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刊:为什么真理往往很押韵?



这个周日,9月10日,是咱们中国的教师节。也正好赶上刚开学,正是老师们最忙的时候。在这里提前向各位老师说一句,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

说起教育,咱们得到同学都知道,我们经常把两句话挂在嘴边。这两句话都是来自教育领域。第一句是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校长说的,叫,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第二句是教育专家,也是学校组织变革专家沈祖芸老师说的,叫,世界不是由领域构成的,而是由挑战构成的。

这两句话估计你都熟。正好前不久,我们得到出了一本书,叫《软技能》,里面特地邀请李希贵校长和沈祖芸老师分别执笔了两篇文章,分享了他们的新思考。今天,我想结合这两篇文章,跟你说说这两句话带给我的新启发。

第一,人的学习,为什么一定要从挑战出发?

在这里,我想先给你讲一个真事。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曾经在校园里散养过两头小鹿。有一回,几个学生发现小鹿经常啃食操场的人造草坪。怎么办?也不能眼看着草坪就这么被一点点啃掉啊。他们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但是,老师的做法并不是直接干预,而是把这个事,设计成了一个学习任务。也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去搞清楚,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出现的?会带来哪些结果?以及可以怎样解决?

带着这个任务,学生们在后续的行动中,发现他们对于小鹿啃食草坪这件事,一直存在三个误解。

首先,这不是小鹿调皮,而是因为小鹿出生没多久,刚刚断奶,因此食量大增。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次,受损害的不仅是草坪,还有小鹿的健康。人工草坪毕竟不是饲料,它是不能给动物吃的。最后,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只是小鹿吃草坪,但事实上,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好,故事讲完了。你看,这三件事,都是从已知到未知,从误解到真相。而学习的本质,不就是从已知出发,抵达未知,从误解出发,抵达真相吗?就像沈祖芸老师说的,挑战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已知,来掌握未知,进而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但是,到这一步,我们还是从逻辑层面来理解这个事。今天,咱们再换个角度,你会发现,切换到情感层面,这个事还能反映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一个人的改变,是怎么被激发的?

光有问题,就够了吗?你看,对一个12岁的学生来说,他不会觉得全球变暖对他是个挑战。因为这个事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圈,他可能对这个问题没什么感知。但是,他会认为身边的小鹿啃食草坪是个挑战。因为这在他的感知之内。

借用沈祖芸老师的话说,这就是学习的同理心半径。挑战不是凭空构建的,它得落在一个人的同理心半径之内。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我是算命的,你从我面前经过,我怎么才能一句话把你留下来?是说给你讲讲算命的套路?跟你说你满面红光恭喜发财?都不对。那句话肯定是,小伙子,你印堂发黑,恐怕有血光之灾啊。来来来,赶紧让我给你卜一卦。

你看,“印堂发黑”这四个字,就等于凭空把一个挑战,栽到我的身上。而且它完美地落在我的同理心半径之内。对这个挑战,我很难无动于衷。

注意,我们要说的重点,可不是算命的套路。而是,人了解一件事的愿望,前往一个陌生领域的冲动,是怎么被激发的?答案是,从一个落在你同理心半径内的挑战开始。

换句话说,挑战的价值是什么?它不仅是从逻辑上,为你打开了一个前往新知识的大门。更是从情感上,为你点燃了一团,想要做成事的火焰。

比如,你是做管理的,怎么激发团队?你得知道,每个人的同理心半径在哪。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在乎的可能是能不能马上获得成长。对于一个已经很成熟的员工来说,他在乎的可能是这件事能不能帮他提升人际关系。咱们先不说后续的办法,至少这个同理心半径,一开始就得找准。

好,这是咱们今天要说的第一个启发。人的改变,不是从行为和逻辑开始的,而是从一个落在你同理心半径内的挑战开始的。

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启发,来自李希贵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过去理解这句话,大家都觉得,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发生的,教育学,自然就是关系学。但是今天,我们再补充一个视角。说说学习这件事,为什么离不开关系?

在这里,我想给你讲一个事。来自我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叫《简单统计学》。里面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句话一旦押韵,听起来好像就特别有道理?网上不是有那么句话吗,押韵的都是真理。但是,为什么呢?

按照书里的研究,是因为人天然有一种本能,这就是,总结规律。这是为了提高思考效率。比如,我在这片森林里被蛇咬了,我就总结出规律,森林里都有蛇,要少去。以后再遇到森林,我就不用想太多,绕过去就好了。

这个本能,还有一个副产品,这就是,人对一切带有总结感的东西,都特别迷恋。比如,文章标题,《记住这三件事,投资稳赚不赔》。你看,看起来很有总结感,但你觉得投资可能这么简单吗?再比如,所有押韵的话,都很有总结感,像什么渣男离子烫,渣女大波浪。但仔细想想哪有什么道理?

换句话说,押韵的未必是真理,但是,但凡真理,你总会忍不住去修饰它,让它变得押韵。这是因为人有天然的,下判断,做总结的本能。但是,这个本能,有时反而会让你忽略了最起码的事实,阻挡你了解事情的真相。

怎么办?显然,你需要回到跟真实世界的互动中来,回到真实世界的关系里。而不是沉浸在某个公式、某个抽象的规律里。

比如,李希贵校长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一个,个人董事会。这是一个藏在你内心的虚拟组织。这个组织里,至少得包括这么三个人。第一位,是你目前所从事行业的顶级人物,这可以让你看到制高点。第二位是忘年交,最好交往一两位比你年长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智者,他们的经验能让你少走弯路。第三位,最好是投资圈或者媒体圈的朋友。因为工作原因,他们掌握了许多不同行业和组织的秘籍,你也许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你看,有了这几层关系,我们就很难被抽象的概念牵着走。而是会随时随地,被拉回现实世界。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眼前的事实。构建这个关系系统的本质,就是在构建我们人生的支撑系统。

换句话说,人的成长是怎么发生的?它由两个因素一起触发。一方面,我们用解决挑战来扩展自己的边界。另一方面,我们用延伸关系来建立稳定的支撑。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