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问答

AI会画画,人类用怕吗?

最近,AI绘画在国内突然火起来了。我们在今年7月份的第293期节目中聊过,AI绘画是去年先从国外火起来的,像微软、谷歌、META、OpenAI等公司都已经入局,发布了自己的AI绘画工具。

而今年7月份到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AI绘画工具,像文心一格、盗梦师、6pen、TIAMAT等等。其中,文心一格是背靠百度,而TIAMAT刚刚在10月份完成了数百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在微博、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博主晒出了自己的AI画作。据专业人士说,这些AI工具迭代得很快,8月份时还只能画场景,到10月份就能够画人了。

我自己去试了试微信小程序“盗梦师”,操作非常简单。只需要输入几个你想要的关键词,再选择相应的画风,像油画、素描、卡通、中国画、电影感之类,点击“开始生成”,等十几秒钟,系统就会给你返回四张不同的画作。多试几次,你会有不少惊喜。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对于AI绘画,我们这些外行更多是好奇,而在职业画手和艺术家圈子内,却吵翻了天,话题几次登上微博热搜,像乌合麒麟等知名画手都加入了论战。争论包括:用AI画出来的画作,到底算谁的作品?被AI用来合成画面的素材,有没有侵权问题?AI到底是辅助画手的工作,还是取代画手的工作?专业画手对AI工具该抵制还是拥抱?等等。

当然,这样的讨论并不新,之前科学家们用AI来作曲、合成视频,用AI来写小说、诗歌、剧本的时候,类似的争论就开始了。我们把问题聚焦一下:人工智能的这类创作,到底算不算是真正的创造力?著名哲学家赵汀阳老师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叫《人工智能的神话或悲歌》,里面展开讨论了这个问题。

赵汀阳老师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的种种“创作”,只能算是自由组合和联想的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创造力。我们对“创造力”这个概念有误解,误以为创造就是“求新”。其实,“求新”是很容易的,毕竟“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我们就算是想每次把事情做成一模一样也不可能,每次经历都是独特的,都会有新的成分。

真正的创造力不是“求新”,而是“改变”,也就是,“改变旧问题,改变既有思路,重新建立规则和方法,在破坏规则的同时能够建构新规则。其中难度最高的创造力在于创造一种知识系统,所以孔子、亚里士多德、牛顿、爱因斯坦、康托、哥德尔等等是最伟大的。”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给人工智能输入迄今为止人类获得的全部数学和物理学知识,人工智能能否解决目前人类无法求解的难题,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或者提出一个类似相对论、量子力学这样的物理学理论?这样的原创性思维才是创造力的证明。至少目前,人工智能还不具备这样的创造力。

第二,除了创造力,人工智能还缺少变通力。比如,如果你问它:π的小数点后一万位是什么数?它会马上算出来告诉你;你再问它,π的最后一位是什么数?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程序,计算机会义无反顾地永远算下去,直到崩溃。

再比如,一个典型的说谎者悖论:“这句话是假话”——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如果这句话为真,那么我们该相信它,这句话确实是假话。如果这句话为假,那么我们不该相信它,这句话必定为真话。

你看,用这样的问题问人工智能,如果人类没有事先给它预装“正确答案”的话,大概率会把人工智能整疯掉。那人类为什么不会因此而疯掉呢?遇到想不通的问题,人类可以选择暂时不去想,把问题悬置,“存而不论”,不至于因为想不出来而走火入魔。而目前人工智能还不具备这样的变通力,没有“自动停机”功能,解决不了无穷性和悖论性的问题。

第三,除了创造力和变通力,人工智能还缺少自主反思力。要注意,这里“反思”,不是指对外部事物的批评,而是对自身思想系统的解析,去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以“自相关”的方式对自身系统进行反思。比如,亚里士多德对逻辑的发现、休谟对因果观念的分析、康德对先验理性的探索,这都属于反思。理性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反思才是。显然,目前人工智能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总结一下,赵汀阳老师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不具备真正的创造力、变通力以及最关键的反思力,离拥有自我意识的超级人工智能还很远。而一旦人工智能拥有了这三种能力,就有可能获得自我意识,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

我们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既希望人工智能足够强大,成为人类最好的助手;又害怕人工智能过于强大,反过来威胁人类。赵汀阳老师说,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人工智能会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不在于是否强大,而在于有没有自我意识。危险的不是能力,而是意识。

未来的人工智能一定在各种能力上全面碾压人类,只要它没有自我意识,能力越强大,对人类就越有用。反过来,一旦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哪怕它的能力不如人类,也会对人类造成威胁。“人类能够控制强大但没有自我意识的机器,却难以控制哪怕仅仅有着生物灵活性而远未达到自我意识的生物,比如病毒、蝗虫、蚊子和蟑螂。”

那么,人工智能什么时候才会进化出自我意识呢?“奇点”是否临近?对这个问题,赵汀阳老师有一个论断:“技术升级”并不必然导致“存在升级”。很多生物,像病毒、鱼类、爬行类,它们的身体在功能上的进化几乎达到完美,但这样“技术升级”并没有导致“存在升级”,它们并没有获得自我意识、成为一种更高级的存在。

同样地,很难说,人工智能的“技术升级”一定会导致它的“存在升级”,也有可能,机器永远无法靠技术升级获得自我意识。科学家们至今没有搞明白人的自我意识从何而来,也就没法在机器上复制这个意识产生的过程,这意味着人类暂时安全。

试想,如果有一天,科学家真的破译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密码,应该把它赋予人工智能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