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徐弃郁《全球智库报告解读》中东格局因何出现巨变?

在刚刚过去的7月,中东地区比较热闹:先是美国总统拜登对中东进行了他上任以后的第一次访问,去了以色列、沙特等国家;而他前脚刚离开,普京紧接着也到访中东,当然他去的是和俄罗斯关系非常密切的伊朗。这种外交访问的时间安排本身就显示出很重的战略博弈色彩,国际战略研究界和各大智库当然非常关注。

但是说到这里,我提醒一句,这次中东受关注并不是因为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因为美俄这些域外大国的外交访问。这就很有意思。要知道,以往中东都是自己先爆发某些事情,然后才受关注,而且这种事情一般不是冲突就是战争,要不就是恐怖袭击或定点清除,像外交访问这类一般都不算数的,因外交访问而受关注更是少之又少。那为什么这次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从逻辑上说,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这次美俄领导人的访问确实重要,可能预示着中东的一些新方向;第二个原因,和以前相比,中东现在没那么热闹了,以至于这样的外交访问都成为受关注的理由。

话说到这里,其实你也可以回想一下,这两年你在新闻上看到关于中东的报道是不是少了?或者说,你有没有发现,中东这个传统的世界热点地区这两年安静一些了?实际上,如果把这种现象和美俄领导人的访问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发现中东地区正在发生一些深层次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颠覆以往我们对中东的印象,完全可以用“巨变”来形容。那么,这种“巨变”到底怎么看?对我们的影响可能在哪里?本期视频课我们就从智库报告的角度来看一下。

好,先说第一部分内容。

一、为什么说中东原来的战略格局正在瓦解?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中东就是一个战乱和冲突不断的地区。那冲突的根子是什么呢?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面,这根子就是以色列要复国,阿拉伯国家不允许,所以“阿以矛盾”——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就是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要知道,这判断不是一般说说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可是一种权威说法。

那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道理,而且在大约几十年的时间里,用它来分析中东的乱局都是管用的。但问题是,现在这“阿以矛盾”还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中东的事情呢?换句话说,它还是不是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你注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是搞懂当前中东战略格局的一条关键线索。

我这里有一篇报告,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今年1月份出台的,题目叫做《沙特-阿联酋轴心与地区秩序的维护》,篇幅不小,有将近50页。这篇报告说到两个关键时间点,一个是2003年,一个是2011年。

2003年发生了什么事?那就是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报告说,这场战争受益最大的就是伊朗,因为原先一直压制它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美国推翻了,使得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迅速扩展,这样一来,沙特、阿联酋这些阿拉伯国家就感受到了新的威胁。讲到这里我插一句,伊朗这个国家在民族和宗教派别上和主流阿拉伯国家差别比较大,而且它在历史上曾经是统治大半个中东的波斯帝国,所以伊朗和主流阿拉伯国家明里暗里其实一直有较量。当伊朗的影响开始进一步扩展的时候,这种较量当然就开始表面化了。

那2011年发生了什么事呢?那就是西方媒体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你可能还记得,当时很多阿拉伯国家出现动荡和内乱,一些政权被推翻,像穆斯林兄弟会这些社会宗教力量异军突起。这个事情对于多数阿拉伯国家来说影响特别大。

所以报告认为,经过2003年和2011年这两个时间点以后,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威胁判断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冲突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伊朗的外部竞争和国内穆斯林兄弟会变成了更加严重的威胁。报告说,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威胁,两个最富有、最有实力的阿拉伯国家——沙特和阿联酋背靠背,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联盟关系。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美国出于对付中国的需要,不断从中东抽调力量,基本上属于要“抽身离开”的架势。要知道,美国以前一直是影响中东最主要的外部力量,它这种行动趋势当然会让中东国家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处境和未来。报告说,沙特与阿联酋的联合,加上美国削减中东军事存在,使这个地区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那具体是什么样的变化呢?报告说,经过十几年的演化,中东本土现在实际上形成了三大阵营,它还提供了一张示意图。这里我插一句,这张图很有用,现阶段如果你看新闻的时候觉得中东国家矛盾太复杂,有些事不好理解的话,就可以看一下这张图,看完后中东的大多数事情就好理解了。

 

这张图上标的第一大阵营就是前面所说的沙特和阿联酋阵营,也就是图上绿色部分(深绿、浅绿都是),属于这一阵营的还包括巴林、科威特这些海湾阿拉伯国家,再加上埃及、利比亚东部、也门东部,等等;

第二大阵营就是伊朗阵营,也就是图上红色部分,你会发现伊拉克的大部分、叙利亚的大部分、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黎巴嫩真主党控制区都属于这一阵营;

第三阵营以土耳其和卡塔尔为核心,就是图上蓝紫色的部分,除这两个国家以外,还包括利比亚西部地区、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北部。报告说,这三大阵营相互之间各有矛盾和博弈,其中沙特-阿联酋阵营和伊朗阵营的矛盾最深。

这就是当前中东国家之间的基本态势。

但是听到这里你可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我们之前说的以色列-阿拉伯国家的矛盾怎么没体现出来呢?这对持续几十年的“主要矛盾”到哪里去了?

这里我简单说两句。在过去的十年中,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这对矛盾实际上一直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为什么?因为伊朗核计划被公开,再加上伊朗影响力的扩大,让以色列越来越把伊朗作为主要威胁,同时沙特、阿联酋这些阿拉伯国家对伊朗也感到越来越紧张,这就产生了一种国际政治学上所说的“威胁判断趋同”。

还在7到8年以前,我跟有些阿拉伯国家的高级军官私下聊天,那时他们就已经透露出一种想法:以色列是一个潜在的合作对象,可以共同对付伊朗。但是他们也会补一句,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因为双方敌对的时间太长了,国内政治都不允许。不过这是当时的情况,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共同威胁足够大,推动力足够强,有些障碍完全可以克服。

现实中突破的时间是在2020年9月,以色列和阿联酋、巴林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在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撮合下,签署《亚伯拉罕协议》,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这个协议的名字也有讲究,按照《圣经·旧约》的说法,亚伯拉罕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老祖宗。你不要小看这一步,要知道原来阿拉伯国家里面只有埃及、约旦和以色列建交,现在建交国家相当于翻了一番,而且这个协议签订3个月后,以色列又和另一个中东阿拉伯国家摩洛哥建交,而且一年以后两个国家还签署了军事合作协定,加强军事和情报关系。我插一句,两个国家之间如果存在军事和情报合作,那说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至少在最敏感的领域存在相互信任。

到了今年也就是2022年3月又发生一件大事,巴林、埃及、摩洛哥和阿联酋4个阿拉伯国家的外交部长跑到以色列开会,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次,阿拉伯国家的高级官员到以色列参会,几年前根本不可想象。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建立了一个地区性论坛,叫内盖夫论坛,这是中东地区第一个有以色列参加的多边合作框架。

所以你看,我们以前一直讲的以色列-阿拉伯国家这对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矛盾,正在发生“降级”,越来越算不上是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东原来的那种格局正在瓦解,新的格局正在形成。那这种新的格局到底是什么?美俄领导人7月份的访问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推力呢?

好,我们来看一下第二部分。

二、为什么美俄领导人的访问将强化中东的新格局?

在前一部分我们讲到中东原有格局正在逐步瓦解,那新格局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实际上我们之前的分析里已经涉及了,那就是伊朗和阿拉伯国家、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正在上升,这对矛盾有成为中东地区主要矛盾的趋势。我们说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关系的缓和与合作,背后都有共同对付伊朗的考虑。

那要问的一个问题是,这次美俄总统的访问对这种新格局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这里把时间顺序颠倒一下,先讲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访问。

他访问的国家就是伊朗,并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与伊朗总统莱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举行了峰会。那普京这次访问背后的考虑是什么呢?我这里有一篇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ISPI)在7月21日发布的报告,题目是《普京与莱希和埃尔多安的会晤:叙利亚的下一步是什么?》。

这篇报告讲得很清楚,普京这次访问有两个目的,次要目的和主要目的。其中次要目的是和伊朗、土耳其商量叙利亚的局势,因为三方都卷入了叙利亚的内战。

那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报告说,普京卡在拜登访问中东之后访问伊朗,主要目的是要向西方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俄罗斯虽然遭到西方的制裁,但不孤立,而且俄罗斯还在中东等重要问题上有很大发言权。正因如此,报告总结说,普京对伊朗的访问更多地与俄罗斯的全球形象有关,而不是与叙利亚有关,其象征意义更加重要。应该说,这话说得已经很清楚了。

相比普京的访问,拜登对中东访问在动机方面就要复杂得多,结果也很不好判断。很多中外媒体把焦点对准两件事情:

一是拜登和沙特王储萨勒曼会晤时气氛冷淡,双方有点各说各话;

二是沙特没有明确答应美国关于石油增产的要求,所以拜登被形容成“两手空空”离开中东。

但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显然不完全是。

沙特王储和拜登关系冷淡是真,但沙特并没有真的疏远美国,特别是在石油增产的问题上,它作为全球石油出口的龙头,还是做了重要响应。比如对欧洲的石油出口,彭博社的数据显示,沙特7月份通过埃及管道向欧洲输送的石油达到每天120万桶。什么概念?比俄乌冲突之前翻了一番。这就大大减少了欧洲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很好地满足了美国和欧洲的战略需要。应该说,沙特在这方面的力度不少。

所以在国际政治中,公开报道和事实不会完全一致,报道的焦点可能并不是事实的重点。

那这次拜登对中东的访问到底应该怎么看呢?美国和平研究所7月21日发布了一篇报告,题目就是《拜登此次中东访问的五大要点》,对拜登的访问进行了很简明扼要的总结。我们就直接看一下它列了哪五大要点:

第一个要点,“重新启动以-巴和平进程不是美国的优先事项”。这一点我们之前就提到,以-阿矛盾的地位本身已经“降级”,现在对美国来说就更不重要了。

第二个要点,“扩大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是美国在中东的主要优先事项”。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以色列和阿联酋、巴林这些阿拉伯国家正在形成像“内盖夫论坛”这样的多边合作框架,而美国对此特别重视,正在极力推动。

第三个要点,尽管存在分歧,但美国与沙特的合作仍将继续。

第四个要点,美国及其地区伙伴在防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目标一致。应该说,这两个要点都很清楚,不用展开了。

第五个要点,与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竞争使美国仍然把中东问题作为重点。报告说,美国不断把军事力量撤出中东,使一些国家感到美国正在放弃这一地区,但这种印象不对,拜登此次访问要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美国不会离开,不会留下一个真空让中国或俄罗斯来填补。

应该说,这五个要点把拜登此行的目标基本覆盖。但重点是哪里呢?坦率地说,如果我们站在美国政府的角度,第五个要点肯定是重中之重,因为这个“美国不会离开”是他们最想要传递的信息,而且这是从中美竞争的全球战略出发的。

但是如果从对中东地区的影响来看,最关键的却是第二个要点,就是扩大以色列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框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合作实际上包括一些更深层次、也更加敏感的内容,这篇报告恰恰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这里另一篇报告正是专门讲这个敏感内容的,我们来看一下。欧洲对外关系理事会(ECFR)7月13日发布一份报告,题目是《美国支持海湾国家与以色列防御条约的危险》。

报告开头就指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区域伙伴关系里面有军事合作的成分,而拜登此次访问中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向这种合作进一步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这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报告说,这会造成以色列-阿拉伯关系进一步军事化,而且明确针对伊朗。说白了,就是以色列和阿拉伯这两家仇敌居然要形成共同对付伊朗的准军事同盟,这就更加颠覆我们对中东的印象了。

但报告说,这可不是空穴来风。以色列一直把伊朗的核计划看成是对自己的重大威胁,所以在和阿拉伯国家缓和关系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和它们发展针对伊朗的军事合作。在6月份,以色列就宣布要建立一个“区域防空联盟(MEAD)”,成员可能包括阿联酋和巴林,甚至可能扩展到沙特。

那沙特和阿联酋这些海湾阿拉伯国家是什么态度呢?报告说,这些国家在公开场合都淡化和以色列的安全合作,而且表示要和伊朗加强对话,但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实际上对伊朗根本没有信任感。

要知道,沙特的油田和炼油厂曾经遭到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袭击,损失非常大,阿拉伯国家普遍怀疑伊朗就是袭击的幕后黑手。报告说,现在许多阿拉伯领导人认为,由于伊朗核协议越来越没法恢复,伊朗有可能对海湾阿拉伯国家再度发动这类袭击。

那怎么办呢?答案是找帮手。报告说,阿拉伯国家认为,在阻止伊朗的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袭击方面,以色列的技术和能力可以帮得上忙。

这里我插一句,在防空方面,沙特等国装备了美国的爱国者-3系统,绝对属于高端武器,但这种系统主要针对的是中高空目标,而且非常昂贵,国际市场上一枚导弹1000多万美元,用它来对付无人机肯定不合适。

所以报告说,在对付无人机和巡航导弹方面,以色列的防空体系像“铁穹”、“大卫投石器”不光性能好,而且价格也要低得多,明显更加适用。更重要的是,最近以色列又宣布成功试验了激光防御系统(名字叫“铁束”),这种武器拦截无人机或导弹的成本就更低了,据说一次的成本就几美元,所以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非常感兴趣。

讲到这里,这篇报告还插了一个自己的独家情报,那就是沙特等国家和以色列的防空合作,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在2022年年初,部分阿拉伯国家又遭到一波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袭击,但这次由于以色列给它们提供了早期预警,所以这些阿拉伯国家成功进行了拦截。

我告诉你,这个情报的信息量就太大了,如果它是准确的,就说明以色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搞“区域防空联盟”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而拜登此次访问相当于又向这个方向推了一把,以—阿形成军事联盟的可能性就更大。这样一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为一边,伊朗和它的小兄弟们为另一边的新对抗格局就进一步明确了。

所以你看,这次美俄总统分别访问自己在中东的盟友,实际上是加速了中东新格局的形成。我这里再重复一遍,中东新格局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在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间,而是逐步转移到以色列-海湾阿拉伯国家,和伊朗之间。另外以-阿之间的联合已经带有军事意味,“中东北约”这个词在媒体上开始频繁出现。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担心,这样一来中东会不会更乱了?这种新格局会不会对我们中国不利?毕竟我们在这个地区的利益是很大的。

好,我们看一下本期视频课的第三部分。

三、中东新格局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对于这类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看清的是我们的利益在哪里。

我们在中东地区最大的利益是什么?当然是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国家大约70%的石油需要进口,2022年上半年排在前8位的石油进口来源国我列了个表。

 

你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沙特,前8位里面有5个是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从它们那里来的进口原油占到我们总进口原油的50%。应该说,这几个数据本身就说明问题。

再看其他领域,我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联系发展得也很快,特别是和沙特、阿联酋。

7月21日,美国专门研究中东问题的一家智库——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出了一份报告,题目就叫《如何应对中国在海湾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鼓吹美国要警惕中国的影响力在中东不断扩大。报告重点强调,中国政府与中国企业正“混合”起来增加对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投入,尤其是在沙特、阿联酋进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度参与它们的通信网络和“智慧城市”(这里当然还提到了中国企业华为)。报告还耸人听闻地说,中国与阿联酋这些国家的军事合作也不断深入,中国的“蓝水海军”,也就是能远洋作战的海军力量,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支点。

我们如果把这篇报告耸人听闻的、渲染“中国威胁论”的东西去掉,其实还是能够看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利益基础正在迅速扩大,而且比较牢固。美国对此已经比较紧张了。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沙特、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发展关系的背后有什么考虑呢?真的是要“去美亲中”吗?也不是。这篇报告有一点说得比较客观,那就是沙特和阿联酋希望中国增加在中东的存在,实际上也是出于伙伴关系多元化的考虑。报告说,这种多元化不仅增加了这些国家的战略自主权,而且给了它们更多的筹码和回旋余地,包括和美国打交道。

所以你看,一方面,我们和中东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关系不断深化,另一方面,这些国家总体上也在中、美等大国之间走平衡。那在这种情况下,中东出现的新格局(也就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走近)不会对我们在中东的国家利益产生直接影响,也不能说它会让中东更乱。

为什么?因为它只是把地区原有的矛盾重新分配,而没有增加矛盾的总量。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和伊朗的关系也比较良好,这又是一层平衡。所以,从我们和中东国家关系的视角来看,中东地区的格局变化并不会造成多少影响。

但是,如果我们把视角再放大,扩大到全球角度来看,中东这种新格局就可能有一种不一样的含义了。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ISPI)7月12日发布了一篇报告,题目是《复杂“中间地带”的兴起:乌克兰战争与中国在中东的机遇和困境》。它说,冷战初期,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中间地带”概念,指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广阔地区,而中国在这个“中间地带”将大有可为。报告说,现在在中美等大国竞争中,这种“中间地带”再一次出现了,中东就是其中之一。

按报告的意思,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联合对付伊朗,实际上反映了这个地区的自我平衡能力在强化,同时它们又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中东正在作为一个“中间地带”兴起,它实际上有利于中美之间保持一种战略稳定。

报告认为,中国非常明智地看到了“中间地带”的作用,所以中国在中东的政策既谨慎又积极,一方面中国没有把取代美国作为中东政策的目标,另一方面宣布支持中东国家“通过团结合作”解决地区安全问题,支持中东人民“独立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报告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进一步加强了中东作为“中间地带”的地位,对中国有利,实际上对美国,甚至对世界也是有利的。

所以你看,这篇报告的视角不一样,把中东格局变化和“中间地带”崛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命题。如果这个命题真的成立,那我们对中东的传统印象可能会更加彻底地颠覆掉。这实际上也是再次强调,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我们可能需要再一次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