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快讯

TCL华星的新一代液晶产线投产

最近,液晶面板龙头之一的TCL华星宣布,他们耗资350亿元建成的G8.6代产线正式投产。补充一个背景:TCL华星主要生产液晶电视面板,在今年上半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中,TCL华星以2000万片的出货量排全球第二名,仅次于京东方。

这次发布的新产线,不是生产电视面板,而是为高端IT产品和专业显示屏生产液晶面板。产线采用的是华星自主研发的HFS技术,可以生产更大尺寸、更高刷新率、更高解析度的显示面板。按TCL董事长李东生的说法,这条产线可以极大提升TCL华星在全球面板显示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正好最近,我看到全球产业观察家林雪萍老师发了一条微博。他说,美国人对痛失液晶面板产业耿耿于怀。在美国学者写的《美国创新简史》这本书里指出,是美国无线电公司最先发明了液晶面板。这家公司也是彩色电视机的发明者,当时传统的CRT电视才是他们的拳头产品。美国无线电公司怕液晶技术冲击自己的“现金牛”,干脆以300万美元廉价卖给了夏普公司。结果让日本人捡了个大便宜,后来日本液晶产业崛起,垄断了全球市场。

听起来,这就是柯达错失数码摄影的翻版。而林雪萍老师指出,实际情况不是这么回事。事实上,美国无线电公司一眼就看到了液晶屏的潜力,认为以后液晶电视一定会成为主流。而且,霍尼韦尔、IBM、通用电气等大公司也都看好液晶技术,想下场分一杯羹,投入了很多资金搞研发。但问题是,一开始的液晶屏技术很粗糙,显示速度慢、色彩单调,想一步到位用在电视上,难度太高、步子太大,实现不了。

而夏普采用了非常实用的态度。它是把液晶屏用在计算器上,在1973年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带液晶屏的微型计算器,这样的计算器我们现在还在用。同时,生产电子表的日本精工,也看到了液晶技术,把它用来生产带液晶显示的电子表,大获成功。

就这样,日本企业率先为第一代液晶技术找到了最适合的产业化路径,把赚来的钱不断投入研发,积累起技术领先优势。当液晶技术进化到可以用在电视上时,美国人早已跟不上了。在1990年代中期,日本厂商垄断了全球液晶市场95%的份额。

但是,到2000年左右,日本在液晶领域的优势地位就被韩国取代了。怎么回事?这涉及从传统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的一个大转变,就是从独家技术变为通用技术。在CRT显像管时代,各家的技术路线是不一样的,比如索尼公司有“特丽珑”、三菱公司有“钻石珑”,厂商之间比拼的是各自的独门绝活。

而液晶本质上是一种半导体技术,它属于数字时代,采用通用生产技术,各家技术没啥本质区别。这时候大家拼的是模块化、标准化、成本控制的能力。换句话说,从拼手艺,变成了拼效率。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干不过韩国人。日本在芯片制造上败给了韩国,也是这个道理。同样地,燃油车属于传统工业时代,而新能源车本质上是电子产品,属于数字时代。这样看来,日本厂商在新能源车时代掉队就不奇怪了。

再说回到液晶产业。后来,京东方、TCL华星等中国企业下场,在规模化量产这条路上继续推进,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同时,他们还把韩国厂商发明的“逆周期投资大法”用到了极致。

我们知道,芯片产业是有周期的,会经历价格上涨—产能扩张—价格下跌—产能收缩的产业循环。同样地,液晶产业也有周期。按说,在每次下行周期,企业应该收缩产能,但是,这个时期往往也是液晶技术迭代的关键期。如果因为行业下行而不敢投资下一代产线,就会错失未来。这是当年日本在液晶领域输给韩国的第二个原因。

京东方不是国内最早做液晶屏的企业,但它是最懂逆周期投资的液晶企业。每次行业进入低谷期,京东方就顶住压力、扩充产能,等到行业重新景气时就能吃到最大红利。同样地,现在液晶行业也处在低谷期,这次TCL华星的新产线投产,是又一个逆周期投资的手笔。

我们看到,以京东方、华星为代表的国内液晶厂商,正在从韩国企业手中拿过接力棒,成为第三代行业主导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