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夏天最火的电视剧,非《梦华录》莫属,这是一部由刘亦菲主演的宋代古偶剧。这部剧开播仅仅15小时,播放量就破2亿次;开播10天,播放量破15亿次;豆瓣一度打出了8.8的高分,完播后的评分也在8分以上;我的朋友圈在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梦华录》刷屏。
这部剧大火,除了刘亦菲作为颜值担当,还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看点,就是它的“服道化”,也就是“服装、道具、化妆”非常讲究。从宋代汉服,到传统糕点,到斗茶细节,全方位展示宋代民间的生活方式。《梦华录》开播10天,小红书上关于“宋制汉服”的搜索量环比上升了40%;6月30日,《梦华录》与汉服商家“十三余”联名推出主角同款宋制汉服,进一步带火了汉服市场。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在不了解汉服的人看来,汉服圈本来是一个小众圈子,这些年来随着各种影视剧的大火,正在快速“破圈”。不过,如果稍微再多了解一点,你会发现,汉服圈根本就不是“一个”圈子,而是由很多个小圈子构成,什么“仙女党”“宋明党”“考据党”“改良党”,彼此之间吵吵嚷嚷。不过,他们具体在争什么,我们好像又不太清楚。
最近,我的同事、正在为跨年演讲做调研的冯启娜老师,专程采访了汉服产业的资深人士,她告诉我一个理解汉服圈的极简框架。大体来说,可以把做汉服的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做汉服改良。他们不去严格还原汉服本身的形制,而是做改良的更适合日常穿着的服饰,在设计上体现一些汉服元素即可。著名的“汉服村”山东曹县,就主要生产这样的汉服,面向普通消费者,一套只要两三百块钱,可以算是汉服圈的“入门款”。
要注意,提倡“汉服改良”的人并不是不尊重传统文化,而是他们认为,还原汉服礼仪,比还原汉服本身更重要。比如著名作词人方文山,没错,就是给周杰伦写词的那位,由他发起的一年一度的“汉服文化周”,重头戏不是汉服本身,而是展示一系列中华传统礼仪,比如祭祀典礼、乡饮酒礼、拜师礼、传统弓箭赛事等等。通过降低汉服的入门门槛,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走近汉服礼仪。
第二类是做汉服还原。他们力求高精度地还原汉服的原貌,不仅仅是“前后中缝”“交领右衽”,也就是“衣襟向右开,左边领口压右边领口”这样的形制细节,而且对衣服的材质、编织手法、纹理细节,甚至模特的配套妆容、发型、首饰都有严格规定。
比如,“中国装束复原团队”,他们是做汉服还原的代表。他们的还原步骤大概是这样的:先是做文物研究,去看考古或者传世的服饰实物,以及壁画、陶俑等人物形象的服饰细节;然后做设计还原,包括织物工艺复原、版型还原、纹样修复等等;最后进行生产,尽量沿用古法制作,用手工缝纫技术和手工刺绣工艺。
比如,他们复原敦煌莫高窟第231窟壁画上的女性服饰,最后做出来的服装色调并不艳丽,甚至带了点“脏脏”的质感。大家开玩笑说,“难道是没修图”?其实,这正是刻意追求的“古色古香”的效果。古代没有化学染料,人们是用天然草木为衣料染色,色彩并不会特别鲜亮,他们就是要追求这种程度的还原。“如果古人穿越到今天,也会认出来这就是自己的衣服。”
目前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按这种方法复原出了400多套服装,其中耗时最长的一件服饰,东晋名画《洛神赋图》里贵族女性穿的袿衣,足足用了三年时间。当然,这样的一套汉服就相当贵了,主要面向的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专业的电视制作团队。大火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服道化,就是和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合作的。还有去年央视的中秋晚会上,刘诗诗的宋代仕女造型也是他们做的。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的初衷,是让卷轴中的人物在衣袂飘飘中鲜活起来,华夏文明穿越千年走到我们眼前。
第三类就更专业了,是做汉服谱系溯源。汉、唐、宋、明各个时代的服装是不一样的。就算只看唐代,从初唐到唐末这300年间,同一款服装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演变。汉服谱系溯源,就是通过史料和考古证据,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政权,不同季节、不同地理区位,不同职业、不同级别下,汉服的谱系。每一次形象还原都像是一次破案。
比如著名的服饰史学者陈诗宇,他担任央视综艺《国家宝藏》的服饰顾问。当时,他们团队想要复原唐代嫁到西藏的文成公主到底穿什么样,该从哪里去寻找线索呢?他们团队先是想到参考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不过,在比照了唐代的墓葬资料之后,发现《簪花仕女图》更接近唐末到五代时期的女性形象,而文成公主是初唐人物。
然后,他们又找到了布达拉宫法王洞的文成公主像,发现也不对,雕像更接近元代到明代之间的服饰。最后,他们参考了长安一带出土的后妃墓葬,得出初唐时期的贵族女性形象是:下穿间色裙,头梳双刀半翻髻。他们采用从西域传到吐蕃和长安的联珠纹锦面料,最后为杨紫扮演的文成公主设计了一款服饰。
严格来说,这一派做的实际上不是汉服产品,而是咨询服务,服务对象是博物馆、影视剧和电视节目。
你看,刚才我们说的这三类玩家,汉服改良、汉服还原和汉服谱系溯源,虽然都是做汉服生意,但各自的发心不同,提供的产品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满足不同的细分需求。就像中国装束复原团队的专家胡晓说的:“我们很难给‘汉服’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正是由于这样‘百花齐放’的市场需求和审美,汉服才能呈现出如今的繁荣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