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回广西,我跟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们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提到同一件事:广西在年底要开工新修建两条运河,一条叫“湘桂运河”,另一条叫“平陆运河”。其中的平陆运河,尤其是街头巷尾的讨论重点。
因为平陆运河这几个字,对广西乃至整个中国都算是一个历史性的心愿。在100多年前,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当中,就提出过要修筑这条平陆运河的构想。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和广西层面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项目做勘察和论证。
2022年下半年,这个工程终于要开工了。平陆运河工程项目的估算总投资是727.3亿元,工期大概54个月,也就是4年半。也就是说,大概到2028年前后,我们就能够在南宁横县和北部湾的钦州港之间,看到一条能够跑5000吨级别船舶的人造内河。
上一次中国修这种级别的人造运河,还是上千年前的京杭大运河。
广西其实内河网络非常丰富——我自己这次回家就意识到了,“江景房”的溢价率是很低的,因为城市里面河流弯弯绕绕,可以看见江河的地块太多了,不值钱——但广西的河网缺点在于它跟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不太联通,所以对省内的物流成本的改善帮助有限。在以前长三角地带有货物想要运到广西,如果想要节约运费,经常是得从长江出海航行到广东,再从广东走陆路运到广西。虽然广西跟广东挨得很近,但这些年的产业承接结果是不太理想的。
所以,湘桂运河负责打通广西跟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的航运水道;平陆运河负责新增一条出海通道,来帮省内的货物节约出海距离。
平陆运河开通之后,从广西的首府南宁,走平陆运河去往北部湾出海的话,只需要291公里,比起以前辗转从珠三角出海要缩短了560公里。
所以《中国交通报》就打了个比方说,平陆运河一旦开通,就是打通了广西的“任督二脉”。再加上湘桂运河的加持,产业就更容易沿着运河航道向广西的内陆转移和布局了。所以,对广西的百姓来说,这两条运河可以看成是“改命”用的。
在2021年10月份,广西还更换了一位名叫刘宁的自治区党委书记。这个任命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刘宁是一位资深的水利专家,他在水利部工作了34年,曾经参与和主持过三峡的一期、二期工程,还有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所以大家都认为,刘宁到广西履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监造平陆运河,打造中国十四五规划里说的“西部陆海新通道”。
为什么这种级别的大工程,街头巷尾的平头百姓也要很关心呢?这是因为它意味着新机会。
整个2021年,广西的GDP总量是2.47万亿元,在全国只排第19位,还不如辽宁和云南。但你要是看它的增速,7.5%,是比辽宁和云南都要高的。
一个区域的发展基数小,同时增速快,这对普通人来说,就意味着更大的增长空间。
新河道当然会带来巨大的产业转移机会,除此之外,修新河道本身就会创造新的生活空间,会拉动大量非常基础、非常日常的需求。你想,沿着运河会出现新的生活区和产业园区,从教育到医疗到消费文娱,你在成熟发达的城市里面已经享受到的一切生活服务,在新区都会重新来一遍。
那机会就来了,建设新区需要钢筋水泥吗?需要电信设备吗?需便利店吗?需要理发师吗?都需要。甚至,需要买电动自行车吗?需要人去帮忙做商店的招牌和海报吗?也都需要。所以,就连我街坊做早餐米粉店的老板都感叹说:“要是新开出一条运河,去河边开米粉店的生意肯定比这里好做。”
所以,如果你正在以全国为范围寻找新的崛起区域和新机会,那平陆运河这个工程,我想请你留个心。尤其是它的先导建设工程所涉及的马道枢纽、企石枢纽、青年枢纽,还有沙坪河段航道和入海口近海段航道,这几个地名,在未来几年也很可能意味着需求的富矿。
南沙
既然聊到了广西的运河。那未来15年还有另外一个区域,我也想推荐你重点关注:广东广州的南沙区。
6月份的时候,国务院印发了一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这份方案给南沙明确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要它成为立足大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这份《南沙方案》说,到2025年,南沙要代表广东,跟香港和澳门要在这么几个维度上深度联动起来:
初步构建起区域内的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
聚集创业环境、教育和医疗资源,让港澳青年愿意来安居乐业;
建成有竞争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在“一带一路”当中看得见明显参与成效;
把本地的智慧节能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模式给确立下来。
这是2025年的目标。那到2035年呢?也有这么几个:
在区域内,国际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要明显提升;
公共服务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区域内港澳居民数量显著提升;
在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发挥“引领”作用,携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成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台。
这些目标我们再简化一下,它是在说,香港和澳门不是整个中国的国际贸易桥头堡吗,而南沙则要成为跟港澳对接的内地桥头堡。这三地的全面合作,还要在南沙这个平台上展开,来共同“面向世界”。
而且南沙还不仅仅是商务和产业意义上面向世界,还要想办法让内地、香港和澳门居民在这里舒适地混居。
南沙想要实现这些目标,我觉得成功概率是挺大的。因为它在过去的近十年里也已经接受过好几次战略任务,也都不辱使命地完成了。2014年,南沙成立了自贸试验区;2019年,又奉命打造了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我看过一个数据,跟2017年相比,南沙海关在2022年6月份的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了61.77%;出口的整体通关时间压缩得更猛,压缩了91.81%。
你还记得我们讲过今年榴莲贸易很难做吗?华南中远海运在4月份的时候,从曼谷运150个榴莲冷柜到南沙港,南沙给安排的是提前申报,这批榴莲一卸船就在船边查验和放行,最快2个小时就给送到了广州江南水果市场。
那么这种速度的提升有必要、有价值吗?有的。就是因为速度感人,所以今年1~7月份,从南沙口岸进口的冷链水果规模同比增长了9.8倍。那些不需要冷链的货物呢?我们来看汽车,同一时期的进出口汽车规模,同比增了长23倍。
所以,前面这些自贸试验区、合作示范区的任务完成得不错,新的机会和目标才会跟进安排。基于这个逻辑,基于南沙此前攒下的信用,我们可以相信《南沙方案》里列出的2025年和2035年新目标也能够完成。
目前,广东的大湾区创新走廊主要是分布在珠江的东岸,走的是香港到深圳,到东莞,再到广州这条线;而南沙要是成功地按规划完成开发,那珠江的西岸也就有机会形成另外一条科技创新走廊,让佛山、中山、珠海和澳门联动发展起来。
在整个南沙的开发规划里,我尤其想要提醒你再聚焦几个更近期,也更具体的机会发源地:
因为在空间布局上,南沙方案虽然是要把整个南沙区的803平方公里都开发建设出来,但节奏上是有先后的。所以我们作为普通人,重点关注其中的23平方公里就可以了。因为在当下,南沙方案还划出了三个先行启动区——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为什么是它们呢?这三个先行启动区之所以被划出来,是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交通优势可以快速地通达香港。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这些大江大河、大周期、大版图,会给有行动力的升斗小民也带来新的生活和生意机会。往大了说,广州移动就已经在那边启动了不少项目了,帮着本地政府、市民和产业链去搭建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等等。还有中山大学的附属第一医院和香港科技大学也纷纷在南沙设立了分支机构。
你想,如果你是一个电信行业的骨干、一个大城市的医生或者青年教师,那这些新开出来的台子,没准给了你更大的施展空间。
更何况,前面说了,南沙还要专门规划打造粤港澳三地居民的宜居环境。所以前面提到的餐饮、便利店、理发、包括幼托亲子教育,这些基础民生需求,也都会大量发生。我觉得那个有兴趣去平陆运河边上开米粉店的广西老板,应该也会有兴趣到南沙开一家。
这是我想请你关注的,未来10~15年的中国版图上,比较明显会出现商业和就业机会的两个新区域。过去的大半年不是互联网裁员潮吗,好几个老朋友找我聊职业变故,我都强烈建议他们研究和考虑平陆运河沿岸和南沙地区的发展机会。
这两个区域的机会你未必能够照抄,但是这个看问题的角度我希望对你也有所参考。我们说过高铁网络正在重构中国。当你用“高铁4小时经济生活圈”这个视角重新去看中国地图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