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快讯

为什么你会“瞬间失忆”

前几天,我在抖音上刷到一条视频,标题叫作“扫把去哪儿了”,一个开店大哥在自家店里扫地时觉得口渴了,就把手里的扫把往胳膊下一夹,去柜台开了瓶饮料。喝完饮料,他忘记把扫把放在了哪儿,开始在店里四处找。他一边复盘自己刚才扫地的动作,试图回忆哪个环节出了错,一边呼唤远处的媳妇儿过来帮忙找。媳妇儿过来后哭笑不得,说,这扫把不就在你自己胳膊下夹着吗?

围观群众在视频下哈哈大笑,说“这简直是当代版的骑驴找驴”。也有人表示非常理解,说视频里的大哥,“像极了一个转身就突然忘了刚才想干吗的我”,结果一群人跟着表态:“你不是一个人。”

确实,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类似的“记忆断片”经历。比如出门前去卧室拿东西,进了卧室却突然想不起自己要拿什么;想着去冰箱里拿点吃的,开冰箱门的一瞬间忘了自己想吃啥;想到一件超好笑的事情,必须马上分享给朋友,赶紧点开微信,却忘了自己要说啥,抓耳挠腮呼吸不畅恨不得时光倒流。

这么一说,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紧张,咱们年纪也不大,记忆力怎么变得跟金鱼似的,民间传说金鱼的记忆力只有7秒钟。难道我是真的健忘吗?还是阿尔兹海默症提前了?

别担心,你并没有记忆衰退,这其实是一种普遍心理现象,被科学家称为“门口效应”。也就是,当一个人穿过一扇门时,可能就会遗忘之前正在想的事情。

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一张桌子上有6个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积木,志愿者需要拿出其中一个,藏进自己手中的盒子;然后走到一个显示器前面,判断显示器里的积木和自己刚才选中的那块是否一样。其中第一组志愿者,桌子和显示器是在同一间屋子里;第二组志愿者,要穿过一扇门去另一个房间才能看到显示器。

结果显示,需要穿过房门的志愿者,回答的正确率要显著低于在同一个房间里完成实验的人,而且他们作出判断的时间也更长。研究人员又在线上做了一次类似的实验,结果一样,穿过了一扇“虚拟门”的志愿者,正确率要低于不用穿门的志愿者。

关于背后的原理,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大脑习惯以空间为单位来存储记忆,一个房间就是一个记忆存储单元。而门是不同空间的分隔体,当人们穿过门后,大脑就会触发记忆分割,误以为上一个空间的记忆不再重要,直接把它们清除。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你走进卧室后,就忘了在客厅时想干嘛;为什么你打开微信后,就忘了自己之前想说啥,因为“进门”前的记忆被大脑自动清除了嘛。

那么,“门口效应”是说明,我们的大脑天然存在一个工作bug吗?并不是。恰恰相反,它说明我们的大脑正在积极地运转,删除记忆是大脑在主动“清空缓存”,为新环境腾出更多的记忆空间,以便更好地完成当下的新任务。

当然了,如果你觉得“门口效应”确实比较困扰你,可以尝试着把跟事件强相关的物品拿在手里,帮助自己在环境改变时回忆起重要信息。反过来,你也可以主动利用“门口效应”,让大脑更积极地工作。比如,当你在写报告时理不清思绪,大脑一团乱麻,可以起身来随意走走,穿过几扇门,进入几个不同的空间,让大脑主动“清空缓存”,说不定会有新的思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