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一讲开始,我先带你看能源供应端上的4个赛道,分别是:光伏、风电、氢能、核能。它们在未来的能源结构当中,将成为重要的绿色能源,目前都有了重要进展。这一讲,我们先看光伏产业的下游环节,也就是光伏电站建设上的变化,它关系到产业整体的发展状态。
在调研的时候,我发现了两组很有意思的数据。
第一组数据是,2021年9月份开始,我国第一批大型风光基地建设项目中标名单,共有51.7GW(吉瓦)完成招标,中标企业多是大型企业,央国企居多,占据了85%,其中有国家能源集团、国电投、三峡、华能、华电等。
第二组数据是,我国从2021年6月开始,在分布式光伏中推进“整县光伏”项目,根据我们的统计,到2021年底,一共有125个县参与并有实际进展。在签约项目的企业中,大型央国企占比达到了71%,其中有国家能源集团、国电投、华能、国家电网等。“得到”有一门课叫《前沿课·光伏产业报告》,主理人是董世敏老师,他在第二讲专门介绍过分布式光伏的“整县推进”政策,感兴趣的话推荐你去听一听。
从上面这两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光伏电站项目几乎是由央国企主导,民营企业占比非常小。未来,不论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光伏电站,大部分的投资都会集中在我说的那两类项目中,可以说它们的进展就代表了光伏电站的趋势。
央国企入场会带来什么变化呢?据我判断,最关键的一点,是能促使电站市场摆脱混乱的发展局面。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我国光伏的市场情况。
咱们国家的光伏产业是从2002年左右开始发展的,到现在近20年。2009年之前,国内的电站市场还没起来,产业基本是在生产电池组件,再出口到欧洲和美国,总共占据了中国光伏市场的80%左右的份额。在这个阶段中,民企是绝对主角,比如无锡尚德、中电电气、江西赛维等。
2008年金融危机,海外市场萧条。为了扶持光伏产业,国家开始出台政策、发放补贴。有了国家的支持,我国的光伏电站装机量迅速提升,从2015年开始,稳居全球第一。
高速发展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通过虚拟项目、建后再拆、以次充好,电站未批先建、虚假竣工等方式“骗补”。电站疯狂建设后,电网和储能设备跟不上,光电消纳就出了问题。2014年到2015年,全国弃光率达到14%,甘肃省甚至一度达到了40%。
最严重的是电站建设规模远远超出了国家计划,补贴资金不够了。2018年年末,光伏产业补贴的资金缺口累积达到600亿。
电站企业投入了巨额资金,但发电成本太高,补贴没有了,更赚不到钱,没法收回投资成本,怎么办?很多企业开始卖掉电站资产,退出产业,甚至直接破产清算。
我举一个典型例子,协鑫新能源在2018年时,是持有电站最多的民营企业。在持有的7166MW(兆瓦)电站中,只有四分之一的电站容量被纳入到补贴目录,而在纳入补贴的电站容量中,也只有25%拿到了补贴资金。综合下来,只有电站容量6%左右的补贴份额能到手,压力可想而知。其他实力弱的企业就更崩溃了。最后,协鑫的电站都卖给了华能、中广核等央企。
所以,我们开头提到的央国企入场,客观上变成了电站市场的转机。
2018年下半年到2022年2月,我国光伏电站的交易总量达到了19.29GW。头部的民营企业除了协鑫,还有爱康科技、正泰、天合,也都几乎把持有的电站都卖了。接盘方多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些央国企。
为什么央国企此前不自己做电站,要到这个时候才加入呢?
之前,这些央国企主要是在发展风电。光伏和风电比起来,建设用地面积大,还很零碎,技术上也一直不成熟。从2013年到2018年这5年,是光伏产业野蛮生长的时期,产业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也都不知道补贴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同样在这几年,央国企在风电领域已经占据了70%多的份额,光伏产业自然也就没法吸引大型央国企。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光伏的技术水平和产业链才逐步成熟起来。我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来源于两项重要政策。
2015年时,国家推出了一个“领跑者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评选出优秀的光伏产品,再由政府优先采购。项目的目的,是要促进光伏产品的技术提升。
另一个重要政策是“531新政”,也就是2018年5月31日,国家出台政策,要降低光伏补贴,暂停光伏项目建设,给光伏电站的疯狂生长踩了刹车。同时,国家还开展了一批平价上网试点项目和竞价补贴项目。
竞价补贴项目截止到2019年,有24个省的光伏电站参与了,中标电站的总装机量达到了26GW(吉瓦),补贴一共给了22.5亿元。如果按照原来的补贴执行,这些项目总共补贴46亿元。同样是建这么多功率的电站,补贴减少了超过一半。而参与平价上网试点项目的电站,容量也有14.78GW。
这么多企业自愿参与项目,说明行业技术有了很大提升。有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的度电成本大约是九毛钱,2018年是五毛八,2019年是四毛四,4年时间成本下降了50%。
技术进步、产业链成熟、各环节成本下降后,光伏产业的收益稳定下来了,加上它属于绿色能源,央国企发现这是个好业务,还能发挥自身优势,开始纷纷入局。国家电投的光伏电站,在5年内增长了6倍,超过3500万千瓦,成为全球第一。
电站市场发生这样的变化,实际上是符合产业生命周期的,会经历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2018年下半年之前,民营企业是市场主体,经过它们努力和创新,接受了一轮轮淘汰和竞争后,光伏产业终于实现了从0到1、再到10的发展,相当于完成了成长阶段。
从 2018年下半年到现在,历经“平价上网”到“整县光伏”,再到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要规划建设大型风光基地,系统解决消纳问题”等等,产业进入到了10到N阶段。所以说,央国企入场主导电站市场,不仅是产业的一次默契交接,也是开启成熟阶段的标志。
国家非常支持产业能有这样的变化。2022年2月份,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一份通知,叫做《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我给你念念原文:“原则上布局方案中的风电光伏基地不再拆分,鼓励按千万千瓦级组织建设。要推荐明确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运营主体,原则上每个风电光伏基地由1家有实力的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或牵头组建单一联合体。”
我给你“翻译”一下这段话,意思就是:国家很希望每个项目都能找到一个“总负责人”。
央国企入场后会导致集中度升高,带来的好处我们不难理解。无论是建设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光伏电站,大型项目在立项初期,就能解决合规性和消纳的问题;在项目规划时,也能考虑好储能设备如何配备、电网如何接入。规模化采购还能降低成本;后期的运维阶段上,给大规模项目设置专门运营团队更经济划算,又保证了项目稳定性。
另外,央国企开始负责大型项目后,进入了一个微利阶段,利润微薄、盈利缓慢,能保证产业健康发展、保障民生,也说明这个变化的合理性。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一个必然趋势。央国企也不是冲着做“白衣骑士”来专门解决问题的,它们是发现光伏电站是一个好业务,就在这样的节点入局了,入局后恰好又解决了产业的遗留问题。
在这样的变化下,中小民企该怎么发展呢?
我认为,产业发展带来了进一步的社会分工。光伏电站逐步变为一个成熟产业,接下来拼的就是资金和运营能力。资金上有央国企;运营上呢,就需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中小民企的机会,也是行业里的稀缺资源。
中小民企卖掉重资产电站后,会转向技术研发和服务,利用灵活和创新的优势和央国企配合。像我们开头提到的协鑫,2018年开始变卖资产,2021年彻底完成转型,在2022年时,甚至把名字都改了,从“保利协鑫”改成了“协鑫科技”,意思是要退出光伏电站业务,专注在颗粒硅的深度研发上。2021年,协鑫科技实现了净利润50.84亿元,扭亏为盈。在2022年一季度中,预估能超过30亿元的净利润,创下单季度盈利新高。
另外,跨界巨头也会加入。比如,中石化在新疆库车就布局了大型光伏制绿氢项目;高耗能企业海螺水泥斥资了50亿要发力光伏电站,提高自身的绿电使用率;交通领域的国企山东高速,也开始在加油站和服务区的屋顶上建设电站。
剩下的一类,就是那些既没有资金实力,又没有技术能力,完全是靠补贴生存的企业,它们将会逐步被淘汰出局,当然,这样的结果也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
好,我们总结一下:央国企占主导成了光伏电站的发展趋势。从民营企业占主导,发展到央国企占主导,这样的变化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央国企入场后会使得集中度变高,给产业发展带来好处,也会促成更精细的社会分工。
听完这一讲,你知道光伏产业还出台过哪些重要政策?欢迎你留言分享,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