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头条》APP大爆炸,你的手机空间够用吗?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工信部公布2月APP数据,二是腾讯研究院进行“远程办公态度大调查”。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根据工信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高达235万个,光是2月份就新增了3万个。其中,苹果商店(中国区)的APP数量为133万个,国内第三方应用商店APP数量为101万个,下载总次数为20163亿次,合着每个中国人下载了1400多次APP。看到这个数据很多人都吓一跳,我们真是活在一个APP大爆炸的时代。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有媒体做过一个调查,现在大家换手机排在第一位的原因,不是追求新款,也不是旧手机不好用,而是原来的手机存储空间不够了。想要尝试新的APP?不好意思,先换个手机再说。那你说,我不尝鲜,只用常用的这几个APP,是不是就不用换手机了?也不行,因为已经装了的APP也在不断膨胀,吞噬手机存储。

你看看自己的手机就知道了,新手机用上个一年半载,微信就要占差不多20GB,淘宝、支付宝、抖音等每个也要占5GB左右,美团、京东、B站等每个至少2GB,另外再稍微装点别的,64GB内存根本hold不住。

更麻烦的是,光靠换手机没法解决根本问题。一方面,APP的数量和占用空间在加速膨胀,另一方面,手机内存的大小却是在以龟速增长。比如,2017年上市的iPhone 8,起步存储是64GB,而去年发售的iPhone 13,起步存储是128GB,4年才涨了1倍。也就是说,就算家里有矿,可以没事就换手机,你也无法实现“APP自由”。

那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互联网需求,和手机存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该怎么解决?目前的思路,无外乎是两条:一是从硬件上想办法,通过升级手机芯片,用更小的空间实现更大的存储量。但是目前芯片的制程已经接近物理极限,进一步大幅扩容的空间有限。另一条路,就是要求APP自身的轻量化。的确,我们看到这几年各大APP都在推出“极速版”,不过这主要是为了抢占下沉市场。作为主要流量入口的普通版,目前仍然是功能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大的趋势。想让各大APP“自动瘦身”,不太可能。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最近,我看到虎嗅上“钱德虎”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今天的智能手机是不是都走错方向了?现在APP大爆炸的趋势,可跟当初对智能手机的设想不太一样。

据说,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的时候,并不打算在智能手机上安装APP应用,而是让手机和PC一样,通过浏览器来访问网站。换句话说,乔布斯设想的智能手机,是从一开始就走SaaS模式,使用云服务来实现各种功能,没有下载安装。

而且,这种想法不是乔布斯的独创,而是业内的共识。因为当时智能手机的各项性能远远不及PC,计算能力、存储能力、续航能力都很差,所以,最好的定位是不把手机当成一个独立计算硬件,而只是一台接入云服务的终端设备。

但在2008年,乔布斯转变观念,搞了App Store,开始建立APP生态。为什么会有这个转变?主要是因为当时的3G网速太慢了,连个网就要等好几秒,干点别的就更慢,用户体验极差。不得已,才引入APP作为一个临时解决方案。

没想到的是,从那之后,APP迎来了自己的“寒武纪大爆发”。两年之后的2010年,美国知名科技杂志《连线》发表了一篇文章,叫《Web已死,互联网永生》。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属于Web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属于APP的时代正式开启。的确,今天我们在手机上频繁地打开各种APP,但几乎不会用到浏览器。

在APP大爆发十多年之后,我们就遇到了如今的两大困境:一是前面说的手机储存永远不够用;二是互联网世界变得越来越封闭。Web时代是开放的,用户可以从一个网页任意跳转到另一个网页;而APP是一个个封闭的信息孤岛,相互之间不互联互通,很多时候也不能自由跳转。我们在《得到头条》第97期专门讨论过,APP的出现,让互联网背离了“去中心化、无边界”的初衷。

所以,我们回到钱德虎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把APP大爆炸的十多年看成智能手机走的一段弯路,那现在,智能手机是不是有机会扳到正轨,回归云计算的初衷?从网络条件看,5G网速是3G时代的100倍不止,延迟只有原来的1%,网络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从云计算本身的发展看,现在中外科技巨头都在云计算上重兵布局,SaaS服务也进入增长快车道。可以说,智能手机重回云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啊,其实我们身边已经有了云应用,这就是微信小程序。小程序不用下载安装,也不会占用手机存储,在刚刚推出时很多人就预言它会“革掉APP的命”。到今天,微信小程序的日活已经4.5亿,开发者高达300万。可以说,微信小程序就是云应用一个最好的打样。

最近,曾经被并称为“中华酷联”的老牌手机厂商酷派,宣布切换赛道,要做拥抱云端的轻量化手机。也就是,摆脱手机硬件的无限内卷,不再拼命追求更强悍的芯片、更大的存储,而是全面优化用户的云应用体验,包括做更智能的云存储,把微信小程序直接写进操作系统内核里,拥抱云应用生态。在酷派的设想当中,十年后的智能手机行业会变得越来越“软”,商业模式会从一次性的购机费用转变为长期的订阅制,甚至手机厂商直接变身SaaS公司。

你觉得,这样的前景有多大的可能性?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腾讯研究院对5000名职场人进行了“远程办公态度大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非常支持远程办公。排第一的理由是,远程办公后不用通勤了,节省了很多时间;排第二的理由是,远程办公的办公环境更加舒适,工作时间更灵活自由。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远程办公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远程办公后,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模糊了;还有,远程办公时容易管不住自己,工作效率低。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第一,大家对远程办公确实有需求;第二,远程办公还有一些痛点没有解决。你看,有需求、有痛点,这就是一个新商机啊。我看到《第一财经》的报道,不少企业的确已经嗅到了这个商机,正在进行布局新型的灵活办公空间。

比如,很多人喜欢把咖啡馆当成临时办公空间,但咖啡馆的空间和座位不是专为办公设计的,可能会比较嘈杂,椅子、桌子的高度也不合适,实际的办公体验并不好。而现在,部分咖啡馆正在主动升级,按照灵活办公的需求来改造空间,吸引这部分客群。

最典型的就是星巴克。去年年底,星巴克在上海推出了第一个共享办公概念店。店内设有将近100个座位,分为单人办公区、收费会议室和沙发讨论区等多个办公区域。个人办公区设在靠窗的位置,光线充足。还设有半开放的屏风,将每个办公区跟公共空间区隔开来。办公区内配有阅读照明灯、插座和挂钩。

收费会议室分为小型洽谈间和大型会议室。小型洽谈间,有点像高铁车厢,有一对相对而坐的沙发椅,中间一张小桌。大型会议室则更为宽敞,配备了两面屏幕。最近,星巴克还在美团上推出了“1971客厅”服务,把可以提供会议空间服务的门店挂在了上面。目前这个服务已经覆盖了60多家大型门店。

除了咖啡馆,地产商也挤进了灵活办公赛道。

地产商做办公空间,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做共享办公室,比如共享办公的鼻祖WeWork,本质上做的就是地产生意,这个模式不用多说。不过,现在有地产商开始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不是把传统商务楼辟出来做共享办公室,而是把物业中一些“灰空间”,也就是一些犄角旮旯、浪费掉的空间给利用起来,在这些地方放上一个个独立的办公盒子,供人们灵活办公。

比如蔡钰老师在《商业参考》第二季里提到,有一家知名的商务办公地产公司,瑞安新天地。他们推出的未来办公空间,是像电话亭一样的办公小隔间,里面配有桌椅、空调、电源和WiFi。可以在各个社区附近摆上这种办公小隔间,让住在社区里的人步行15分钟之内,就能找到临时办公的地方。

如果说咖啡馆和地产商做灵活办公还好理解,但你绝对想不到,现在连汽车厂商都开始下场了。

最近,日产公司就把自己的多功能休旅车改造成了移动会议室,车厢内配有远程会议屏幕、WiFi以及高品质音响系统。这种改造后的“移动会议室”可以面向消费者提供租赁服务,借此打开灵活办公市场。日产还有一款自动驾驶概念车,把前后座的隔挡取消了,并且配置了旋转座椅和可收缩的方向盘。只要把方向盘收缩,前排座椅转向后方,这辆车就会变成一个小型的会议室,实现了真正的“移动”办公。

按照蔡钰老师的说法,灵活办公的兴起对办公业态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以前的空间设计,是针对雇主的需求,而现在,是围绕劳动者的体验。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