句话说,下一步的世界的数字化进程将由地缘政治来决定。报告认为,其中有六大关键趋势,德国和欧盟要重点关注。

哪六大趋势呢?报告说,第一大趋势就是技术相互依赖关系的重新洗牌。实际上就是现在全球技术供应链的重组。报告说,现在很多大国投入数十亿美元的补贴,去加强半导体供应本土化。比如,中美欧都扩大了对军民两用技术的出口管制与投资审查规定。这就极大地改变了原来的技术相互依赖;

第二大趋势是监管碎片化的风险增加。什么意思?就是中美欧三方越来越显出对数字经济不同的监管理念,即使是美欧之间,分歧也在增加,而这种不同的监管模式正在阻碍跨境数字流动;

第三,全球互联网的区域化。报告说俄罗斯正在形成一个基本自主的俄罗斯互联网(Runet)。这种互联网逐步退化为区域性联接的趋势,使得全球连通性受到持续侵蚀。

第四,网络治理的国际规则正处在十字路口,各方存在重大分歧。

第五,技术标准制定的政治化,实际上就是说,各大国越来越从增加自己影响力的角度来制定技术标准,标准之争将越来越明显。

报告说的第六大趋势(也是最后一条趋势)是与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领域的争夺正在加剧。讲到这里,报告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叫做“基于基础设施的势力范围” (Infrastructure-Based Spheres of Influence),换句话说,你基础设施用谁的,最终就会成为谁的技术势力范围。

报告说,美国、中国和欧盟,都在瞄准世界上未被满足的基础设施需求,努力推广自己的技术、规则和价值观。其中,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数字部分(也就是数字丝绸之路),主要目的就是推广中国的数字技术,比如光纤电缆、卫星导航系统和5G蜂窝网络等。这样能连接数十个国家。

中国的技术和电信巨头——华为、中兴、中国电信等——正在为非洲大陆提供ICT基础设施,还在十几个国家推广数据中心和智慧城市技术。那西方呢?报告说西方也在积极做出反应。比如,2019年美国推出了蓝点网络计划(BDN),2021年,欧盟推出了全球门户计划,7国集团还推出了“重建更美好的世界”(B3W)倡议。

讲完这六大趋势以后,报告最后的结论是,关于技术领导地位的竞争实际上才刚刚开始。西方国家要进一步加强战略协调,特别是要发挥美欧技术合作委员会(TTC)的作用。要知道这个机制被一些媒体称为“美欧技术联盟”,去年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下个月将在法国举行第二次会议。这些当然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好,我们来看第二篇。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院4月7日发布一份报告,题目是《全球半导体危机及以色列的机遇》。这篇报告认为,中美两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斗争,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已经严重干扰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现在芯片短缺现象,已经持续两年多。这场危机凸显了全球对半导体的依赖,这对以色列是有好处的。因为,以色列在芯片技术创新方面有战略优势,这里会有重大机遇。

为什么这么说呢?报告说以色列现在已经是世界上芯片研发的主要力量之一。这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强,所以许多跨国企业都在以色列设立芯片研发中心。近年来,以色列高科技企业最大的收购往往也发生在半导体行业。

最近一个典型案例就是,美国英特尔公司以接近 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以色列芯片公司高塔半导体 (Tower Semiconductor)。但是,从整个芯片价值链来看,以色列的地位肯定是不足的。因为它相当于专门做芯片研发这个环节,但不具备真正的芯片制造能力,属于只能设计,不能制造。那以色列设计出来的芯片由谁来生产呢?还是东亚,特别是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

但是报告说,现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在重新洗牌。东亚的部分芯片制造能力正在向美国本土和其他地方转移。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就有机会突破原来只做芯片研发的模式,可以向芯片制造进军。

那以色列能做到这一点吗?报告认为还是可以的。它是这么说的,以色列在这方面有两大机会:一是创新研发的底子好,如果加大吸引外资在以色列投资芯片制造,那么芯片的设计与生产之间的物理距离就非常近。这样一来,效率、竞争力,都可以大大提高;二是以色列和美国有着传统的技术合作关系。现在美国正在强调,和其他国家关于芯片供应的合作。以色列可以利用盟友关系借机做美国的工作,争取搭上这趟便车,让美国企业把部分芯片制造业转移到以色列。同时,以色列也可以去制定自己长期的国家芯片战略。

应该说,以色列智库这篇报告确实反映了它们在这方面的主观想法,如果现实中,能够取得成功,那也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过讲到这里,我也插一句,这篇报告基本都在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弱项基本没讲。比如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芯片生产需要大量的淡水,这一点以色列现在就没法满足。所以还是老话,对于智库报告,我们读的同时要保持客观心态。

好,最后我们简单看一下第三篇。欧洲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心(ECIPE)4月发布一篇报告,题目很有意思,叫《欧盟是否该推行战略性人参政策?新地缘政治世界中的贸易依赖》。这里的人参,就是吃的人参。听了这题目你可能有点搞不清它要表达什么意思。实际上这篇报告一直写到最后才解释它的题目。

那就是,欧盟现在对所有的对外依赖都很紧张,要推动各种战略性政策来加强它的自主性。那欧盟消费的人参全都依赖进口,要不要也搞个战略性人参政策呢?这当然是一种反讽。实际上报告就是针对欧盟把战略自主不断泛化的倾向。

报告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减少对外依赖已经成为世界的趋势。报告说,实际上美国、中国和欧盟都在这么做。

第二句话,欧盟对于对外依赖的恐惧已经过头。报告说,对依赖的恐惧已经成为欧盟产业政策最强大的引擎。从新的欧盟制药战略到欧洲芯片法案,降低欧盟的对外依赖已成为公共政策的主要理由。但是这种恐惧过头了,因为真正关键的对外依赖在欧盟贸易中占比很小,而且有些关键依赖是可以容忍的。

第三句话,欧盟应该客观看待当前在供应链方面遇到的问题,不是简单地搞进口替代,不是简单地把供应链搬回欧洲。

应该说,这篇报告在当前的欧美智库报告中绝对不属于随大溜的,角度比较独特,也比较客观。但很遗憾,它可能不代表趋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