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明代中国如何影响全球贸易?



你好,我是吴军,欢迎你加入这次世界文明的探索之旅。

在之前的来信里,我给你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这些欧洲国家的大航海和海外贸易活动。今天是我们大航海时代的最后一封来信,我打算来聊聊在这样的全球贸易活动中,那时候的中国所扮演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航海活动,我们首先都会想到郑和下西洋。今天不少人谈到郑和的大航海,都会为它的中断而感到惋惜。还有一些观点甚至认为,如果郑和的航海能继续下去,那个时候的明朝就有可能成为大航海时代的主角。

但我想告诉你,虽然明朝在郑和之后停止了海外探索,但是却间接地受益于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贸易。当时世界上大量的白银流入明朝,让明朝赚取了巨额的利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明朝从14世纪建立政权开始,大部分时候都采用“封关禁海”的政策,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虽然并没有完全杜绝和周边国家的贸易,但是贸易规模并不大,而且以朝贡贸易为主。只看经济收益的话,明朝这是赚得了面子,亏掉了里子。

这种情况在大航海开始之后,发生了变化。前往明朝做生意的,不再只是周边的藩属国,以及东南沿海的海盗商团,而是已经开始了全球贸易的欧洲人。

*

最先来和明朝做生意的,是葡萄牙人。当时已经开展海外贸易的葡萄牙人,一直想在当时的明朝找一个落脚点,建立货站,最初他们选定了广东的屯门。

1517年,葡萄牙人抵达了屯门。但没过几年,他们就被明王朝驱逐。接下来,葡萄牙人又试图在福建漳州建立商业据点。1535年(亦说1553年或1557年),葡萄牙人用船遇风暴、货物被水浸湿为理由,要求借地澳门晾晒货物。明朝官员一口答应,而葡萄牙人自此便不走了。

根据史料记载,葡萄牙船长苏萨,向当时的明朝官员汪柏行贿,双方达成约定,汪柏去争取让葡萄牙留居澳门。明王朝批准了汪柏的请求,允许葡萄牙人在广东沿海进行贸易。葡萄牙还以每年500两白银,租下了澳门半岛南部。

从此以后,澳门成为了连接欧洲、印度、日本、东南亚和中国贸易的枢纽。葡萄牙人随即开辟了以澳门为中心的几条贸易航线,包括从澳门到印度果阿再到葡萄牙里斯本,还有从澳门到日本长崎,以及从澳门到菲律宾马尼拉等。

那么这些贸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起初,葡萄牙人将印度和东南亚的货物运到澳门,与当时的明朝人进行以货易货的贸易。但是明朝人对外海货物的兴趣不大,反而明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物品在欧洲非常畅销。

于是葡萄牙人改变了自己的策略,开始用白银采购中国货物,再售往世界各地。同时中国海关向葡萄牙商船征税,也都用白银来计算。这让葡萄牙的白银迅速流入中国。

比葡萄牙人给明朝带来更多白银的,是西班牙人。我们在前面讲过,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了数个大银矿,当时那些银矿的产量占了全球白银产量的八成左右。这些白银至少有1/3流入到了明朝,并且就留在了这里。

根据一些学者的估计,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这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海外流入到明朝的白银多达3.3亿两,大约是明朝后期10年的税收。这还不算作为国际贸易流动资金,流入后又流出的白银。

跟葡萄牙一样,西班牙人也渴望在明朝获得一些土地作为中转站,方便进行贸易。它与明朝的贸易,主要是在福建沿海的福州、月港等地进行的。

宋代时的海上贸易中心原本是泉州,但是到了明代,由于前期的封关禁海,泉州已经衰落。在重新开关之后,朝廷把市舶司设在了福州,因此福建成为中国主要的对外出口地区。

而月港是福建漳州九龙江的出海处,一直有对外贸易的传统。即使在明朝严格实行海禁政策时期,依然有大量的走私贸易。在1567年明朝开海关后,朝廷直接利用那里作为对外通商的港口。得益于明王朝所给予的特殊照顾,月港这个小乡村迅速繁荣起来,成为了“闽南一大都会”。

以上这些贸易带来的巨额白银,让明王朝解决了困扰古代中国三个多世纪的一个金融难题,就是货币本位的问题。在历史上,中国国内的金银产量其实不高,因此金银无法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而铜的价值又太低,铜钱不适合进行大宗商品的交易。

宋元之后,朝廷通过发行纸币实现贸易。但是当时的朝廷根本没有近代金融学知识,纸币总是越发越多,通货膨胀非常严重,以至于民间有时不得不回到以货易货的贸易上。

大量白银的流入,让明王朝成为了以贵重金属为主要货币的银本位王朝。而中晚明白银的货币化,又反过来刺激了西班牙和日本开采更多的白银。

这是当时的中国受到全球贸易的影响,那么中国又是如何影响全球贸易的呢?

*

我们不妨以更大的视角,来看看当时世界贸易的全景图,以及当时的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当时的世界贸易主要有三条线。

第一个是从非洲到美洲的黑人奴隶贸易。当时的葡萄牙人在非洲从当地人手中买得奴隶,然后运到美洲等地。到美洲的那批奴隶,在当地从事体力劳动,早期主要是开矿,后来开始大量参与种植园的劳动。

其次是美洲的大量白银被运到亚洲。发现美洲银矿后,西班牙人开采出白银,在靠近太平洋的海港装船,运到东南亚,在那里购买货物。

最后,西班牙人在东南亚购买的这些货物会流入欧洲。西班牙人靠着从中国和印度购买大批货物运往美洲和欧洲贩卖,获得利润。

这三条线每一条线都有巨大的商业利益,我们举一个“大帆船贸易”的例子你就能看出来了。

什么是大帆船贸易?1574年,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菲律宾的马尼拉启航,横渡太平洋,抵达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港。船上装载的,是西班牙人用白银换取的明朝丝绸、棉布、瓷器等物品,他们要将这些物品运往美洲贩卖,有些则由此转销到欧洲。这条贸易航线上的贸易活动,也被称作 “大帆船贸易”。这条航线繁荣了两个半世纪。

大帆船贸易的利润有多大呢?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有时利润可以高达百分之一千。这么高的利润,也让当时福建和浙江沿海地区的很多人放弃耕种,加入到海外贸易中。到16世纪90年代,菲律宾马尼拉的华人已经超过两万人,这里面除了商人外,还有很多手工业者。

在明朝后期,马尼拉和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航运是由西班牙人承担;而中国和马尼拉之间的航运,主要是由中国商人操办。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大帆船贸易”的繁荣,一方面让西班牙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摧毁了西班牙本土的丝织业。

当大量的中国丝绸进入到西班牙之后,商人们发现直接用白银买丝绸再卖掉,利润又高,赚钱又快,就不再投资本地生产丝绸了,西班牙的纺织业急剧衰落。直到西班牙帝国衰落,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

除了白银的大量流入,随着国际贸易一同被带到明朝的,还有美洲的新物种,主要是番薯。这个改变了中国人生活的物种,是由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从吕宋,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引进的。

当时,陈振龙到吕宋经商,把番薯苗带回了福建并且在当地推广。根据记载,当时正赶上大旱,田园绝收,民不聊生,陈振龙让他的儿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金学曾让他们找一块地试种,结果收获了大量的番薯。于是金学曾让福建各地也栽种蕃薯,福建的饥荒得以缓解。

历史学家认为,明朝输入的番薯,是明末之后中国人口能够突破一亿,并长期维持的重要原因。

最后多说一句,白银的大量流入也不是全无坏处。对于输入白银的过分依赖,也让明王朝将自己的命运和国际贸易绑定在了一起。西班牙学者莫雷诺(Juan Jose Rivas Moreno)等人认为,17世纪中期,受美洲白银产量变化的影响,“美洲—欧洲—亚洲”这一贸易路线上的贸易陷入萧条,极大地影响了明朝国库的购买力,从而使明朝陷入财政危机。这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在此之后的国际贸易中,西班牙和葡萄牙逐渐让位给荷兰和英国,而后者更倾向于输出工业品而不是白银。因此,荷兰和英国跟后来的清王朝,在贸易上更多地体现出了贸易矛盾,而不是贸易互补。

总结

概括来讲,虽然近代中国没有直接开展大航海活动,但是依旧受益于大航海和全球贸易。贸易带来的大量白银,让明王朝实现了银本位制度。同时为了提供丝绸等贸易货品,中国的手工业也得到发展。新物种的引进,也让有限的土地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这让中国延缓进入人口不能超出相应农业发展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除了文中提到的泉州、福州、月港等,你还知道哪些呢?欢迎你回信,分享你的见闻。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