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温超导大乌龙,给我们上了三堂课



我们说一个大乌龙。上个月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室温超导,终于实锤了。《自然》杂志前段时间发文,证实这个研究是个彻头彻尾的大乌龙。我们前段时间专门讲过这个事,现在也在当时的节目里,补充了最新的勘误说明。

咱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过程。7月底,韩国的一个研究团队,发布了预印本论文,说自己已经发现了一种叫做LK-99晶体的室温超导材料。室温超导,咱们就不用多说了。简单说,就是一个材料能在室温条件下,实现电阻为零。这是材料领域的终极梦想。

在韩国团队发文的不到24小时里,命运的齿轮开始飞速转动。全世界的资本、新闻、公众,都兴奋得不得了。唯独科学家这个圈子,几乎集体表示质疑。借用万维钢老师当时的一句话,他说要是用这个手法,能做出室温超导材料,他感觉这就是对全世界物理学家的侮辱。

质疑怎么办?秉承着科学精神,大家肯定要验证。于是,经过不同国家,不同团队的反复实验,最终证明,LK-99晶体,不是超导体。

但是,注意,事情到这一步还没完。LK-99不仅不是超导体,而且经过实验证实,它还是个绝缘体。这就好比你跟服务员说菜里别放辣椒,但是服务员不仅没给你免辣,还端上来一盘纯纯的世界上最辣的卡罗莱纳死神椒。你可以感受一下,这个乌龙有多离谱?

你可能会说,这么离谱的错误,大家一开始没发现吗?不是没发现,而是这个错误,被另一个更低级的错误掩盖了。因为LK-99晶体在制造过程中,混入了一些硫化亚铜杂质。是这个杂质,让LK-99在实验中,表现出了超导体的某些必要不充分特性。

没错,这么顶级的课题,在实验中,居然混进杂质了。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位科学家,叫伊恩·维舍克说,我认为,LK-99的事已经画上句号,可以到此为止了。同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位固态化学家,叫莱斯利·舒普,他说准备把LK-99事件,当成下一次暑期班的最佳素材,用以说明草率计算所引起的后果。

要知道,这已经是室温超导今年闹出的第二次乌龙了。上一次是在3月。

你看,这个事就跟狼来了一样,出得多了,特别容易让人失去信心。

因此今天,我们要说的,肯定不是落井下石,给这个乌龙再上去补个刀。正好相反,我们是想让你对包括室温超导在内的所有前沿进展,依然保持乐观,保持信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想先给你讲个故事。

请注意听下面三个观点。第一,把人的粪便磨成粉末,吹到眼睛里可以治疗白内障。第二,世界上存在一种万灵药,人吃了能延年益寿,效果跟仙丹差不多。第三,存在某种技术,可以把铜变成金子。

估计但凡有点常识的人,听到任何一句,都觉得说这话的人是个大忽悠。但事实上,这三个观点,全都来自过去的英国皇家学会。没错,就是牛顿、爱因斯坦、霍金待过的那个英国皇家学会。其中后两个观点,就来自牛顿本人。

你看,科学家,是不是跟你想的有点不一样?他们有时候研究的东西,好像不怎么科学。但关键是,这件事还有个后续。

1936年的时候,苏富比拍卖行举办过一场拍卖,拍卖了一批牛顿未发表过的手稿。价格是9000英镑。参与竞拍的,还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而牛顿的这批手稿,主要研究的,就是炼金术。凯恩斯算是牛顿的忠实粉丝,他收藏了很多牛顿的手稿,最后他把这些手稿都捐给了剑桥大学。你现在看到的很多牛顿关于炼金术的研究,大多来自这批从未正式发表过的手稿。

注意,是从未发表过。为什么不发表?有人说,是因为炼金术违法。但事实上,早在1689年,禁止炼金术的法律就已经被废除了。

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也就是《时间的秩序》的作者写过一篇文章。他认为,牛顿不发表,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自己也不确定。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批手稿,就停留在了这两个阶段中间,大胆的假设有了,但小心的求证还没完成。

换句话说,牛顿自己心里明白着呢。他根本就不是什么晚年糊涂。

但是,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当年有互联网,有抖音,有Tik Tok,会是什么情况?这个关于炼金术的研究,大概率上会天天上热搜。同样,这回的室温超导大乌龙,好像也不能全怪韩国团队,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也确实容易让人形成错觉。

同时,在报道出现之后,第一时间质疑,并且做出验证的,也全都是科学家。

换句话说,科学家是一个圈子,是一个共同体。有的科学家可能会犯错,但别的科学家一定会去证伪。你可以不相信某个具体的科学家,但科学家这个共同体,值得你一直相信。

卡洛·罗韦利还专门出过一本书,叫《物理学家的智兴冒险》。全书无非就说了一件事,科学不代表真理。很多历史上的著名科学发现,最后都被证伪了。但是,科学家一定是你能相信的,真心愿意去追求真理的一群人。

有个意大利的数学学者叫布鲁诺·德福内梯,这个人本身名气不大。但是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据说在科学家的圈子里很受认可。他说,科学通常被理解为绝对真理的发现者,因此很自然,它会因为缺乏绝对真理,而成为幻灭之源。假如我们仰望的这尊代表完美、永恒和普世的科学神像轰然倒塌,我们在它旁边会突然发现一个活物。那是由我们的思想自由创造出来的科学。一个活着的实体,一个与我们共同挣扎的同伴。

后两句听起来有点拗口。他想说的是,科学从来都不是被写死的,一动不动的真理。它是帮我们对抗不确定性的战友,是跟我们一起探索真理的同伴。

其实,刚才说了这么多,我们想说的重点,不是要夸科学家,而是,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些科技新闻。无非就是三句话。这也算是,室温超导这回的乌龙,给我们上的三堂课。

第一,有的科学家会犯错,但别的科学家一定会出来纠错。第二,你可以不相信某个具体的科学家,但科学家这个共同体值得相信。由前两点,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最重要的结论。那就是,面对科技新闻,你要关注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科学家,更不是媒体报道,而是整个科学家圈子的反应。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