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9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的销量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超过了特斯拉,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出货量最大的汽车公司。这还不仅仅是个热闹,紧接着这个消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生的几件事,你值得串在一起看一看:
小鹏:战略调整
第一个,10月下旬,造车新势力当中的小鹏汽车公司,也进行了创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调整。
这个调整下来,小鹏先是成立了5个虚拟委员会,来负责拉通公司各条业务线的协作效率。
其次,还建立了3个虚拟的产品矩阵组织,来垂直负责小鹏的三种车型的所有市场和销售业务。这三个产品矩阵组织,都直接向创始人何小鹏汇报。
前面说的五个委员会里,也有三个都是由何小鹏来亲自担任主任的。简单来说,小鹏的这个变革的思路是,在研发生产端把资源要尽量拉通,而在市场售卖端则要尽量地分工分细,压实责任。
那为什么小鹏在此刻要做这种重大的调整呢?很大原因是感受到了环境压力,为了守住优势,避免被竞争者们甩开。
你可能还记得,我们在18讲讲过,2021年小鹏是当上过造车新势力里的一哥的,它2021年全年新车交付量比蔚来和理想都要多。小鹏的这个好成绩一路保持到了2022年上半年。它半年就卖出了6.89万辆电动车,这个销量仍然在造车新势力当中排第一。
但是到了2022年三季度,小鹏这个第一的地位没有保住。2022年前9个月销量第一的成绩,被哪吒汽车给抢走了。哪吒汽车放在2021年以前,那可是本土新能源汽车里的二线品牌。而在2022年前9个月,它就卖出了11.22万辆电动车。而同一个时段内,国内还没有其他新势力的销量能超过10万辆。(我说的是新势力,比亚迪这样的老牌不算。)
而要是单独看9月份的成绩,本土新势力当中,销量超过小鹏的第二梯队还不止哪吒一家,还有两个新名字:一个叫“零跑”,一个叫“问界”。
这几个新名字我也要再提醒你注意一下。零跑汽车,《商业参考》在第一季提到过,也是被中国最强风投城市合肥相中的品牌,合肥市政府在2021年也投资了零跑,要求它到合肥去建厂,去融入合肥本地的新能源产业版图。
零跑和问界能够这么快实现销量的赶超,很大原因是它俩都主打的是10万元以下的市场,走的是五菱宏光电动车蹚出来的人民路线。这个价格带的规模比“蔚小理”所占据的30~40万元要大得多。
问界这个品牌,是华为倾尽心力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严格来说,是华为跟别的汽车厂商合作的,但它代表的是华为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水平。打的呢,也是新势力们盘踞的30~40万这个价格带。
华为的这个问界电动车一上市,美团的创始人王兴在2022年国庆节期间就发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朋友圈,王兴说:“未来两三年就要看‘理蔚华’(理想、蔚来、华为)了,不管哪家赢,中国都会赢。”
你看,小鹏不在王兴的期望名单里了。而就在两年前,王兴还是很认可小鹏的。2020年初,王兴对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给出过一个判断叫“3+3+3+3”:
3家央企,一汽、东风、长安;
3家地方国企,上汽、广汽、北汽;
3家民企,吉利、长城、比亚迪;
3家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
当时王兴认为,这个3+3+3+3是未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玩家格局。
而到了2022年下半年小鹏显得有点掉队,有一部分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市场环境变了,其他人跑得更快了。我们在188讲提过一个“创新扩散模型”,说的是一种产品在市场的渗透率达到10%之后,就会进入快速扩张期。2022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的新车渗透率正在从20%往30%加速冲,恰恰处于这样的快速扩张期里。所以,市场被“学长们”教育好了,但又没有被“学长们”占领完,就给了零跑、哪吒、问界这些后辈们快速赶超的机会。
所以在这样的时点上,哪吒、零跑和华为问界有机会在差异化市场上超车,小鹏也有紧迫感去调整架构来重新应战。
这事儿提醒我们的是,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变数和机会。
特斯拉降价
第二件事,发生在特斯拉身上。着急的不只是小鹏,特斯拉也有点急。
特斯拉中国在10月24日宣布说,旗下的Model 3和Model Y车型都要降价了,价格降幅从1.2万到3.7万不等,尤其是Model Y的顶配价格降幅能够到5%。
5%看着比例不算大,但是你想,2022年以来,原材料在涨价,锂电池在涨价,新能源汽车们普遍都是在涨价的。特斯拉中国此前也已经连着涨了六回价了,它这次竟然逆势而行,主动下场打价格战,多少也是被中国市场的创新扩散过程给焦虑到了。
特斯拉在2022年三季度交付了34.3万辆汽车,同比增长幅度其实挺高,42.4%;但是,中国的比亚迪卖出了接近54万辆新能源电动车,接近上年同期的3倍,比特斯拉多了快20万辆。这事儿让我对统一大市场的力量有了真切的体感,你想,你只要是中国第一,你就是世界第一了,这个变化多吓人。
特斯拉曾经表过态,说未来几年的新车交付量每年都要增加50%,那按照它2021年的基数计算,它在2022年应该交付150万辆汽车。而正好,比亚迪2022年的销量目标也是150万辆。眼下来看,比亚迪的销售目标几乎已经完成了,市场对比亚迪的销售预期已经往200万辆去了。但特斯拉能够完成150万辆的目标吗?从股价来看,市场对它有疑虑。
所以,特斯拉降价,是想要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夺回全球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地位。
这是第二件事。
小米:雷军喊出1000万辆目标
第三件事,再来看小米。小米早在2021年就已经宣布过要进场造车,但是目前还没有亲自推出汽车产品。在当前,小米和苹果,可以说是最被中国市场寄予厚望的两位潜在选手。
小米最近做了什么呢?它的董事长兼CEO雷军10月20日在推特上,也主动谈起了自己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观察。雷军说:
我们在正式进场之前,对产业做了很多功课。有了一些可以分享的判断。
电动汽车比燃油车的制造门槛低多了,3万个零部件都可以高度模块化,电池成本也在过去10年里下降了80%,未来还有一半的降价空间。
因此,我认为电动汽车是一种以智能化、软件化和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品。汽车产业的本质将从机械发展到消费电子,市场份额将会高度集中到顶级玩家手中。
我坚信当电动车行业成熟时,全球前五大品牌将吃下超过80%的市场。换句话说,小米汽车想要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挤进行业前五,每年出货超过1000万辆汽车。竞争将是残酷的。
雷军的这些判断其实不算新鲜,此前很多从业者和投资人都给出过类似结论。但特别之处在于雷军给出的小米汽车的销售目标,每年1000万辆。我多补充几个信息:在雷军这次立Flag之前,在8月份的时候雷军其实还发过一次声,说小米汽车计划在2024年成为行业领导者。另外,雷军在2022年还出了一本书,名叫《小米创业思考》,他在书里更确切地说,新能源汽车需要15~20年的洗牌时间,然后生存下来的电动车头部企业,要有年出货1000万辆的能力。
1000万辆是什么概念?2021年,只有全球汽车销售冠军丰田,把所有车型的销量加在一起,突破了1000万辆。
10~15年又是什么概念呢?正好是国务院那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1-2035》的完成时间,也就是2035年左右。中国官方的预期是,2035年汽车新车总销量达到4000万辆,纯电动车要占主流,也就是说,到了2035年,光是中国的纯电动车市场就应该达到2000万辆的空间。小米想要每年卖出1000万辆,那可就占了一半。
但纵然把时间拉到15年后,年销量1000万辆这个目标还是挺吓人的。小米再厉害,能够凭一己之力在中国吃下一半的市场吗?我认为不太可能。所以,雷军在这个时点上,主动跑到Twitter上去喊话,其实反映了他的两个潜在判断:
第一,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打开了,接下来的增长速度大概率会超过此前10年。也就是比前几年还要快。
第二,小米汽车作为行业后辈,直接站到Twitter上去对全球市场喊话,这是打算同时在中国和海外市场发力,这样更容易争取竞争优势,也借助海外市场的力量,把这1000万辆小米汽车消化掉。
这是第三件事,小米汽车可能一出生就会打全球。
宝马:离开欧洲去中美
第四个玩家,我要邀请你瞄一眼宝马。
宝马集团作为老牌车商,最近有两个决策,放在一起看很有意思。一个是,它把放在英国牛津工厂的MINI电动车生产线搬到了中国,原因是,它认为牛津工厂“没有为电动汽车做好准备”。
第二个决策是,宝马计划要投资17亿美元在美国生产电动汽车,其中有10亿美元要开电动车生产线,另外的7亿美元是建电池组装厂。宝马说,这是它做过的规模最大的单项投资。
你看,宝马的选择是,在全球最大的两个纯电动车市场,中国和美国,分别进行“在地化生产”。
我们把比亚迪、小鹏、特斯拉、小米汽车和宝马这几件事摆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你有没有觉得,比亚迪夺得销量冠军这件事,成了一个类似行业“奇点”的存在。奇点是前些年互联网行业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它指的是,科技发展符合幂律分布,前期发展会很缓慢,后期就会越来越快,直到爆发某种技术超越。所谓奇点就是从缓慢到快速的那个拐点。
按照这个思路,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很重要的、加速的转折。我知道你认为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已经很快了。但“比亚迪夺销冠”如果是一个奇点,接下来整个行业还可能会更快,快到令我们吃惊。就像中国新能源汽车提前3年就完成了20%的行业渗透率那样。这种更快还不一定只体现在市场渗透率上,还可能会发生在智能化程度或者其他的创新维度上,比如L5水平的智能驾驶提前到来。
当然,我也有可能猜错。不过要是大时代真的会来,希望我们对它保持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