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头条》线下大卖场,未来会消失吗?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亚洲最大超市中关村家乐福歇业,二是“汽车改装标准工作组”成立,推进汽车改装合法化。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据“财经十一人”报道,曾经是亚洲最大的超级卖场,经营了18年的北京中关村家乐福,在3月31日正式关门歇业。这是今年以来,家乐福在中国关闭的第4家店,这4家店都是经营了近20年的老店。而去年一年,家乐福在中国关闭了至少20家店。

当然,遭遇寒流的线下大卖场不仅仅是家乐福一家。去年沃尔玛也在中国关闭了35家店。沃尔玛在中国一共只有400多家店,相当于去年一年在中国关了将近1/10的门店。在这之前,韩国乐天玛特、法国欧尚、英国乐购已经先后退出中国市场。中国本土超市好又多也在接连关店。有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将是传统线下超市关店最集中的一年。

集中关店的原因,一是传统超市的经营状况越来越差,2021年有67%的超市销售额同比下降,有72%的超市净利润同比下降,有68%的超市客流量同比下降。在已经披露2021年年报的上市超市企业中,大部分出现了亏损。

二是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就是租期到了。一般大卖场会一次性签下10~20年的租期,租期到了之后,如果想续约,租金至少是原来的3倍,在超市经营情况本来就不好的情况下,根本租不起。前面提到的中关村家乐福歇业,据说就是这个原因。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回想起20年前家乐福、沃尔玛刚进入中国时的盛况,有点感叹。当时逛超市不是一种日常消费行为,而更像是赶大集或者逛庙会,是一家老小集体出动的重要家庭活动。大卖场里人头攒动,动辄二三十条收银线。很多大卖场还会在附近方圆几公里的主要小区里设置免费班车,每个小时往返一趟。一家大卖场还会带动附近的商圈人气,一堆周边小店围绕着大卖场,形成一个商业群落。

可惜,这样的盛况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你要问年轻人,周末没事去逛个家乐福?他没准白你一眼。确实,现在大家要买东西,有综合电商,有生鲜电商,有社区团购,还有社区菜摊。我干嘛要跑大老远,到几公里之外的大卖场去买东西,还得自己大包小包拎回来,不是没事找事吗?所以很多人在问,线下大卖场这种业态,未来会不会消失?

但是再想想,不对啊,谁说年轻人不逛线下卖场了?他们只是不逛传统卖场而已。你看,一到周末,哪家山姆会员店或者开市客(Costco)不是人山人海?一家人专门开车十几二十公里去逛店,也不觉得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不逛传统大卖场了,但仍然热衷于逛各种会员店?区别到底在哪儿?是因为会员店的东西更便宜、更实惠吗?瑞泽咨询CEO蒋文伟有一篇长文,专门分析了这个问题。

如果要论极致的便宜,那线下卖场再怎么努力可能也赶不上拼多多。便宜从来不是我们逛超市的唯一理由。如果回到“逛超市”这个动作本身,想想看,什么会激发我们“逛”的兴趣?一是有些标品比其他地方更便宜,二是这里还可以发现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好东西,或者叫“新奇特”商品。

在过去,传统大卖场确实同时具备这两个优势。而现在,这两个优势都已经不复存在。便宜比不过电商特价,也很少有能够吸引年轻人逛的新鲜商品。不少线下大卖场沦为了住在附近的大爷大妈们的菜市场,毕竟这里菜不贵,环境还好。但是,对于线下卖场来说,生鲜蔬菜的损耗极大,只是引流品,本身利润率很低。卖场真正赚钱的是日用品、百货、烟酒等,而现在这些东西卖不动了,大爷大妈们买完菜就走,传统卖场就很难盈利了。

再来看现在很火的各种会员店,山姆、开市客、盒马,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逛,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很多独特的商品,包括小众品牌和超市自有品牌,其他地方买不着。别的不说,你去山姆会员店抢到一只烤鸡,是不是就超有成就感?还有盒马X会员店,入选商品必须具有高品质、高颜值,还有不少独创的网红品牌产品选在这里首发。目前,盒马自有品牌的爆款商品已经能占到总销售额的15%。相比来说,国内传统超市把自有品牌做得最好的永辉,自有品牌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也只有3%~4%。

蒋文伟认为,造成传统卖场衰落、会员店崛起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谁更便宜,而是两者对好商品的选品能力,或者叫“商品力”,拉开了差距。这后面比拼的,是对顾客的洞察能力。比如,你知不知道卖场周边几公里内,用户的日常消费结构,他们经常买什么,最近在关注什么爆品,价位段在哪个区间?用这些数据来反推卖场应该采购什么。

这听起来好像是常识,但你知道吗,对于传统大卖场来说,这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大转型。传统大卖场并不全是靠卖货来挣钱的。它们的利润结构分为三块,一块是卖货,一块是租金,把大卖场门口或周边的店铺租给小商户;另外还有很大一块,是向供应商收费,像入场费、上架费、陈列费、堆头费等等。

这就导致,传统大卖场在选品上并不完全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而坐等供应商找上门,哪家给的入场费高就卖哪家的货。卖不完也不要紧,还可以再把库存退给供应商。在这种模式下,传统卖场并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在“出租货架”。相比来说,各种会员制商店采用的是“买手制”,自己采购商品再卖给顾客,只挣顾客的钱,不挣供应商的钱。这种模式天然更注重对顾客的需求洞察。

回到前面的问题:在未来,线下卖场的形式会消失吗?蒋文伟认为,不会。在电商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高达60%的零售额是在线下成交的。人们永远有线下“逛”超市的需求。只要卖场能转变观念,不断提升“商品力”,未来20年,中国本土一定会生长出一家世界级的线下零售巨头。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由中国消费者协会牵头的“汽车改装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工作组指出,目前国内汽车改装市场的潜力很大,但是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指导,工作组的目标就是要尽快完善《汽车改装团体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规范汽车改装行业。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是推动“改装车合法化”的重要一步。

你知道,目前我国汽车的保有量超过3亿辆,占全球汽车保有量的20%。如果看销量的话,2021年中国汽车销量占全球销量的30%,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不过,如果看汽车改装市场,中国汽车改装的比例只有5%,中国改装市场规模只占全球的3%。

而且,国内汽车改装的项目也比较单一,85%的需求是车窗贴膜、车体换颜色和升级音响设备这三大件。相比来说,欧美和日本有80%的汽车都会进行改装,而且花样繁多,除了外观和内饰,像动力总成、底盘、车架等都可以改。

据相关机构预测,随着我国对改装汽车法律法规的完善,未来5年内,我国汽车改装市场规模将增长200%,从目前的600多亿元增长到超过2000亿元。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质量专家林雪萍老师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第三种制造”。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制造方式会经过三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种制造,就是手工制造,它的特点是不求效率,但求独特。这种方式至今没有过时,像劳斯莱斯这种豪车,仍然保持手工制造模式。

第二种制造,是大规模制造,它包括大规模大批量、大规模小批量和大规模定制这三种方式。我们今天说的智能制造和柔性制造,也包括在这里头。

第三种制造是什么呢?就是工厂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最终形态,而更像是一个半成品,它需要经销商、改装厂、用户自己动手进行再加工。所以第三种制造也叫“厂外制造”或者“社会化制造”。

比如,宜家的家具拿回去之后需要自己组装,这就是厂外制造,对汽车的各种个性化改造,也是厂外制造。现在汽车行业的一大趋势,就是不再把汽车当成一个“精装房”出售,而是只出售毛坯房,精装修的过程留给车主自己来完成,丰俭由人。

对汽车厂商来说,这看起来好像更简单了,但其实需要对传统设计理念作出转变:不能只顾产品本身的完美,而要为之后的改装留出空间。举个例子,按照以前的设计思路,汽车前后门尾板的门缝隙最好能严丝合缝,这样才有质感。但是,如果考虑到后续用户要贴膜,如果门缝隙太小,贴膜的时候很难收边。所以设计的时候反而应该把门缝隙稍微留大一些。

更进一步地,如果考虑到汽车的各种零配件也可能被用户替换,那么汽车厂就不应该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更像一个平台,把自己的各种零件接口开放给下游的改装厂。实际上,针对全球著名的汽车品牌,基本都有专业的改装厂和改装品牌。它们和原厂一起,在不同的时段,服务于同一批消费者。

就像林雪萍老师说的:“消费者的经营模式,正在从漏斗型走向沙漏型。漏斗型是从发现潜在用户开始,层层过滤,最后完成销售就结束了;而沙漏型则从一个空间进入另外一个空间,上半场的结束,正是下半场的开始。”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