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美国智库评估拜登政府对华人工智能和半导体出口管制

你好,我是徐弃郁,欢迎来到《全球智库报告解读》的周报栏目。本期周报将为你介绍世界主要智库最近出台的三篇报告:

第一篇,美国智库评估拜登政府对华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的出口管制政策;

第二篇,美国智库分析中美四年贸易摩擦对美国的影响;

第三篇,德国智库建议欧盟对印太地区实行“三管齐下”的贸易政策。

好,先来看第一篇。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10月19日出台一份报告,题目是《阻止中国进入人工智能的未来》。你知道,拜登政府在10月7日宣布了一项新的针对中国人工智能和半导体技术的出口管制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我们的压力。这篇报告就是评估这项政策的。

报告说,半导体供应链上存在四个瓶颈,分别是人工智能芯片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半导体制造设备和设备组件。拜登政府这项新政策,实际上就是要利用美国在这四个领域的主导地位,以前所未有的干预力度,扼杀中国的科技产业。

具体措施包括:一、切断中国获取高端人工智能芯片的渠道,扼杀中国人工智能和超级计算产业;二、切断中国获得美国芯片设计软件的渠道,阻止中国自行设计人工智能芯片;三、切断中国获取美国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渠道,阻止中国生产先进芯片; 四、切断中国获取美国零部件的渠道,阻止中国在国内生产半导体制造设备。

报告认为,这项政策表明美国正将其在全球半导体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武器化,正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规模使用技术和地缘政治力量。

但是报告指出,这项政策的实施可能面临诸多挑战:第一,美国理论上是要把所有中国人工智能芯片设计机构都列入实体清单。但是在具体操作中,美国商务部可能在清单的覆盖面和更新速度上存在欠缺,中国的企业可以采取快速成立空壳公司等方式规避出口管制。报告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商务部一开始没能及时把寒武纪等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列入实体清单。

第二,这些出口限制针对在中国经营的美国机构,但不针对在其他国家经营的中国机构。所以中国公司仍然可以通过在国外的分支机构突破美国的管制。

第三,中国不会放弃在芯片领域的努力,将通过巨额的投入与补贴来建设自己的能力。报告说中国政府已经为购买开源软件、中国替代美国的EDA软件和其他芯片相关专利提供一系列补贴,并且重点关注高科技节点的先进芯片。

第四,美国的这项政策仍然是单边行动,要形成包括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多边行动才能真正奏效,而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极大。

第五,出口管制需要美国承担非常高昂的经济成本。报告说美国对中俄的管制正在造成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将严重损害美国自身的经济增长潜力。

总的来说,拜登政府这项政策对我们造成的压力是不小的,需要认真分析,知彼知己才能打好仗。

好,来看第二篇。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10月20日出台了一篇报告,题目是《四年贸易战:美国和中国在脱钩吗?》报告开头就指出,中美贸易摩擦已经进行4年,有必要对效果和影响进行认真评估,以决定下一步的政策方向。

报告着重评估的是美国对中国的进口贸易。它认为,贸易摩擦对美国从中国的进口贸易影响的确很大。报告说,贸易摩擦爆发以来,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总额一直在下降,现在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占美国商品进口总额的18%,远低于贸易摩擦之前的22%。

如果按商品种类来考察的话,不同商品进口额的变化与加征关税的情况也基本一致。报告指出,被加征25%关税的商品受的影响最大,目前仍比贸易摩擦之前低22%;而被加征7.5%关税的商品受影响略小,比之前低3%;那些未被加征关税的商品不仅没降低,反而比之前增长了50%,像笔记本电脑、电脑显示器、视频游戏机等商品的进口额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报告解释说这和美国的疫情有关,被困在家中的美国人将支出从服务业转向许多在中国制造的商品。所以结论是,美国加征关税确实严重打击了中国对美出口。

但是报告也指出,贸易摩擦或者说加征关税这种影响也不应过于夸大。为什么呢?报告说,贸易摩擦导致美国把一些商品的进口来源地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等其他国家,但加征关税并不是这种贸易转移的唯一原因。实际上在贸易摩擦之前,由于中国工资水平上涨,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已经开始转移。所以美国评估贸易摩擦的影响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接着,报告又强调,贸易摩擦也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带了高昂的成本。报告说,加征关税造成的成本基本上都是由美国进口商来承担,没有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商降低了商品价格。所以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不仅推动了美国国内的通胀,而且加重了美国制造业的成本,损害了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报告最后的结论是,美国的政策制定需要谨慎评估中美“脱钩”的影响,旨在减少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决定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中美都会为此付出代价。

好,我们最后再简单看一下第三篇。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事务研究所(SWP)10月19日发布一份报告,题目是《欧盟贸易政策大转变:印太地区多元化的机遇》。报告说,欧盟的贸易政策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因不光是俄乌战争,更重要的是一些长期因素,比如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全球化进程的不确定性增加、世界贸易增长停滞,等等。欧盟的贸易重点也将从进一步开放调整为加强防御力和降低对外依赖,但同时也要积极进入新的国际市场。

报告说,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印太地区,但在此之前,欧盟贸易政策远远没有发挥潜力。为此,报告建议欧盟采取“三管齐下”的政策:

一是扩大与韩国、日本、新加坡和越南的现有贸易协定。报告说,欧盟迄今为止就和这四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虽然有限,但应该进一步发掘潜力。它认为努力方向可以是把贸易协定扩展到数字伙伴关系。

二是寻求与多边贸易框架的整合。报告说印太各国正致力于多边贸易和经济合作框架,比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以及美国搞的印太经济框架。欧盟应该争取融入这些框架,使欧盟的贸易和监管标准在印太地区得到承认和执行。

三是尽可能多地和印太地区国家达成单独协议,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报告认为,只有和地区国家缔结具有约束力的贸易协定,才能真正实现非歧视性的市场准入,确保欧盟在这一区域的贸易利益。

应该说,这篇报告还是反映了欧盟当前对国际贸易和印太地区贸易的看法,它的建议在现实政策中也有所体现,值得我们关注。

好,本期周报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下周再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