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了不努力究竟可以多努力?2022年我又发现了一个好答案:人类不惜开发出了高水平的AI绘画算法,来替代艰辛的艺术创作过程。
AI绘画这件事虽然很像科技和艺术范畴的话题,但我也得跟你讲讲。因为它们很多是Google、OpenAI这样的商业机构研发出来的,还正在催生出人类的一些新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种类。
AI绘画是什么呢?是一类用来生成艺术图像的AI算法。你输入关键词,程序就能给你生成符合你要求,但又超越你自身美术功底的画作来。
2022年上半年,AI绘画工具们突然火出圈了,什么Disco Diffusion、Midjourney、DALL·E 2都出现了,Google也忍不住在一篇论文里介绍了自家的同类选手Imagen。这些AI选手的赛道也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叫Text-to-Image(文字生成图像)。听着跟加密圈的X-to-Earn(边干边赚)很像。
这些AI算法,一个比一个智能,一个比一个友好。其中的Midjourney算是当下最火的AI绘画程序,它虽然没有独立应用,而是搭载在游戏应用社区Discord里运行的,而且还是付费订阅,一个月得收你10美元或30美元,但是它已经在Discord里面积累了140万的用户。
不过,人类画家和艺术家们非常不喜欢AI绘画算法这种创新。
最近美国出了个事儿: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博览会发起了一场美术比赛,有一幅名叫《太空歌剧院》的画作,战胜了诸多竞争对手拿到了第一名。但获奖之后,作者杰森·艾伦却在网上公布说,自己是个游戏公司的老板,这幅画不是他亲手画的,而是用AI绘图工具Midjourney来生成的。
艾伦先是想到了一个有创意的提示词,用这个词生成了100多幅画像,然后花了几个星期来慢慢调整这个提示文本,最后选出了三幅自己最满意的图片,再用Photoshop等软件微调和放大,然后署名“Jason Allen via Midjourney”(也就是杰森·艾伦通过Midjourney画的),提交给了主办方。
这个消息一公布,艺术界就炸锅了。艺术家们说,你这不是作弊吗?哪有让机器人参加奥运会的呢?别人在艰难地调色调光,你却在艰难地改关键词?
而比赛的主办方知道这件事之后,却没有取消艾伦的名次,因为他参加的本来就是“数字艺术/数字摄影”类目的评奖,比赛规则里也没说不能使用AI工具。明年的规则怎么样再另说,今年就这么地了。
艾伦也不担心,他认为未来的比赛说不定还会增加“AI艺术”这个类目呢,那他就更可以借助AI工具来参与比赛了。
你想,真要如艾伦所料的话,那以后参赛,普通人就要更多了。于是,支持艺术家的网友们就痛心疾首,纷纷感叹说,“要见证艺术的消亡了”。
艺术家们的愤怒还不仅仅体现在比赛里。之前的8月份,《大西洋月刊》也给一篇文章用上了Midjourney创作的图片,结果这么一用也被网暴了。因为人们,尤其是艺术家们觉得,这个寓意太可怕了:媒体们以后都用AI来制作图片,那插画师和摄影师可就要失业了。这个网暴闹到后来,《大西洋月刊》和文章作者不得不为此道歉。
为什么大众如此愤怒呢?因为这种愤怒的背后是恐惧,AI工具引发了一个行业的生存危机。在早年的中国市场上,黑车司机围攻滴滴,高速收费员讨厌ETC,都是出于这种愤怒。
而在更久远的19世纪,艺术界也发生过一次类似的事件:
在1839年的时候,法国人研发出了可以用于商业化的摄影技术,当时就有艺术家站出来很愤怒地说:“从今天起,绘画死了!”意思就是,摄影会杀死绘画。
因为在摄影出现以前,人们想要留下影像,需要把画家请到家里,好吃好喝伺候着,花个好几天来完成一幅肖像作品。这是贵族阶层才有能力做的事。但摄影,似乎按个快门就能够替代画家好几天的工作量。这别说贵族了,就是平民咬咬牙也消费得起,那谁还崇拜画家,谁还邀请画家上门呢?
所以摄影技术出现之后,不断有各种艺术家公开反对承认摄影也是一门艺术,认为它的存在对绘画不公平。
但不管怎样,摄影技术仍然存在了。艺术界不得不逼着自己改变,去表现摄影做不到的东西。于是,画家们不再致力于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去展示自己的记忆、情感、想象力和观念,也就让野兽派、拼贴画、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等流派出现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里。
而这个过程当中,艺术家们也开始发现,摄影作品也可以当作自己艺术创作的素材和新起点,来帮助自己实现新的突破。比如《商业参考》在第一季讲过的拼贴艺术,拼贴艺术家们就认为,与其花几个小时去画基本元素,甚至花几十年去苦练基本功也太浪费时间了,重要的不是艺术技法,而是呈现感受和思想。既然有现成的素材,用拼贴就能够表达我的思想,那创作效率就大大提高了。所以,拼贴艺术家们打开了这个心结,把照片、报纸、火柴、木头、玻璃都当作拼贴素材来用,来拼出自己想要的构图、颜色和光影搭配。
摄影也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逐渐跟艺术和解,被艺术界承认了。
那同样的道理,AI绘画工具,你换个角度想,是不是也算把创作者从巨人的肩膀上抬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巨人肩膀上呢?创作者像一个CEO一样负责作品的整体战略和关键要素,但不必再事无巨细地插手每一个环节。这样做出来的美团,能说不是王兴的作品吗?这样做出来的东方甄选,你能说不是俞敏洪的作品吗?
我不知道艺术界的答案,也不敢问,怕失去朋友。但从商业意义上,公司当然是创始人兼CEO的作品。
AI绘画工具们现在还在突飞猛进地训练自己。就在8月份,科技公司Stability AI宣布开源了自己和慕尼黑大学合作开发的一个软件叫Stable Diffusion,也是一个AI绘画软件。全球的用户都可以在GitHub上免费下载它,在普通的家用电脑上面使用它。
这个Stable Diffusion和此前的AI绘画工具最大的不同是完全免费,而且不限使用者身份,也不限使用次数,对电脑硬件的要求也不太高,一张高清的图片,几秒钟内就能生成。所以它8月份一开源,就又在民间把AI绘画推到了热度的新高点。
这个工具现在已经被游戏行业,用来进行游戏开发了。Stable Diffusion的使用者们还在给它投喂各种各样的汽车图片,希望让它理解汽车的构成,从而成为顶级的未来汽车设计师。
而Stable Diffusion背后的这家科技公司Stability AI,最近的估值也从1亿美元飙升到了69亿美元。
提示工程师
当然我们得承认,AI绘画工具不可避免会冲击到画家和艺术家们的生存路径。但是,它也正在创造出一个人类的新职业,叫“提示工程师”。通俗地讲,也就是普通人跟AI绘画算法之间的“翻译”。
那么,普通人为什么不干脆亲自跟AI算法沟通呢?因为在现阶段,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不那么熟悉那么多的艺术风格,也不那么熟悉算法,而今天这个阶段的算法也还没有那么熟悉你。
而提示工程师专门钻研此道,他们会根据理解,给每个关键词加引号、加冒号、加减数字来让AI更准确地理解问题。比如说怎么让AI分清楚“热狗”是动物还是食物?怎么让AI把一道瀑布画得更精巧而不是更敷衍?像这样的区别,提示工程师就比普通人要更会沟通。
假设你想要借助AI绘画工具来画画,你可以先跟这样的提示工程师们聊一聊,对方根据对你的采访和理解,把你的感受和思想描述成算法更容易听得懂的关键词串,比如什么样的美学风格、场景元素、画面细节、色调差异。当中的很多信息可能是要用算法才能看懂的字符来表达的。
而等你收到这一串关键词,你可以把它复制粘贴到前面说的Dall-E、Midjourney这样的系统里面,它生成的图像,就可能比你亲自来措辞的效果要理想得多。而在这份买来的文本基础上,你还可以再去添加和修改关键词,那你的制作成本也低多了。
海外最近也出现了一个创业公司叫PrompBase,做的就是专门交易绘画提示文本的交易平台,一笔交易两三美元,平台收20%的佣金。PrompBase上有一个摆摊儿的设计师说,自己4月份入行,5个月做了50份提示,一天能卖掉三五个。但他自己做每一份提示文本的时候,自己也得花掉10~15美元的成本,所以他也得卖出5到10个才能够收支平衡。
而国内市场上,“万能的淘宝”又往前走了半步,淘宝上类似的服务名字直接叫“Dall-E代出图”,或者叫“Midjourney AI绘画代做”,不卖文本描述,而是直接把图做好了发给你,三四十块钱一张。
你是不是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捏脸师”这种职业,我感觉捏脸师这个职业,很快就要迎来“AI绘画代做师”的行业冲击了。
话说回来同学们。至少目前来看,只要一项服务、一个作品或产品仍然是把人类当作目标受众,那么在构建作品的时候,AI可以替代人类制造它,但它背后所需要的视野广度、抓重点能力和叙事能力,仍然是没法被AI替代的,这些能力仍然值得我们勤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