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周报将为你介绍世界主要智库最近出台的三篇报告:第一篇,印度智库建议成立供应链联盟以减少对华依赖;第二篇,美国智库评估拜登此次亚洲之行的得失;第三篇,欧洲智库指出非洲将在欧洲能源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篇。
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5月底发布一篇报告,题目是《打造抵御中国的供应商契约》。你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的主旨是什么。报告说,过去二十年间,中国一直积极追求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这使其在世界关键产品中占据最主要的份额,包括微电子、新能源技术、电池、永磁体等等。而美国及其盟友都意识到,在21世纪决定性的关键技术中过度依赖中国会导致经济和安全领域的风险。
所以报告说,为了阻止中国进一步对关键供应链的控制,志同道合的国家必须对国际贸易的长期惯例进行重新思考,与其追求一个集中的、经过详尽谈判的、包罗万象的全球制度,不如考虑一个更加现实的替代方案,即由一群国家做出快速安排,来发展和管理最重要的供应链。
这什么意思呢?说白了,报告说的那个包罗万象的全球制度实际上就是WTO,所以报告的真实意图就是用所谓“志同道合”国家之间贸易“小圈子”把WTO替代掉。用报告的话来说,这种安排将有效提高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并遏制中国在关键产业领域的市场力量。
那具体怎么来做呢?报告说,分领域做。首先可以从电动汽车开始,提出一项聚焦电动汽车供应链的经济外交倡议,然后组成一个电动汽车供应链契约。最终,这个举措会演变成一个由亚洲、北美、欧洲大陆大多数所谓高科技民主国家组成的贸易契约,实际就是一个“G7+”的模式。具体有哪些成员呢?
报告认为,要包括印度、澳大利亚、英国、墨西哥、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而且这个贸易集团内部要实现相关供应链的通用标准,实现一种内部的公平竞争环境。这样做的话,报告说,这个贸易集团不光能在供应链上形成融合,而且还能形成一个大的消费市场,能够从供应和消费市场两个维度来抗衡中国的影响。
所以你看,这篇报告的核心观点就是在WTO这个大框架下形成一个所谓志同道合的“小圈子”,从而进一步实现供应链的“去中国化”。应该说,这个观点本身并不新鲜,美国和其他西方智库之前多次提过,但印度智库如此大力鼓吹还是比较少见,可能反映出当前他们国内的一种心态和趋势,值得注意。
好,我们接着看第二篇。美国布鲁金斯学会5月24日出台了报告,题目是《拜登亚洲之行是否有助于美国实现战略目标?》。这题目一听就知道,是评估美国总统拜登5月20日-24日对日韩访问的。
这篇报告把拜登这次亚洲之行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说这次出访是指向性的,其首要目的是要向印太地区国家显示,尽管俄乌战争使欧洲面临着七十年来最严重的危机,美国仍将继续向印太倾斜。换句话说,美国的既定战略不会变。
报告认为,拜登此次出访的时机非常好。为什么呢?因为韩国和日本两个国家都在往有利于美国印太战略的方向调整政策。比如韩国,新总统尹锡悦上台以后,政策风格明显变化。他宣称不会像前任文在寅那样关注与朝鲜的关系,而且要让韩国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发挥更广泛作用,包括技术和供应链、气候、卫生安全等等。
另外,韩国新政府也表示会加强与美日澳印四国机制的合作。日本的情况是,岸田政府改变了过去与俄罗斯接触的政策,和西方其他国家密切协调,对俄实施制裁。所以报告认为,这次访问时机很好,有利于美国推行印太战略。
另外报告还着重评价了 “印太经济框架”,应该说这是拜登此次出访的重头戏。这个框架的主要内容你可能早就看到了,包括四大支柱:贸易联系、供应链弹性、清洁能源、反腐,参加的国家除了美、日、澳、印和韩国以外,还有新西兰和7个东南亚国家,一共13个国家。
报告认为,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的重要目的是恢复美国的经济领导地位,以此向中国表明,美国不会把地区领导权拱手让出来。而且这个印太经济框架也显示出,美国在解决供应链问题、建设绿色基础设施、促进数字技术传播等关键问题上仍然有号召力,仍然能提供解决方案。报告还表示这次印太经济框架受到的支持程度超出预期,参加的13个国家的GDP加起来占全球的40%。
当然这篇报告除了对拜登此次访问进行表扬以外,也指出了美国在印太地区面临的不利因素。最关键的有两点:
第一,亚洲国家和西方的关切不一样。报告说,特别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不愿意谴责俄罗斯,而是更加关注粮食安全、油价上涨和疫情复苏等问题。日本和韩国虽然政策表态积极,但会不会有足够的动力来落实这些承诺还有待观察。所以美国还不能太乐观。
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拜登此次访问推出的重头戏——“印太经济框架”本身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为什么呢?报告说,美国自己的经济还面临严峻挑战,而且参与的国家目前只是同意“为未来的谈判发起集体磋商”,很多事情还没定下来。
另外,这参加的13个国家相互之间差异很大,所以在数据治理、劳工标准等分歧问题上可能就很难做出有力的承诺,今后能否实施有约束力的规则,就更难说了。最后报告还指出,美国国内政治现在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印太经济框架”在美国能存在多久,也是个问题。
我相信,报告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他一定想起了当年奥巴马政府力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推的时候声势浩大,但国内政治形势根本不支持,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总的来说,布鲁金斯学会作为民主党的主要智库,它对拜登的访问当然还是以赞扬为主,但还是有客观的一面,对问题点得比较尖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周边的局势。
好,我们最后简单看一下第三篇。欧洲对外关系理事会(ECFR)5月25日发布报告,题目是《危机中的伙伴关系:朔尔茨非洲之行的真正含意》。这篇和上一篇类似,也是评估国家领导人出访的。
报告说,德国总理朔尔茨5月22日开始访问非洲三国,这显示出俄乌战争背景下非洲的重要价值。为什么呢?报告指出,俄乌战争迫使欧洲减少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俄欧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非洲对于欧洲能源安全的地位和作用一下子上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非洲可以提供绿色技术所需的关键矿产,比如钴、镍等。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报告说非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之前欧洲的绿色能源转型需要的矿产,很依赖中国和俄罗斯,现在欧洲要和俄罗斯脱钩,报告说未来可能最终也会和中国脱钩,所以欧洲会更加需要非洲的资源。它是这样一个逻辑。
二是非洲有望成为欧洲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来源。这里主要讲的是绿氢,报告说绿氢可能成为非洲未来能源出口最重要的内容。
三是非洲可以部分填补俄欧脱钩导致的天然气供应缺口。这一点就不需要解释了。
最后报告的落脚点是,接下来欧洲需要与非洲建立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来保证能源安全,并与地缘政治竞争对手去竞争。
应该说,报告的逻辑非常清楚,这也是我们在考察非洲问题时应该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