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徐弃郁,欢迎来到《全球智库报告解读》的周报栏目。本期周报将为你介绍世界主要智库最近出台的三篇报告:
第一篇,美国智库称中国积极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以削弱美元在东南亚的地位;
第二篇,德国智库分析当前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看法;
第三篇,南非智库建议韩国与非洲加强合作。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篇。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8月22日发布一份报告,题目是《东南亚对非美元金融渠道日益增长的兴趣与人民币的潜在角色》。这篇报告认为,中国的跨境人民币业务正在不断削弱美元在东南亚的地位。
比如在6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签署了一项人民币流动性安排(RMBLA)的协议,实际上就是建立人民币的储备资金池,万一金融市场发生波动,就可以为参与方的央行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支持。而这些参与方当中,就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个东南亚国家。
除此之外,报告说,很多东南亚国家的央行还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双边协议,在跨境支付中减少使用美元的同时,增加人民币和东南亚国家本国货币的使用。这样一来,东南亚的跨境贸易对美元的依赖就越来越低。印尼的央行行长就表示,东南亚五个最大经济体很快就能在不使用美元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区域内的跨境交易。
那为什么情况会走到这一步呢?报告认为,首先是东南亚国家在这方面有自己的考虑:
第一,减少波动性。因为现在美元正在加息,美国货币政策正在收紧,这种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如果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受到的冲击也会变小。
第二,降低被制裁的压力。什么意思呢?因为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实施的金融制裁让很多国家都感到担心,所以客观上刺激了替代金融渠道的需求。报告说,不少东南亚国家不赞成美国对俄罗斯大规模制裁,为了避免未来有一天美国的制裁可能落到自己头上,这些国家也在降低对美元的依赖。
第三,效率问题。报告说,多年来东南亚国家一直批评现有区域金融交易的系统和流程效率低下,一直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增加人民币和本国货币的跨境使用就是其中之一。
那这种情况下中国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报告说,中国当然希望抓住这个时机,推广跨境人民币金融渠道,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从而削弱美元在东南亚的地位。
报告说,中国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国有银行。因为中国国有银行的海外业务发展很快,已经在东南亚开设了很多分支机构,这就为当地企业和银行提供了非常方便的人民币服务。
而且现在大量中国企业到东南亚开展业务,中国央行鼓励这些中国企业更多以人民币结算,这就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在东南亚经济中的强势地位。
但是报告认为,人民币和美元在东南亚竞争的最终结局现在还不能确定,其中有两个关键变量:一是人民币能否继续加强它在东南亚的使用程度;二是美国如何回应其他国家对美元波动的担忧。也就是说,还是要看中美两国的实力和能力。
好,来看第二篇。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8月末发布一份报告,题目是《超越集团:世界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我这里先提醒一句,这家智库对中国向来不友好,你听的时候要注意它的立场。
这篇报告篇幅非常大,有90多页。它一开头就说,现在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怀疑正在上升,对许多欧盟国家来说,“系统性竞争”正在成为它们看待中欧关系的主要框架。但是报告也承认,这种把中国作为“系统性竞争者”的看法在欧盟内部也不是各国都接受的,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看法就更加不普遍了。
所以报告挑选了8个非西方国家,来深入发掘它们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看法。这8个国家是:孟加拉国、智利、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尼日利亚、沙特和土耳其。报告说,这8个国家在地理位置、文化、发展水平、政府类型方面都很不相同,所以具有比较大的代表性。
报告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国家普遍不赞成西方对中国的叙事方式。另外,它们普遍倾向于将美国作为安全伙伴,将中国作为经济伙伴。它们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而更愿意从两国的紧张关系中实现更多的自我利益,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你看这方面它讲得还是比较清楚的。
那这8个国家和中国近来的关系发展怎么样呢?报告说,从经济上看,2012年以来中国和这8个国家的交往基本都有所扩大,包括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基础设施融资等各个方面。对于其中的大多数国家而言,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或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报告说,在这些国家,虽然存在对华贸易逆差、中国商品冲击当地中小企业等问题,但和中国的贸易、中国投资都普遍受到了积极的评价。
不过报告认为,在安全领域,情况就不大一样。报告说,这8个国家与中国的安全关系虽然正在扩大,但程度仍然有限。这些国家基本上都与美国保持密切的防务关系,而且希望保持这种关系,认为美国是更可靠的安全保证者和武器供应商。
但报告也承认,现在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什么变化呢?那就是特朗普时期美国的做法让部分国家感到不放心,所以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安全合作,同时减少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报告认为,沙特现在可能就有这样的想法。
总体来看,报告认为世界多数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和西方不一样,而且它们普遍倾向于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报告的观点是,这种做法目前看没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报告说,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地缘政治局势更加紧张,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化趋势越来越强,最终大多数国家将难以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应该说,这个结论带有这家智库明显的倾向性,现实的趋势是不是像它说的那样,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好,最后我们简单看一下第三篇。南非国际事务研究院8月22日发布一份报告,题目是《韩国与非洲:气候和能源伙伴关系》。报告一开头就指出,韩国经济过去60年的成功离不开国际合作,但接下来国际竞争的重点将转移到亚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已经在这些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报告认为,非洲就是这样一个地区,它将是韩国未来国际合作的重点对象。
那主要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呢?报告给出了四个建议:
一是能源和绿色矿产。报告说非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就包括绿色经济所需要的关键矿产,韩国可以通过与这些国家签订有利的贸易协定,来扩大韩国在全球电池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
二是智慧城市。报告说,非洲国家越来越认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意义,而韩国在实施智慧城市治理方面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成功经验,这些都为与非洲地方政府的技术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是基础设施发展。报告说,长期以来,韩国企业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未来韩国将在财政和技术方面继续提供这方面支持。
四是气候和农业合作。主要包括相关领域的知识共享、能力建设和社区发展。
报告提的这四条建议当然也值得我们重视。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个领域正好也是中国和非洲合作的重点,可见未来在这些方面,竞争与合作必然会更加复杂。
好,本期周报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