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猪肉持续涨价

从今年4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触底反弹,进入了新一轮上行周期。特别是9月份以来,上涨势头很猛。有人开玩笑说,国庆期间,大伙儿放假,猪肉不放假,价格一天一涨。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10月8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32.8元/公斤,比国庆长假前上涨了2.5%。

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近期生猪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已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为此,国家将投放今年第五批中央猪肉储备,以稳定猪肉价格。当然,比起国内市场庞大的消费量,国家储备肉的投放规模有限,对供需影响不大。投放举措更多是在释放“稳猪价”的政策信号,降低市场过热预期,引导养殖户保持正常的出栏节奏。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我们之前聊过,中国的猪肉价格波动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俗称“猪周期”。一个完整的猪周期是4年左右,会依次经历:猪肉价格上涨——母猪存栏量增多——生猪供应增加——猪肉价格下跌——淘汰大量母猪——生猪供应减少——猪肉价格上涨。在一个猪周期内,猪肉批发价格最低可下探到20元/公斤,最高会超过50元/公斤,波动幅度非常大,这也是生猪养殖业面临的最大难题。

传统上,农户分散养殖生猪,大家各自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增加或者减少供给,这在事实上加大了猪周期的波动幅度,因为价格信息是滞后的。而且,农户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抗风险能力差,整个生产链条很脆弱。

如果依靠农业企业来集中化、大规模养殖,也面临难题。首先,集中化养殖是非常重资产的,要先期投入土地、猪舍等固定资产,还要购买猪仔、雇佣大量员工等等。第二,大规模集中养殖的疫病风险非常高,一旦发生猪瘟就可能全军覆没。第三,集中化养殖还面临管理难题。生猪养殖技术含量不算太高,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以雇佣员工的模式来照顾生猪,无论你用什么激励方法,员工都不如养殖户自己那么上心。

怎么办?其实,多年前生猪养殖企业就探索出了一条路,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形式。这有点类似现在的加盟店,生猪企业为品牌方,农户为加盟商。农户掏钱自建猪舍,向生猪企业购买猪仔、饲料、疫苗、兽药;而生猪企业负责研发育种、饲料、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向合作农户提供全套养殖技术支持,什么时候喂什么料、打什么药,农户照做就行。等到了出栏期,农户按照当初约定的固定收购价格,把猪卖给企业。

这样一来,对生猪养殖企业来说,既做到了轻资产运营,又获得了规模效应;对农户来说,这种模式消除了猪肉价格波动和饲料价格波动的双重风险,可以享受稳定收益。看起来,这是一种双赢的商业模式。

但实际上,“公司+农户”模式一直走得磕磕绊绊。主要原因在于,农户的违约风险很高。到出栏期时,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约定的收购价格,那就由生猪养殖企业来承担这部分损失,这没问题;不过,要是市场价格显著高于约定的收购价格,农户就会倾向于违约,不进行交割。而生猪企业一般会和下游的肉联厂等签订固定供货协议,一旦猪肉供不上,他们也要面临重大违约。还有,当外部的饲料价格高涨时,农户也倾向于将以固定价格购买的饲料倒手出去赚差价。

这个问题有没有解?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温氏集团想出了一个办法。温氏集团和农户约定的生猪收购价格,要显著高于预期的市场价格,这样农户就没有违约的动机。那么这样一来,公司岂不亏大了?不会。因为,温氏之前卖给农户的猪仔、饲料、疫苗、兽药等物资,也高于市场价格。这样,农户也不会有倒卖饲料的动机。

你看,这等于是在公司和农户之间打造了一个封闭的价格体系,它和市场体系相区隔,不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干扰,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农户违约风险。温氏集团只需要精确调控这套价格体系,保证合作农户的收益高于同行,农户就愿意和它绑定合作。数据显示,2021年与温氏合作的农户户均年收入达14.3万元,同期中国农民工年收入仅5万元出头。这套模式被业内称为“封闭式委托养殖模式”,它是解决生猪养殖业难题的一个神来之笔。

长期看,想要抚平“猪周期”的价格波动,还需要更多类似的机制设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