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非劳动时间”为何价值巨大?

你好啊,我是何帆,欢迎回到我的宏观经济学课。

我们这几讲,讲的都是决定宏观经济增长的因素。一开始讲的是人口,前两讲讲的是资本。人口只是个背景,你拿它没办法,所以你可以把经济增长近似地理解为资本的积累。按照索洛模型,经济增长到最后一定会停滞不前。

但在现实中,我们却能看到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这说明啥?这说明,除了资本和人口之外,一定有别的因素在支撑着经济增长。那这个因素是啥呢?索洛自己帮我们回答了,他说,是知识和技术。

索洛之所以能在1987年得诺贝尔奖,主要就是因为他从理论上证明了这件事。就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要依靠技术创新。你要注意,索洛说的不是隔一阵子,偶尔来一个创新,他说的是,创新必须持续不断,增长才能持续不断。那问题就来了: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它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1.从干中学

过去,我们觉得,那是天才人物灵光一现想出来的啊。你上学的时候一定听说过一个故事,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一直在苦苦思考怎么测量皇冠的比重,有一天他去洗澡,突然顿悟,惊喜地叫了一声:“Eureka!”(尤里卡)于是,我们就把这种突然找到科学发现的时刻叫做“尤里卡时刻”。

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还是看看有史料记载的工业革命历史吧。

我们都知道,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发明珍妮纺织机。那珍妮纺织机长啥样呢?它其实就是把纺锤从横着放改成了竖着放,这样原来只能放一个纺锤的机器,就能竖着并排放好多个纺锤,所以效率就上去了。你说,这里有什么开天辟地的新发明呢?

所以,事实的真相是,这种小改进一个接着一个,加起来就是早期的工业革命。当时发明这些机器的英国工匠,哪里知道什么是牛顿力学啊,他们连大学都没上过,大部分都是熟练技师。所以你看,在现实的经济世界里,大多数的创新都不靠天才人物,而是靠人民群众,是靠无数能工巧匠,以及普通的科研人员,反复尝试,错了再试,在日常的生产和科研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增加,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那我们再追问一句,这种渐进的、经验的积累,又是怎么来的呢?还是通过资本的积累。你想,所谓熟能生巧,经验的积累,无非靠的就是重复做同一件事。那我能不能人为加速这个过程?可以啊,就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嘛,那这就是要靠资本的积累。资本越多,生产规模越大,储备的经验也就越密集。

我给你讲一个我亲身调研过的例子吧。我去过浙江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专门做工业齿轮,目前是很多国际大型公司的供应商。你可能觉得,齿轮嘛,这么常用,肯定谁都会做。但是这个企业的老板告诉我,没有个15到20年的积累,是做不好齿轮的。

为啥?因为好的齿轮,对精密度的要求非常高,要达到忽米级别。忽米是个长度单位。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一根头发的直径,就有70忽米左右,也就是说这个单位是头发的七十分之一那么粗。

那怎么才能做到这么精细呢?没有别的,只能靠巨大的生产规模、巨量的订单,一遍一遍打磨工序,积累经验。同时,还要升级专业设备,有时候一把专业刀具就要上万块钱。你看,在这个行业里面,显然就是资本的积累在推动技术的积累。

好,那我们给这种机制起个名字吧。在宏观经济学里,这种技术进步的机制叫作“从干中学”。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先有知识再干活,不是先会干活再干活,而是干着干着才会干,干得越多才越会干。随着资本积累,技术就能不断进步,技术进步又带来新的资本积累,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知识与技术积累的另一个来源

那这么一来,技术进步是从哪来的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呢?对不起,还没有。因为经济学家发现,用这个“从干中学”的模型来解释技术进步,会遇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资本积累跟技术积累未必总是正相关的,就是它们变化的方向未必总是相同的。你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想想看,从原来的诺基亚砖头手机,换成苹果的智能手机,是不是工作效率会大大增加?你在手机上能做的事情一下子增加了。好,那如果你从iPhone X,再换成iPhone 11呢?有没有进步?好像拍照比原来更专业一些,但工作效率真的提高了吗?恐怕很难讲吧——你得对自己诚实一些。

所以说,如果一家企业买了最先进的机器,反而可能说明它的技术水平到顶了,再想提升比原来更难了。这个时候资本积累跟技术积累,就有可能不是正向变化,甚至是反向变化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技术积累,大多数企业有这个钱没这个命嘛,它们存活的时间不够实现什么经验积累。比如我们看中小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日本是12年,美国是8年,中国只有3年。那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增长来说,3年能积累什么技术经验啊。所以,虽然资本积累确实能促进技术积累,但肯定是不够的,还有幕后英雄,没有登台亮相呢。

那这个幕后英雄是谁呢?就是你。

为什么我这么讲呢?我们在讲经济增长的时候,除了资本,还有一个变量就是人。你可能会问,咱们不是讲过么,人口总量永远是个外生变量,指望不上啊。但是那说的是人口数量。人口除了数量这个维度,还有时间这个维度。

这是啥意思?你看,我们前面讲了,索洛模型里面说的人,那是跟资本结合在一起的人,也就是劳动中的人,是人的劳动时间。也只有劳动中的人,才能积累经验,搞那种细水长流的发明创造。

但是你想,人不是只有劳动时间这一块时间啊,人还有各种不劳动的时间。我们要吃饭、睡觉、消费、娱乐、陪伴家人,还要学习,在这一大块时间里面,我们都是不劳动的。所以如果我在考虑经济增长的时候,只考虑人的劳动时间,那等于就是把这一大块不劳动的时间,给忽略不计了。

那你可能觉得,这没关系啊,既然是不劳动的时间,那跟经济增长能有啥关系呢?大有关系。比如说,你熟悉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请问爱因斯坦的本职工作是啥?是瑞士专利局的公务员啊。他学数学、学物理,一直到发明狭义相对论,那全是业余爱好。或者我们不说这种怪才人物,就说你自己吧,你现在在得到App上学习,也没有在劳动啊。但是这段学习时间,对你个人价值的提升,我相信你自己是感受得到的。

所以你看,人类很多重要的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不是人类在劳动的时间里面创造的,而是在不劳动的时间里面创造的。比如马克思就说过一句话,叫“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也就是人的自由时间越多,他能发展的能力维度就越多,这比他把全部时间用来闷头劳动,给社会贡献的生产力还要更大。

所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马克思看到英国工人争取缩短工时,从12个小时到10个小时,又从10个小时到今天的8个小时,他老人家那么兴奋。因为如果工人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劳动,他们就丧失了个人发展的空间,从长期来看,对宏观增长反而是不利的。

3.平衡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

说到这里,我还要再提醒你,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从微观来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从企业的视角去看,当然很容易只看到人们劳动的时间,而且企业家还希望员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劳动里面去。但是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就是那些不劳动的时间里面实现的知识积累,会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

那这部分不与资本结合、不投入劳动的时间,经济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人力资本投资。它也是投资,但是不是投在资本上,也不是投在产品上,而是用来提升人本身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就相当于是读书学习、提升能力;对国家来说,就是教育投入或者研发投入。

如果一个增长模型容纳了这个部门,它就能量化地解释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来源。顺便说一句,这个理论最早是一个叫保罗·罗默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这个人获得了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总结一下,宏观经济学对经济增长里面人这个要素的理解,是逐渐深入的。一开始人口就是个数量,人多力量大,后来又考虑到人口的行业结构。一开始考虑到,人在劳动当中会积累经验,会勤劳致富,后来又考虑到,人其实在不劳动的时间里面,才能给经济增长积蓄长期动力。

听到这儿你就明白了,一个好的、能维持长期增长的宏观政策,它是不会鼓励人们无止境地勤奋的。这不是因为我们要留出时间享受生活,而是因为再勤奋的劳动,它最终只能维持现有经济规模,而不能给经济增长提供增量。好的宏观政策,它会追求在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之间,维持一个健康的平衡,它不是站在企业家的角度去思考,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一个能够帮助人民群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角度,去创造各种机会,让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生机勃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