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段时间不是回了一趟柳州嘛,我有一个堂弟是在广东读研究生,还没有毕业,也回去过暑假。我跟他聊天就问起他的工作规划,他说,还没有想好是留在广东还是回柳州,今年的就业压力也挺大的,他跟着校招投了一些简历,像字节、顺丰都投了,但除此之外,感觉有点无处着手去寻找机会。
我问他:你有没有好好听我的专栏?我讲过那些风口浪尖的大趋势,你有没有去看一看机会?
堂弟说:都听着呢。可是我有点反应不过来,这些大趋势跟我一个平头学生有什么关系,我怎么能够在里面找到机会。
唉,对话进展到了这里,我就觉得,有必要给堂弟一些找机会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了。同时,这些思路也值得跟《商业参考》的用户你也讨论讨论。你肯定记得我们在发刊词里说过,我们专栏的宗旨是先追求丰富而不是先追求正确。而我跟堂弟的讨论恰好是在回答“怎样让视角丰富起来”。
你肯定有后辈也有融入社会的需要,或者你本人就在寻思怎么往风口行业里转型,让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能够搭上趋势的快车。所以说不定,我给堂弟的思路对你也有参考。你来听听看。
当时说起这个,我的第一个思路反应,是去搜索“专业+特定趋势”。这一波搜索主要是去帮我堂弟看清,在大趋势里,他的专业有哪些应用思路和案例。
我跟堂弟说,你先把你有印象的,全中国都要发力推进的战略方向,不管跟你的专业有没有关系,你先都写下来。
我弟就开始报菜名儿了:碳中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健康中国、农业、种业、人形机器人……
我说,知道挺多啊你,够了够了。我们来选一个当例子往下推吧,比方说就选“健康中国”吧。
接下来,打开搜索框,开始搜索“你的专业+趋势关键词”。在这个例子里,我堂弟的专业是数据科学,那也就是搜索“数据科学+健康中国”。
在哪里搜索呢?你当然可以用百度。但你也可以用谷歌、夸克或者必应,交叉着看。除了网页搜索,你还非常值得打开微信搜索,看看能够搜出什么样的公众号和什么样的文章。因为现在有很多官方机构是把自己的公众号当成官网来运营的。
这之外,你其实还可以把这两个关键词再演绎一下,比如说数据科学改成相关的数字技术、数据分析、数据治理、数据可视化等等。健康中国这个词也可以再细化,改成养老、心理健康、合理膳食、健身服务等等。
只要搜到了有意思的思路和案例,堂弟就应该抄下来。
这是第一个思路。
第二个思路是,让我弟打开他感兴趣的省份和城市的政府网站,找到这个区域的十四五规划,仔细地读一读,把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给划出来。
这个动作的目的是去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前景,以及它的发展方向跟你的专业和兴趣有哪些交集,帮它跟这座城市、这个区域建立专业关联性。
比方说,拿珠海举例子,珠海预期自己十四五期间的年均GDP增速在7%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也要基本上跟这个增速同步。你看,是一个挺有发展前景的城市,值得研究。
每个城市的5年规划,其实都会把自己接下来要干的事,从经济到文化到民生,都详细地罗列出来。珠海就强调说,自己要把5个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到千亿规模。哪5个呢?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打印设备。同时,城市里的不同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是什么,比如平沙要做影视文化特色小镇,莲洲要做水产特色小镇,在十四五规划里也都安排得仔仔细细。
这样一份报告,看似鸿篇巨制,可能有点枯燥,但你只要认真读一读,你马上就能够感受到这个城市在哪些区域、哪些事儿上正在热火朝天,马上能知道自己适合重点奔向哪里。
前面说到那5个新兴产业集群,我觉得跟其他的城市差异不是太大。相反,我在珠海的这份十四五规划里面,对另外三个规划印象挺深,一个叫“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一个叫“探索建立特色数据交易市场”,还有一个叫“打造海铁公水空联运体系,加快建设贵州(昌明)国际陆港”。也就是说珠海要把海洋、铁路、公路、水路和空中运输都打通,而且它作为一个广东城市,它要帮着贵州昌明打造国际贸易平台。你看,如果一个籍贯贵州的年轻人刚好在珠海读书,那这句话是不是就值得重重地划两道线。
珠海的这份十四五规划里面还有一个“专栏3”,专门列出了几十个市政府认定的珠海市科技创新重点平台,其中既有企业的研发技术中心,也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重点实验室。
这个名单看着有什么用呢?要是结合另外一句话看,马上就有用了:这个文件里还说,珠海要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岗或离岗创业。那你想,如果一个身怀绝技的科学家带着技术,从前面说的这些重点实验室里面出来,开了一家创业公司,这家公司哪怕现在还很小、很初期,是不是也非常值得关注,值得问问有没有适合自己的机会。
第三个思路是,去搜索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各个行业领域的龙头或者新势力公司,看看它们近两年在我堂弟的专业领域里面有什么新布局。
这个动作的意义在于,让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年轻人看到,从成功企业的视角看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时候,会看到哪些机会。
找领域的龙头公司其实有很多简单的办法,比如去看券商的行业报告里面重点会提到哪些公司;或者直接问问业内人士,问问导师;要是你是一个社恐,你也可以依赖搜索引擎,直接搜索“行业+新势力/四小龙/独角兽”这类的名号。
中国人有一个很有趣的传统:喜欢把某一个领域里面最有分量的前三四个玩家归拢起来,让它们成团,给它们起外号。
比如说传统行业里,民营化工四小龙——恒力、桐昆、恒逸和荣盛,这些年都发展得非常厉害;
比如说养猪四小龙——新希望、大北农、牧原股份、温氏股份。
新兴产业呢,更多了:
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
AI四小龙——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
工业机器人四小龙——广州数控、安徽埃夫特、南京埃斯顿和新松;
手术机器人四小龙——柏惠维康、天智航、妙手机器人、金山科技;
就连医美行业都有一个三剑客——华熙生物、昊海生科和爱美客。
好,知道了这些行业天团,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做功课了,我们在最传统的养猪行业里面选个例子,温氏股份吧,刚好也是广东公司,跟珠海挨着。“温氏股份+数据科学/数字化”能够搜出什么呢?我们一搜发现,温氏在跟华为这种级别的公司合作,在探索整个养殖业的数字化转型。
再换一家公司,搞医美的爱美客。爱美客跟数据和数字化有什么关联呢?也有。一搜就能发现,爱美客也在跟金蝶这类的服务商合作,搞一体化主数据管理平台。
你看,基于这些比较粗浅的搜索结果,那我堂弟和他的同学们,就值得去专门翻一翻这些有志于数字化转型的公司和它们所对应的供应商,看看这些公司有没有数据相关的岗位招聘。
我们还聊到了第四个思路,可以去搜索堂弟感兴趣的城市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去了解它们入选的原因,看看它们的发展是契合了所在区域的哪一个发展方向。
比方说我们还拿珠海举例子,2021年广东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里,身在珠海的就有42家,其中有做自动化系统的,也有做防腐材料或者3D打印的。它们都在珠海的哪个园区?它们的客户和供应商都是谁?它们的生意有多大?这些年来它们的生意是平稳还是走上升曲线?它们跟同行比有什么不一样?
你看,去研究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在替自己寻找自己的潜在雇主。
当然了,我前面说的这四个思路,真要逐一梳理出眉目,我堂弟可能需要两三天甚至一个礼拜。因为这个搜寻目标企业的方式,已经类似于投资机构去寻找投资标的了。实际上,类似的寻找风口的切入点还有很多。比方说7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是冲破了1000亿美元吗,创下了单月历史新高。而真正受益的行业已经不再是传统外贸,而是变成了产业升级的行业:机电、汽车、光伏发电设备等等。那这些外贸新力量里面,又正在出现哪些新公司和新龙头,又冒出哪些新机会,是不是也值得所有的求职者都去看看。
这个做功课的过程虽然费时间,但它是有价值的:
对我堂弟来说,首先,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和风口是如何结合的,以及它们碰出的机会怎么表现在城市和企业的身上。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发现以前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行业,或者闻所未闻的企业,对他的专业也有挺强的需求。
其次,他带着这个梳理的功课去写简历、求职信和去面试的时候,我相信,他能够比一星期前的自己要高出一大截。HR们经常喜欢问求职者说:“你为什么会想起给我们公司投简历?”如果求职者能够把自己的筛选逻辑展开,讲述自己自上而下对宏观趋势、行业格局和业内玩家做的功课,那他展示的不仅仅是超越一般应届生和外行的理解,也展示了自己的快速学习能力。对一个新人来说,这个能力有时候比专业还重要。
当然,我堂弟的这个专业——数据科学,是有它的时代优势的。数据科学本来就是大势所趋的人才方向。所以我想请你重点参考的是我们讨论的思路,而不是路径本身。
不过,就算你学的是文科,或者营销、培训或者社会学,你不也应该往科技趋势的风口企业里看一看,去思考一下它们可能对你的专业产生什么需求吗?
我们在172讲其实讲过两组问题。那两组问题我真的觉得值得我们每个人每隔半年都选答一遍:
第一,新的技术趋势,将会如何加持我的行业和专业?——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为了不被时代甩开,我现在就应该主动去拥抱这种加持方式。
第二,我的行业和专业,可以如何加持这些新的技术趋势?——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哪怕你是很牛的新技术,你也需要适应已经存在了千百年的老社会,你也需要老经验的帮助。你可能想不到,那我可以主动看看,我能如何帮助你,加入你。
我有一次跟一个专精特新的创业者聊天。我问他:为什么你们行业的公司和产品名字都很喜欢用化学元素+智+云这些字来命名,而且都很喜欢组成一个四个字的伪成语?你们是觉得很有科技感,但这会导致我们外行记住和区分你们太困难了。你看,人家iPhone也很有科技感,但人家就老老实实叫老三和老十三,这对用户多友好。
这个朋友当时愣了一下,说:有道理,我们公司都是科技理工男,没有人想过这种问题。看来我们可能要从消费行业招一个营销经理来帮我们做企业宣传。
说到这儿,我也悄悄给你一个剧透。我在启动《商业参考》这个专栏之初,我心里其实是有一个用户画像的:我是把你和所有的用户当成我的大表弟,借着这个对象感来筛选选题,也确定讲述的口吻和方式。换句话说,每一讲商业专栏都是一个大表姐在对着自己的大表弟,絮絮叨叨,讲自己认为应该塞给大表弟的信息。
所以这一讲你也可以理解成,我其实是用来跟你解释,为什么《商业参考》一路以来是这个调性,为什么会拉着你持续地观测政策的方向、区域的经济,还有各种难懂的新技术方向等等。只讲大表弟熟悉的消费、互联网和公司,他固然是舒适的,但现实是,世界已经在变了,我们得跟上。
好,希望这些信息和今天这些思路,对你布局个人未来也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