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瑞资本的投资合伙人陈石,除了关注出海创业项目,也关注SaaS行业,也就是“软件即服务”。陈石告诉我,他前两个月花了不少时间,在做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在未来,人类的工作会出现什么样的趋势轮换?
他提这个问题可不是为了写科幻小说。人类的工作形态要是发生重大变化,那旧的组织管理模式也就会失效,也就需要新的SaaS工具或者平台来配合,这也就是新的创业、投资机会可能出现的地方。
所以他去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他研究SaaS行业趋势的工作方法。
陈石的这套研究结论,对你也很有参考意义。一来,你可能也有择业和转型的需求;二来,他所看到的创业创新机会都还非常早期,要是你有创业的雄心,不妨借鉴借鉴。
所以我征求了他的同意,给你讲讲他的思路重点。
陈石说,人类社会的构成主要靠三种单元:一种是层级组织,像我们熟悉的政府部门、公司;一种是个体;还有一种是松散人群。这三种人群单元的工作方式都在发生进化。
我们先说个体。
个体这两年出现的最明显的工作方式进化,就是“创作者经济”,也就是个体创作者进行泛数字内容的创作,并且获得收入的经济形式。所谓的泛数字内容,既包括了数字内容,比如《商业参考》,也包括了数字服务,比如李佳琦和董宇辉做的直播带货。
2020年抖音公布过一个数字:抖音平台上已经有2200多万人在过去一年里获得了417亿的总收入。海外有一个研究机构叫“意见领袖市场中枢”(Influencer Marketing Hub),这个机构认为,到2022年底全球创作者经济的市场规模已经有1042亿美元,参与者达到5000万。
创作者经济到底是一阵热闹还是趋势?陈石认为是趋势。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被接入互联网之后,数字内容的供需双方发生了大规模的直接对接。而市场大众作为需求方,他们对数字内容的个性化需求,是超过对专业度的需求的。
这个需求变化就瓦解了以前专业媒体和专业渠道对话语权的垄断。所以互联网行业常说的Web2,其实就是UGC(用户生产内容)挤压了专业生产的OGC和PGC,大规模的业余创作者在全球海量的互联网用户里,都能够找到他们各自可以匹配和服务的对象。
所以,创作者经济意味着的就业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个体,会让自己变成“创作个体户”。
而我们要是去看中国和海外的创作者经济,又能够发现,两边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海外的互联网生态非常支持创作者们在YouTube、Facebook这类大的流量平台做影响力,然后引流到私域、独立站去做商业变现。
而国内的大流量平台,则更倾向于让创作者们在平台内就同时完成流量的获取和变现。所以抖音愿意让博主们在平台内直接做电商,小红书也愿意让博主们直接在平台内接广告。
而东方甄选在抖音里做出了影响力之后,就会有动力去做自己的App。这多少反映了创作者们更愿意把流量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及,他们更希望在自留地获得更个性化的功能,来服务自己个性化的用户。
所以要是看海外的创作者经济的话,会发现在大流量平台之外,已经有很多更加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工具出现了:有的人做辅助内容创造,有的人做财务和金融支持,有的人做粉丝互动工具,还有的人做广告平台。
换句话说,在创作者经济这个工作趋势里,对应的创业、创新机会已经出现了,就是给创作者们提供类似电商领域的Shopify那样的工具和平台,来把创作者一个人武装成一支队伍。
陈石自己投了一个创业项目叫TabCut,就是给出海的短视频创作者同时提供生产工具和商业分析工具的。这个TabCut一边能用AI技术来帮主播换脸,一边还能帮主播分析营销数据,当生意参谋。
陈石所在的峰瑞资本还投有一个AI健身项目叫BodyPark,干嘛用的呢?用AI技术,来帮人类健身教练识别学员们的动作标准度,就跟苏炳添的教练日常会用19种仪器来帮他一点一点地抠体能和速度是类似的。有了AI的辅助,教练们就可以一次服务10个学员,能够提升自己的能效。
讲完了个体,再来看层级组织。
层级组织的工作方式,也在出现了一个新趋势:远程雇佣。
在新冠疫情出现的头一年,很多人认为远程雇佣还只是暂时性的解决方案。但到了2021年,美国统计发现说,91%的远程工作者都希望未来继续这种工作状态。而且,美国有一些度假型的社区和滑雪胜地,附近的小城镇开始爆满,比如特垃基、汉普顿、科德角,都出现了人口暴增的现象。这都是因为大城市的程序员们意识到可以远程工作之后,干脆给自己找了一个舒舒服服的新家。
远程雇佣这个趋势,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创业、创新机会呢?我们来讲一个例子。
美国有一家创业公司叫Turing,图灵,2018年创办的。
这家Turing公司做的是一个程序员们的远程工作平台。它在全球攒了100多万个工程师,给他们推荐工作或者短期外包项目,然后在Turing这个平台上完成工作。Turing的两个创始人都是印度裔,他们最初的想法就是把印度的工程师资源接入到全球需求里去。
而新冠疫情一来,市场快速发现,远程工作何止是印度工程师的机会,也是全球工程师的机会。于是,Turing公司在2020年突然连续拿到了5轮融资,而且在2021年估值超过了10亿美元,变成了独角兽。
中国这边在2022年也出现了类似的项目,叫Brix Labs。这家创业公司,也是想要把中国的工程师对接到全球的远程雇佣趋势里。毕竟按照工信部2021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的软件业从业平均人数已经711万了,这个数字是印度程序员规模的2倍多。
Brix Labs现在的工程师资源就主要服务美国那边的公司,它的工程师就有住在成都的,一边啃着兔头一边帮美国创业公司写代码。
中国的软件工程师们放在全球市场上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优势:就是吃过见过。怎么说呢?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是快于全球的,海外公司当下正在面对的很多问题和挑战,中国工程师们都已经有应对经验了。不过他们也有一个弱点:语言沟通能力不如Turing所覆盖的印度工程师强。所以,Brix Labs给自己的远程中介业务模式也做了一个升级:在远程工作环节里面增加了一个技术小组长这个工种,找一些身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工程师来当包工头,跟中国工程师们合作,主要负责项目的协调和沟通。
远程雇佣这个趋势,本质上是把层级组织的工作方式给在线化了。Turing公司和Brix Labs做的都是给远程雇佣需求提供撮合服务和远程工作平台。
而除此之外,远程雇佣还会催生很多新的创业、创新机会。比如说,它涉及不同区域的法规和税务问题吧,两地的合规服务需要吧;远程雇佣也需要不同于线下的人才筛选和人事管理,所以远程的HR服务也需要吧。
另外,一个公司如果真的把远程雇佣当作常态化的组织方式,那它的团队感情和团队文化又不如线下组织牢固,所以远程团建也会变成新需求,这又可能是剧本杀、游戏和活动公司的机会。我们要是把思路再拉开一点,如果远程雇佣正在改变从业者们的生活半径,大家都愿意变成低配版的巴菲特,都躲到山清水秀的小村镇去生活,那小村镇的本地社区也会冒出新的生活配套需求来。
第三个单元,松散人群。松散人群这个单元的工作方式又在发生什么变化呢?
最显著的变化是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众包,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志愿者协作社区。
我们先说众包。
众包其实就是现在流行的共享经济或者协同消费,它指的是需求方把任务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让服务者灵活地、随机地接单。它和前面说到的远程雇佣相比要更加灵活和随机,因为需求方和服务方都是临时匹配的。
众包这种工作方式是只限于做网约车和外卖跑腿吗?不见得。我们再讲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自由职业平台叫UpWork,就是支持雇主和自由职业者们灵活地派发需求、灵活地接单的。UpWork上工作大类有12种,从做网站到工程建筑,从设计创意到写作翻译,从客户服务到市场营销,细化下来,技能资源有3500多种。
UpWork在中间每撮合一次外包合作,就会同时从雇主和自由职业者两头都抽取佣金。
陈石有一次跟一个出海创业者聊天,这个创业者的商业模式是跟中国的本土供应链合作,然后去到欧美市场做DTC品牌。这个创业者就非常机智,他在欧美目标国家打市场的时候,并不着急在本地自建营销团队,而是在UpWork上找了本地的设计师来设计广告,找了本地的营销人员来做本地投放,还在UpWork上找了外包工作者来承担写代码和客服的工作。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把自己的有限精力和资源拿来死磕中国的供应链,同时又没有耽误用欧美本地文化来打开本地市场。
这个案例也让陈石有一个猜想,他认为:在一些非关键市场上,有一类创业、创新的方向可能是,想办法去降低众包工作的复杂性,让想要出海或者异地拓展市场的公司们,得以降低组织成本,并且获得本地化优势。
好,这是关注SaaS领域创投机会的投资人陈石,在个体、层级组织和松散人群的工作方式演化当中看到的创业创新机会。
松散人群这个单元还有一种工作方式的叫“志愿者协作社区”。这种协作方式也正在发生一些有意思的演化。
我们下一讲继续。
再见。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公司敞开聊,股票别瞎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