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疫情为何推动了高端果业的国产替代

讲完了水果产区组成的旅游目的地。我想请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疫情这个变量,如何对中国的水果行业产生影响?

黄碧云老师告诉了我一个有趣的答案:疫情推动了国产水果的本土替代。

在疫情以前,我们在中国市场上一提起“精品水果”几个字,基本上就是在指进口水果:智利的车厘子、泰国的榴莲、墨西哥的牛油果、美国的黑布林等等。但这两年再提“精品水果”,行业里想起的已经是六马的蜂糖李、阳山的水蜜桃、广东的糯米糍荔枝、西双版纳的无花果了。

在海南,甚至还出现了一个专门培植世界珍奇热带水果的基地,叫“世界热带水果之窗”,这也是一个值得你划出来的旅游目的地,因为里面的奇珍异果太值得看一看、尝一尝了。

比方说,这个基地里有一种世界上最贵的水果之一,叫“指橙”或者“手指柠檬”,它有一个外号叫 “水果界的鱼子酱”。这种柠檬每一个也就一根手指大小,剥开以后它的果肉就像鱼子酱一样,一嘟噜一嘟噜的,上百颗很小的果粒,你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拿来做日料、西餐和鸡尾酒的调味品。

指橙是从澳洲引进的品种,目前海南是亚洲最大的供应地。在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上,它是按50克一份来卖的,50克也就相当于四五个小果子,卖50块钱左右。也就是说,手指头大小的一根水果,一口就得10块钱。

再比方说,海南这个基地里还有一种黄金火龙果,这两年在精致人群里面也很流行,因为这种火龙果的果肉是无色透明的,看起来跟炖好的燕窝很像,吃起来也比普通的火龙果要丝滑,所以营销界给它起了一个高级的外号,叫“燕窝果”。这种燕窝果,品相好的一斤能卖到50元到80元,价格是普通火龙果的10倍。

疫情为什么会推动精品水果这个赛道发生本土替代呢?

一方面,当然也是中国自己的果业争气,技术和营销能力都追上来了。再加上助农电商的兴起,各地从果农到县长都纷纷下场带货,这就快速地完成了大规模的全国市场教育。新一代的消费者们,观念很快被掰过来了:原来精品水果不一定只存在于高级超市的高级冷柜里,也可以存在于拼多多和抖音上。

而大家吃的本土水果一多,不免发现,其中有不少品种的口感不比进口水果差,价格还实惠。艾瑞咨询今年发布的一份报告说,他们访问的消费者当中有57.3%认为国产水果有不错的品牌,有56%认为很多国产水果的品质已经赶超了同类进口水果。

另一方面原因呢,是进口水果的阶段性“不争气”。你知道在疫情期间,时不时有进口水果被检测出新冠病毒,这样的新闻隔三岔五被爆出来,更多的人就会觉得国产水果好吃还放心。

于是,市场压力就抛到了进口水果这一边。在进口水果的原产地,种植户们为了维持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他们对贸易物流的管控不得不更加严格,成本这就拉高了一块。

可是你想,树上的水果是跟着天时在发育的,没法像工业生产线那样停下来等人。所以,不少海外的果商就只好顺着疫情窗口来供货,只要渠道一通畅,不管采摘期到没到,不管是树上熟还是树下熟,就都一鼓作气摘下来,往中国运。

今年市场上的泰国榴莲就特别明显是按这个逻辑来供货的。所以这两个月,中国的零售门店们收到的消费者投诉尤其多,榴莲爱好者们花100多块钱买一个榴莲回去一看,有死包,也就是全是硬果肉的,还有空包,也就是压根儿没果肉的,都气坏了。

 

门店们收到消费者的投诉自己怎么办呢?只好给退货,自己再去找水果进口商投诉。今年的零售门店们,有很多专门针对榴莲消费者,给出了售后策略:比如承诺死包和空包的可以退货,比如加强自己采购前的质检等等,这些动作有效是有效,但增加的成本也得加进榴莲的售价里。

这又造成了榴莲爱好者们的成本压力,他们一看:“上星期我花100多块在你这里买个榴莲还有死包,这个星期你竟敢卖200多块,我与其在你这里浪费时间,那我直接去吃国产水果不好吗?告辞。”所以,今年整个榴莲市场的行情是高开低走。

这是这两年来,国产水果有机会抢占高端市场的另一个原因。

 

 

国产水果不断地网红化,不断地品质升级,还给另外一个传统帮派也带了压力。这就是最常规、最大众的水果——苹果和梨。

这也是一个好玩的变化。

苹果和梨在承受什么样的压力呀?消费者的选项变多了,但他们每天的肚量和摄入糖分的心安理得值是有限的,我要是想尝一尝蓝莓和奇异果,我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去吃苹果和梨了。

更何况,这两种传统水果的个头还挺大,比如一个大苹果就得有300克,按照健身教练和冯雪老师的要求,吃了这么大一个苹果,今天就不应该再碰别的水果了。

所以,怎么办呢?

苹果们的求生之路是三条:变小、变绵和变丑。

为啥要变小?前面说了,太大了会挤占消费者的肚子这个“公共资源”。而要是变成150克左右的小苹果,那肚子装了一个还能去装别的水果。

为啥要变绵呢?因为老一代消费者还是非常信任苹果所能够代表的健康,这群用户值得去争取和挽留。那配合老龄化人群的特点,就得让苹果的口感变得软绵绵,而不是脆生生,他们才吃得动。

那为啥要变丑呢?其实苹果们也不是故意要变丑,而是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去袋化”这个趋势。也就是不套果袋了,结果上就变丑了,没有以前好看。

而不套果袋,是为了降低种植成本。

在70后80后小时候,我们吃到的苹果都是长小麻点儿的,一点也不好看。到了后来,中国的果农们从日本引进了红富士这个品种,就顺带学会了给苹果套上果袋,在果子成形之后再摘下袋子。果农们发现,红富士这个品种套上果袋,成熟之后的果子能够光鲜亮丽,能够卖出好价钱,完全足以覆盖套袋的成本。于是大家就推而广之,把套袋技术也用在了其他苹果品种和其他水果身上。

但是几十年过去之后,苹果变成了中国最普及也最平价的水果,而套袋和摘袋这两个工艺没法工业化,全得靠人工。一个果袋要五分钱,套上去用工要七分钱,再摘下来还要五分钱,再加上损耗,一个苹果的套袋成本将近两毛钱,这就几乎占到了一个苹果生产成本的一半。

这么一算账,现在很多的苹果果农就不愿意再给苹果套袋了,这就是前面说的去袋化的趋势。但他们又面临一个内卷的环境:你家苹果不套袋,但是别家的套了,那你的苹果不好看,卖不掉怎么办?

果农们就也兵分两路,设计了两个应对方法:

第一种就是前面说的,任由它变丑,但是同时借助营销手段,把丑说成卖点。比如云南昭通、四川大凉山的“丑苹果”,就说自己的特点是“和阳光亲密接触了更长时间”,比套袋苹果要健康。消费者们一听,也很同意,你想,专家也建议小孩多晒太阳啊。于是,丑苹果们卖得反而比套袋苹果好。

第二种方法呢?还给苹果套袋,但是不摘它了。等到苹果成熟之后再连着袋子一起摘下来,这种苹果完全没有晒过太阳,于是就变成了奶白色,就跟黄金圣斗士沙加似的。果农们再给它起一个高贵名字叫“黄金奶油富士”,定价10块甚至20块一斤,是普通红富士的两倍到三倍,这也就把套袋成本给覆盖掉了。

这就是苹果们的求生之路。变小、变绵、变丑。

那梨呢?梨虽然也在变软绵,但它在身型方面的选择路线跟苹果正好相反,它努力在变大、变小、变漂亮,走上了范晓萱之路。

变漂亮的逻辑跟黄金奶油富士差不多,都是为了增加溢价。像山东和河北的丰水梨、秋月梨,就圆咕隆咚的很可爱。

那变大变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身为一个梨,你可以让自己长成一个大猛男,也可以让自己长成一个小正太,但是你不能够让自己的个头中不溜丢。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吃梨有不一样的讲究:梨是不能分着吃的,因为谐音像是“分离”。所以,一个梨要是长得小巧秀气,就有机会被消费者直接整个生吃掉,所以2000年前的孔融小朋友,主动吃小梨,其实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端。而一个梨要是个头硕大,那也有不错的就业前景,就是能被厨师们拿来做甜汤、甜品。变大和变小都有自己的应用场景。不像中等个头的梨那么尴尬。

 

 

好,这是我意犹未尽,还想请你留意的水果产业的变化。希望为你在这个暑期出游和零食采购增加一些参考。

前面聊的这些信息其实还能够引申出一个有意思的观察视角:

今天我们的社区附近都开有超市和专业水果店。而一家门店的水果品质控制能力稳不稳定,是非常能够影响它的门店口碑的。黄碧云老师告诉我超市行业里有一句话叫“得水果者,得客单”,意思就是,一家店要是能够长期、稳定地控制好各种水果的品质,就能够让消费者在潜意识里相信这家店的各种产品都靠谱,从而把长久的消费习惯建立在这里。

所以,你要是有兴趣,《商业参考》又想给你或者你家幼崽布置一道新的暑假作业题:你家附近的超市或者水果店,你认为它的水果品控能够打几分?你是不是可以跟老板请教一下,他们用什么方法来保持水果品质的稳定?

我和黄碧云老师都很期待你的调研。

再见。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公司敞开聊,股票别瞎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