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罗老师讲美国的教育分层(罗辑思维视频第 185 期《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也谈及中国教育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不知道你听了没有。那一讲的内容很好,信息量很大,我推荐每一位中国的家长都去听听那期节目。节目里面提到《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的一个观点(其实以前这个观点也有,只是罗老师表述得更清楚),即什么东西做好需要花一万小时。这个观点今天中国大部分人已经知道了,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花这一万小时,有没有毅力坚持这一万小时,大家都比较认可这个理论。罗老师在那一期的讲座中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那就是你花了这一万个小时可能也没用。
如果仅仅听他这两句话,你可能认为他是在否定格拉德威尔的 10000 小时理论。不过如果你听完罗老师那一讲的全部内容,就会体会到,他的意思其实是:思维方式,周围环境,境界等因素,比花笨功夫要重要。
今天,我想就罗老师引出的这个话题讲一讲我的想法。
首先谈谈关于格拉德威尔《异类》这本书中的几个观点。格拉德威尔主要谈到了智商、10000 小时、运气和家庭环境。这些条件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没有一个是充分的,甚至加到一起也不充分。
智商的问题比较简单,太低了(格拉德威尔的标准是 120 )就很难成功了,这个结论很残酷,但它是事实,敢于说出事实的人是有勇气的,不论我们是否喜欢这个事实。人可以暂时穿着皇帝的新装麻醉自己,但是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定位只能害了自己。
10000 小时我们最后再说。
接下来我们稍微谈一下运气,大凡成功的人都有运气的成分,而且他们都承认这一点,而不是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反之如果他们遇到挫折,他们会检讨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怪罪运气。相反,不成功的人在偶尔得意时,会把自己封神,失败的时候会怪运气。关于运气,以后有机会我想深入地谈一下,今天就不展开了。
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这也是罗老师在那一讲中强调的一个话题,敢于把这一点说出来,也是要非凡勇气的,因为这可能一棍子打倒一大片。但是家庭和生活环境不是简单地以经济收入和地区发展程度来划分的。好的环境必须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在我周围有非常多来自农村的朋友,如果不告诉你们他们来自哪里,你是想不到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事业有成,而且做事情非常大气。如果你接触他们的父母,虽然那些老人非常土,但是他们善良正直,愿意接受新的想法,而且生活态度非常积极。同样我也见过很多非常聪明,但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人,以及一些非常美丽,但是谈吐平俗,思想空洞的人。这些人在过去的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气度恢宏之士,以至于纵有天赋,但气度太小。当然,家庭和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也不是充分条件。
概括来讲,格拉德威尔讲的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不充分。讲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那自己不就是没有希望了吗?也不尽然。虽然我们不能保证谁一定成功,但是,总有好的方法和更有效的途径。世界上没有绝对对和错的方法,但是有好坏之分。因此我就以我的经验,谈谈什么是好的方法,和一般人对 10000 小时理解的误区。
10000 小时对训练一个人的技能,甚至对做出一款好的产品,都是必要的。没有这个保障,一切免谈。几周前在一次晚会上,亚马逊在硅谷的负责人和我谈起 10000 小时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任何好的产品都需要花足够的人力和时间打磨,花的功夫不够,得到的就是粗制滥造的水货。在产品开发中,常常以人年或者人月来计算工作量,比如投入 5 个人做 3 年,就被称为 15 人年的工作量。他也不知道打磨一款好的产品具体需要多少人员和人年,我们权且还以累计 10000 小时衡量。在他看来,一些小公司之所以能够做出好产品,是因为聚焦+加班。聚焦使得产品得到的人力较多,加班使得它提前积累到 10000 小时的门槛。大公司有时不聚焦,也不加班,产品磨到 10000 小时花的周期就长,很多机会就失去了。讲这些是为了说明 10000 小时的必要性。
但若是有人简单地认为自己在一个领域做够 10000 小时就能出类拔萃,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只不过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已,远不充分。很多人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四个误区,他们把 10000 小时的精进过程想歪了。
误区一:简单的工作重复 10000 小时。有些人的 10000 小时都是在从事低层次的重复,上封信中我提到的伪工作者就是这种人。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如果在中学学习数学,不断重复做容易的题,考试成绩永远上不去,当然不会有中学生这么做的。但是,在工作中很多人却犯这个错误。比如现在互联网比较热门,一些人学了一点点编程技巧也能挣还不错的工资,于是就守着这点技能每天在低水平地重复。我在《智能时代》这本书里提过一个观点:在未来的智能时代,真正受益于技术进步的个人可能不超过人口的 2% 。坦率地讲,仅仅会写几行 JavaScript 的人不属于我说的 2% 的行列,这些人恰恰在未来是要被计算机淘汰的。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这一类人和前面讲得正相反,他们好高骛远,他们不注重学习,懒得总结教训;同时脸皮还很薄,也不虚心请教。他们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岂不知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因此这些人常常是时间花了很多,甚至不止 10000 小时,但是不见效果。在 IT 公司里常常能见到这种人,一个人在下面捣鼓东西,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林黛玉其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以后有机会和你聊聊林黛玉和薛宝钗),我喜欢她实际上是因为她很有内涵和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致命的弱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当然外界也排斥她)。我们知道一个概念内涵越来越宽,外延就越来越窄。你如果泛泛地说“桌子”这个概念,它包括非常多的家具,但是如果你说“法国洛可可宫廷式的核桃木贴面桌子”,世界上可能就没有几件了。林黛玉就是这样,她越是精进,到后来贾府里只有贾宝玉能够懂她。我们很多人做事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来越少,而自己的适应性也就越差。有两类科学家,一类是掌握了一个方法,研究什么都是一流的,他们越往后路越宽,比如爱因斯坦、费米和鲍林(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也有一类,路越走越窄,比如发明晶体管的夏克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对自己研究的晶体管越来越熟悉,就对其它技术越来越不愿意接受,最后无法和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同行交流。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大量这样的人。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10000 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是从头开始。希腊科学体系和东方工匠式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任何发明发现是可以叠加的,你给几何学贡献了一个新的定理,几何学就扩大一圈。而后者不成体系,是零碎的知识点(甚至只是经验点),每一个新的改进都是孤立的,因此很多后来就失传了,以后的人又要从头开始。我们知道今天几乎任何一个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水平一定比 50 年前所谓的名医高很多。但是,今天没有哪个中医敢讲自己比 500 年前的名医水平高。这就是因为前者有积累效应,而后者没有。很多人读书也是狗熊掰棒子式的,做了一堆题,相互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学到的都是零散的知识点,换一道题就不会做了,因此时间花得不少,成绩却上不去。在工作中也是如此。
好了,讲完了问题,下封信我们再聊聊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祝你也能成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