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华为、苹果都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机型,米粉们也等得着急了:小米13啥时候出?有科技博主爆料说,已经见过小米13的工程机,关键参数曝光。不出意外的话,小米13将在11月份发布,它是第一款搭载最新的骁龙8 Gen2处理器的手机。
你知道,对于小米数字系列,过去一直有“买双不买单”的说法,意思是逢双号值得买,逢单号不值得买。之前小米12的性能出色,给米粉们带来了惊喜,那么小米13还值得期待吗?对此,这位博主说,“买双不买单”的经验过时了,小米从12开始,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从过去强调性价比,到坚定地走高端化。
去年12月份,就在小米12发布前一周,雷军发微博说:“小米高端手机正式开始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当时,雷军把小米12的各项性能和iPhone13做了详细对比,可以预计,小米13也会全面对标iPhone14,值得期待。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小米对标苹果,拥抱高端化,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追求极致”。正好最近雷军出了一本新书,叫《小米创业思考》,里面就提了一个问题:到底啥叫“追求极致”?按照通常的理解,追求极致差不多等于“玩命死磕”“不惜代价投入”“做到超乎想象”,或者更夸张的说法“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等等。
雷军说,这样的理解太浅了。啥叫“不惜代价”?啥叫“超乎想象”?没有可以衡量的客观标准,就很容易陷入自嗨。实际上,“追求极致”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找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唯一最优解。
举个例子。在还没有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的时代,手机厂商采用的解锁方式千奇百怪,有按键解锁、敲击解锁、笔迹解锁等等,而苹果率先采用了滑动解锁。雷军说,当时小米的研发团队一共设计了652种解锁方案,结果发现,没有一种方案比得上苹果的滑动解锁。显然,滑动解锁方案就是那个时代、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的最优解,是绕不过去的。找到这个唯一最优解,才算是做到了追求极致。
再比如,雷军认为,MIUI系统在发短信这个环节就做到了追求极致。当用户需要发短信给某个联系人时,一般系统需要6步操作,而MIUI只需要3步。他们确信,没有任何竞品可以把发短信的操作步骤精简到3步以内,这就是唯一最优解。
雷军说:“我们几乎可以确信,在每一个技术世代,在产品设计方面,对应每一个品类、每一种需求,都存在一个最优解。如果你专注的领域中还没有发现公认的最优解,那么恭喜,你还有非常大的机会不断接近它,直到找到它,并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
再来看一个反面案例:什么样的投入不叫“追求极致”?
雷军说,他在2016年时发现,小米手机的螺丝钉供应商只有一家,价格比同行贵5倍。雷军亲自跑去问这家供应商的老板,为啥你家螺丝钉这么贵?老板回答说,一是这个材质是最好的,二是工艺更复杂,在每颗螺丝钉上都刻有一个小米标识。老板还说,以前他们是苹果供应商,现在只服务于小米,因为他们的螺丝钉好到连苹果都嫌贵了,只有小米用得起。雷军听了简直哭笑不得。
负责供应链的同事不服气,问雷军说:你不是天天讲“追求极致”吗?是你说的,在用户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做到最好。乔布斯的爸爸是木匠,他做衣柜,连靠墙的背板也要用好材料;苹果做电脑,隐藏在机箱里的印刷电路板,也要设计得精致漂亮。那为啥我们用贵点的螺丝钉,就不是“追求极致”了呢?
雷军回答说,那不一样。把电路板做得特别工整,展现的是对产品品质的“溢出式”追求,它保证了产品的整体设计和品质一定是过硬的,对用户有直接价值。而你在每颗螺丝钉上刻上小米标识,对用户有一分钱的价值吗?这是典型的自嗨。
雷军说,当你撸起袖子准备一头扎进去“追求极致”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我追求的极致是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
第二,我追求的极致是不是能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我追求的极致是不是能形成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只有当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你追求的极致是用户需要的、能够形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长期的竞争壁垒,才值得去做。否则,花的力气越大,离题越远。从本质上说,追求极致并不是在讲情怀,而是在投资明天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