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周报为你介绍世界主要智库最近出台的三篇报告:第一篇,美国智库评估中国科技企业在北非的“落地”情况;第二篇,欧洲智库分析欧盟与俄罗斯科技“脱钩”;第三篇,美国智库分析美印经济一体化前景。
好,先来看第一篇。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4月14日出台报告,题目是《华为在北非的本地化如何带来复杂的回报》。但我插一句,虽然报告把华为放在题目当中,但实际上是把华为作为例子,分析中国科技企业整体。
报告开篇就说,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很多人批评中国向其它国家输出甚至强加自身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西方媒体的描述中,中国往往是把“一刀切”的蓝图塞给其他国家。但报告指出,事实远非如此。中国企业在通过与当地社会和机构的合作来扩大影响力,适应、吸收当地的传统和规范。换言之,“出海”的中国企业也在走一条本地化战略。而这种做法大多被西方政策制定者所忽视。
接下来,报告就着重分析北非情况,说“一带一路”倡议出台以来,中国和北非的经济往来发生了质的变化。什么质的变化?那就是中国和北非原来就是贸易往来,但之后就发展到了高附加值领域的投资。报告说,近几年数字领域尤其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中国科技公司正在通过“数字丝绸之路”成为北非数字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而北非各国政府也把“数字丝绸之路”看作一个重要机遇,正好推动本国数字经济建设,更重要是可以为北非数百万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所以这几年中国有大量项目在北非落地,包括智能城市、卫星导航中心、数据中心和网络基础设施。
报告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科技企业实际上很注重根据当地情况调整自身的参与战略,这一点和西方媒体说的完全不一样。报告重点举了华为的例子。
它说华为在北非就实行了有效的本地化战略,其中的核心是根据当地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比如阿尔及利亚和埃及这两个北非国家,希望利用外国企业增加本国经济中的增值活动,华为马上就作出了积极回应。华为在阿尔及利亚开设了第一家非洲工厂,雇佣阿尔及利亚本国人为本地市场及国外市场组装产品;在埃及,华为成立了一个开放实验室,开展研发活动,而且还与这个地区的几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培训当地学生。
报告说,这些做法就使华为真正嵌入到当地社会活动里面,成为这些国家ICT生态系统中一个牢固的组成部分。报告认为这也是华为(当然还有其他中国科技企业)在北非成功的一个秘诀。报告最后的结论是,北非国家如果想要成功培育数字经济,提高就业率,就必须以中国为榜样,加紧支持自己潜在的头部企业。
应该说,在分析中国企业“出海”的西方智库报告中,这篇肯定属于客观的,而且提供了比较详实的情况和数据。你如果感兴趣可以看一下原文。
好,我们接着看第二篇。欧洲与全球经济治理实验室(BRUEGEL)4月12日发布一份报告,题目是《与俄罗斯脱钩:欧洲在高技术领域的脆弱性》。
报告说,俄乌冲突爆发以后,西方对俄罗斯进行高科技制裁,把俄罗斯排除在全球高科技价值链之外。这些制裁似乎有效地剥夺了俄罗斯经济的未来,但是欧洲也要认识到,这种高科技制裁也将对欧盟自己的高科技行业造成冲击。
那这种冲击程度如何呢?报告说,总体上欧盟高科技产业的进口高度多样化,对俄罗斯的依赖很小,但有两个领域是例外。哪两个领域?
第一就是核领域。报告说,俄罗斯的商业核技术产业一直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欧盟30%的浓缩铀、核反应堆和反应堆部件都是从俄罗斯进口的。
报告还给了一个数据,说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核技术出口国,2019年出口了价值约30亿美元的核产品,其中60%出口到了四个欧盟国家:德国、法国、荷兰和瑞典。另外,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核技术的依赖更多,这些国家一共有18座俄罗斯公司建设的核电站,另外斯洛伐克还有两个在建设当中。 所以你看,欧洲在民用核设备上对俄罗斯的依赖确实很大。
那另一个领域是什么呢?就是高科技产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报告说,这方面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氖气(neon gas),高端半导体的深紫外光刻制造工艺就需要这种材料。乌克兰三家公司的氖气出口占了世界氖气出口总量的70%,但乌克兰主要是加工净化,真正的源头还在俄罗斯。它实际上是作为俄罗斯钢铁制造业的副产品被提取出来的。报告说,现在俄乌战争暂时不会影响氖气的供应,但是对价格是有影响的。它还举了个例子,说2014年乌克兰危机之后,氖气价格就上涨了600%。
所以报告认为,在民用核技术和高科技所需原材料这两个领域,欧盟接下来将会遇到一系列的波动。这将是欧盟和俄罗斯进行技术脱钩引起的直接成本。欧盟不能低估这种冲击,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特别是要促进这两个领域的供应多样化,也就是发展替代进口。
好,我们最后再简单看一下第三篇报告。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近日发布报告,题目是《美印经济整合:增强制造业与供应链弹性的议程》。要知道,美国政府3、4月份不断推出印太战略的有关措施,发展美印经济关系是其中的一个重头戏。这篇报告实际上点出了美印经济关系中的主要弱点。
报告说,在中国崛起和新冠疫情的背景下,美国和印度共同吸引全球制造业、增强供应链弹性的任务变得更加急迫,俄乌战争又进一步凸显了供应链多样化的必要性。现在,美印已经在加强这方面的合作,美日澳印四国机制成为主要的协调框架。但是,报告说美印要真的落实制造业和供应链方面的合作存在几大障碍。
第一,美印经贸政策的“内向”趋势提高了经济融合的成本。换句话说,美印两国都想促进国内制造业,都不想接受贸易自由化的协定,所以这是一大障碍。
第二,印度的营商环境不行。报告说印度在营商便利性方面取得了进步,但经商成本仍然很高,特别是当地基础设施不足,支撑制造业发展有困难。
第三个障碍是美印在跨境数字流动方面差异很大,而且好像还在加剧。报告说,美国更希望跨境数据自由流动,但印度出于国家安全和经济考虑,是在强调“数字主权”,日益采用数据本地化的措施。所以两国在这方面基本是两个方向。报告说这会给美印制造业合作带来重大挑战,影响美国企业对印度制造业的投资收益。
总的来说,这篇报告认为,美印加强制造业和供应链合作理论上十分有必要,但要真正落实起来很难。美国和印度都需要在一系列问题努力找到共同点。这也属于理论和现实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