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基因保卫战、糖尿病最新进展和屠呦呦的大招?

在过去的这个月,生命科学领域有这么几件大事,我认为你需要知道。

1. “基因保卫战”

2019年6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按照这项法规的规定,任何外国机构和个人将不允许在我国境内采集和保藏中国人的遗传资源,更不允许向境外转移。如果需要针对中国人的遗传资源展开科学研究,必须合法合规的通过中外合作的方式进行。

这个全新的条例,将中国人遗传资源的管理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被很多人称为“打响了中国人的基因保卫战”。

当然,同时也有不少医药界从业者认为,这项法规将会大大减慢在国内进行医药研发的节奏。因为很多新药的临床试验,都需要对患者的基因信息进行追踪分析,而很多医药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国外背景。

巧合的是,美国当地时间6月11日,美国两位共和党参议员Marco Rubio和Chuck Grassley,联名写信要求收紧美国对遗传资源的管理方式。他们在信中提到,有很多美国研究机构会把美国人的基因样品送到中国公司进行测序分析。在他们看来,这是将美国人的基因信息向中国公司分享,可能会构成严重的国家安全风险。

这两件事前后脚发生,当然只是一个巧合。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巧合本身就值得我们重视。

不管是从保护一国公民基因信息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支持本国基因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角度考虑,在此时此刻,人类的遗传资源确实已经成为大国高度重视的战略资源。

2. “贺建奎第二”

2019年6月10日,《自然》杂志发表新闻声称,一位名叫Denis Rebrikov的俄罗斯科学家正计划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人类婴儿。

这位科学家告诉《自然》杂志,他打算在人类的受精卵中修改一个名叫CCR5的基因,然后将胚胎植入女性的子宫内。如果一切顺利,在十月怀胎之后,基因编辑婴儿就会诞生在世界上。

看到这里,我想你会立刻想到,这位俄罗斯科学家有一个臭名昭著的“榜样”——中国科学家贺建奎。

在2018年11月,贺建奎宣称,他利用同样的技术已经制造了两位基因编辑婴儿。据贺建奎所说,定点破坏婴儿体内的CCR5基因,能够阻止艾滋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换句话说,这两位婴儿将具备对艾滋病毒的某种天然免疫力。

贺建奎的研究,以一种相当黑暗的方式创造了历史。在消息公开之后,他的研究引来了全方位的抨击。其中人们聚焦的核心在于,这项基因编辑的操作风险巨大。因为基因编辑操作存在所谓的“脱靶效应”,会干扰正常的人类基因,从而严重影响这两位婴儿的健康。而这些被编辑过的、可能有害的基因,还可以被继续遗传给下一代。

对于这个新闻事件,我曾在第一时间做了专门的解读。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得到首页搜索《王立铭紧急发声》详细了解。

我们回到这位俄罗斯科学家的研究上。这些针对贺建奎的批评,这位科学家当然知道。但是他仍然宣称,自己研究成功了一种神奇的基因编辑方法,可以完全避免这项技术的潜在风险。只是截至现在(2019年7月6日),他还没有透露这项“神奇技术”的任何细节。

也许,这次事件仅仅是又一个科学疯子的冒险。但是透过贺建奎和Rebrikov的举动,我们有更深层次的担忧。

通过修改人类基因,创造全新的人体特性,乃至创造神人和怪物,是许多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的常用题材。诞生于2012年的全新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技术,第一次把修改人类基因的门槛降低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个稍微受过基本生物学训练的普通人,只需要几百美元,就可以在自家的后院里搭建一个简易的实验室完成对人体基因的修改。

这种变化可以看成是前沿技术的民主化和大众化。在几十年前,计算机技术的大众化和民主化,在很多人家的车库里催生了一大批改变人类世界的公司,著名的苹果公司和戴尔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而现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大众化和民主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从中俄两位科学狂人的案例来看,担忧可能要远远超过对未来乐观的期待。

3. “1型糖尿病:缺啥补啥vs对症下药”

2019年6月9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预防1型糖尿病的全新方法。研究者们在一项小规模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给1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连续14天注射一种抗体药物(teplizumab)就能将疾病的发作推迟2年,发病率降低50%。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种能够有效延缓1型糖尿病发病的方案。消息公布后,这种药物的开发商——美国Provention Bio公司的股票瞬间上涨了超过200%。

你可能对1型糖尿病这种疾病不陌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血管中,有一种叫作“胰岛素”的蛋白质分子专门负责降低血糖水平。但在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负责生产胰岛素的胰腺beta细胞大量死亡,导致胰岛素无法正常地生产和释放,从而导致可能致命的高血糖。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不低,仅在中国就有接近1000万人患病。

其实早在近100年前,1型糖尿病就已经有了有效的治疗方案。既然患病原因主要是因为缺乏胰岛素,那患者只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就能够维持基本正常的生活。从胰岛素被发现至今(2019年7月),胰岛素一直是每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日常药物。而胰岛素药物本身,也经历了持续不断地升级和优化。

身体缺胰岛素,那就补充外源胰岛素——这种“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我们可以称它为“替代疗法”。很多疾病的治疗主要就是通过替代疗法实现的,比如人工瓣膜、助听器、人造髋关节等等。

但是在替代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治疗疾病的思路。那就是找出疾病发病的真正原因,釜底抽薪地治疗疾病。我们可以叫它“对症疗法”。

就1型糖尿病来说,之所以胰腺beta细胞会大量死亡,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的把它们当成了需要消灭的有害细胞。换句话说,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发病原因在于自身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和错误攻击。因此,一个可能的治疗方法,就是设计药物抑制免疫细胞的攻击性,保护beta细胞。

本次的全新突破,正是基于这个釜底抽薪的治疗思路。研究者们设计了一种药物,能够专门识别人体免疫细胞,阻止它们杀伤beta细胞。在这种药物的帮助下,1型糖尿病的出现被大大延缓了。

在未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我们也有理由期待更多的惊喜:如果持续用药,有没有可能彻底阻止1型糖尿病的出现呢?

从“缺什么补什么”的替代疗法,到找到病因、对症下药的对症疗法,这项研究将注定在人类对抗糖尿病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痕迹。

4. “屠呦呦放大招?”

2019年6月17日,一条关于《屠呦呦团队放大招》的新闻刷爆了中文互联网。新闻中讲到,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耐药性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屠呦呦先生我们都很熟悉,她和她的团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植物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这种全新的药物能有效杀死疟原虫,治疗疟疾。在此之后,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疟疾疗法迅速成为全世界对抗疟疾的首要选择,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屠呦呦本人也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是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被突然热炒的这项所谓的“重大突破”,被报道的方式和时间点,都让人摸不到头脑。

和所有药物一样,青蒿素的广泛使用也会带来耐药性的问题。此前有报道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已经发现了对青蒿素有一定耐药性的疟原虫。因此想要在世界范围内消灭疟疾,青蒿素耐药性的问题必须被重视和解决。从这个角度说,任何和青蒿素耐药性相关的前沿研究,都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早在今年(2019年)4月25日,屠呦呦和合作者们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以展望(Perspective)的形式发表了一篇文章。

他们在梳理了相关的研究进展后,提出了一个解决青蒿素耐药性的行动方案。他们认为,如果仿照中国经验,适当延长青蒿素的用药时间,同时及时更换配合青蒿素使用的辅助药物,就有可能大大降低耐药问题,让青蒿素疗法持续发挥功能。

以屠呦呦先生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这套行动方案可能会引起普遍关注、发挥很大作用。但请注意,提出观点和做出一个重大的研究发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与其说是新发现、新成果,倒不如说是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之后提出了新猜想和新提议。

除了“青蒿素耐药性”问题之外,在(2019年)6月17日刷爆中文互联网的新闻报道中,还提到了另外一项研究——利用青蒿素的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我必须得说,这项研究能引爆媒体就更加莫名其妙了。

根据新闻报道,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这项研究仍然处在非常早期的临床研究阶段。它刚刚结束以验证安全性为主的一期临床试验,正在准备招募二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因此,药物的有效性根本还无从谈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红斑狼疮在临床上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传统常用的药物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也包括像“羟氯喹”这样的抗疟疾药物。还有,过去几年刚刚在美国和欧洲上市的“贝利木单抗”,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第一个全新的红斑狼疮新药,也已经在引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

所以与其说等待一个药效尚无数据支持、最早也得2026年上市的药物,还不如多关注这些已经成熟的药物选择。

为什么这两项研究会在(2019年)6月17日突然引爆媒体,又为什么会被解读成两项全新的重大突破,甚至还会在当天引领青蒿素概念股集体大涨,原因不得而知。

在我看来,不管这背后有没有利益相关方的炒作行为,对科学前沿的解读和传播,媒体和公众都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慢慢学习。

这就是本月的巡山报告。一个月后,我继续为你巡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