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市場觀察:衍生品、Ton、遊戲和ZK的新趨勢



RWA,Web2.5遊戲的不斷嘗試,Defi與NFT的持續進化,AI+Crypto的嶄新摸索…未來總能跑出來幾個真正有用的場景。

撰文:Lao Bai,ABCDE投研合夥人

一級市場觀察:衍生品、Ton、遊戲和ZK的新趨勢插图1

這篇主要是想聊聊從一級市場角度觀察到的近兩個月的一些市場現象,主要集中於衍生品,Ton,遊戲與ZK這幾個相對較火的賽道。 相信大家應該看過不少2049小作文了,大多數文章整體中性略帶一些悲觀,比如VC+項目方快要沒錢了,破圈應用依舊缺乏…& hellip; 這些說的都對,最近兩個月從一級市場角度我們也能清晰的感受到市場上的項目變少了,前幾個月每週能聊差不多20個,最近跌倒了10個上下,出現一個好項目各個VC都在搶,頗有點“ 狼多肉少” 即視感。 至於次級市場麼,就更不用說了…& hellip;

不過我還是想說點樂觀的東西,放在文末,先說正事兒。

一. 衍生品

近幾個月除了Aptos和Sui偶爾可見,其他鏈上我們基本見不到去做現貨Dex,或是借貸方面的新項目了,幾乎所有的新項目都集中在鏈上衍生品這個賽道,多半合約,少量期權。

衍生品賽道最大的一個趨勢就是—& mdash; 越做越像Cex:

  • 比如可以拿Email注册(MPC錢包科技);

  • 比如可以交易N多資產;

  • 比如鏈下高速Orderbook;

  • 比如可以KYC甚至還有交易返傭,VIP金卡之類…& hellip;

整體來說,衍生品的交易體驗開始逐步逼近Cex,要速度有速度,要資產數量也有資產數量,同時自託管錢包更安全,交易對可以Permisionless迅速上,散戶還能做LP跟Trader做對手盤(針對GLP這種Trader大幅盈利時導致LP大幅虧損的問題也看到不止一個項目在開發中性策略對沖了)。 理性來看,可以說
在有充足流動性和做市商的前提下,鏈上衍生品未來1-2年的綜合體驗甚至可以好過Cex

當然,用戶交易行為和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切換過來的,幣安與OK的行業Reputation與衍生品體驗也確實很OK,要不是有FTX爆雷這事兒,鏈上衍生品可能依舊還是被按在地上摩擦。 現在至少看到了下個牛市起勢的可能性。

順便提一嘴  Friend.Tech,有沒有跟我一樣覺得這東西可能更適合鏈上衍生品的老鐵? 比如一個頭部鏈上衍生品允許經過KYC的(可以是跟FT一樣用Twitter KYC)Trader發行自己的Share,Trader每個月盈利的10%直接通過合約自動分紅到所有Share持有人。 因為Trader盈利的不穩定性,有的月暴賺,有的月暴虧,Share的買賣肯定也是大起大落,有時候持有Share能分到一大筆錢,刺激這個Trader的share數額暴增,下個月可能又因為虧了導致大家狂賣他的Share…& hellip; 感覺FT這種不需要對手盤,掛在曲線上的“ 虛空交易” 太適合這場景了。 而且玩法可以很多,比如想要稀缺性,可以一開始只允許交易榜前100的Trader發Share。

想要刺激交易量,可以要求Share的買方必須完成1000U以上合約交易額之類…& hellip;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比如這個Trader忽然換地址了,忽然不交易了啥的可以通過各種科技或者經濟手段去約束。 至於說為什麼Trader要拿出一部分盈利去發行Share? 可以是為了名,也可以把未來的一些收益提前變現(Share的買賣發行者都抽稅),或者說單純就是為了好玩,而Share的買家則是多了一個眼光變現,小資金撬動高收益的可能性,看的准下手早可能比自己玩合約掙得多的多…& hellip;

二. Ton

Ton最近很火,大家對於8億月活的這麼一個“ 底座” 也是充滿了期待,尤其是本月Ton Space官方錢包的上線更是可以看作一個MileStone。 不過我想說的是,
Ton的生態從短期來看,可能略微高估了

  • 首先,這波Ton的火爆其實是Bot帶起來的,而Bot的使用者畫像原本就是Web3的Crpyo Degen,而非Web2的傳統Telegram用戶。

  • 其次,Ton的官方錢包其實已經上線1年之久,只不過之前是“ 託管型”, 這次的Ton Space變成了自託管。 也就是說,內寘錢包只是變得更加去中心化了,而非很多人認為的從無到有的一個過程。

我們跟Ton生態的不少項目和基金會都聊過,就現時來說,還沒有看到真正“ 令人興奮” 級別的東西,Defi生態更多還是Uniswap,Lido等之類的的複刻。 大家期待的類似微信紅包,打賞之類的平臺級應用,去年一年的託管型錢包沒能火爆,改成自託管的Ton Space就能實現麼? 我個人表示存疑。

但整體來說,坐擁8億月活的Telegram使得Ton無論如何都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公鏈,其技術特點跟ICP也比較像,不是ETH那種所有節點計算達成的全域共識,而是有點半中心化即視感效能與體驗優先的& ldquo; 局部共識”。 所以無論是科技架構還是用戶畫像,我們認為Ton的起勢都不太可能是依賴傳統的Dex,借貸等Defi套件,更多應該是從支付,Bot,Social,Game等賽道切入。 如果有這些方向上的好項目,也歡迎介紹或是來撩。

三. 遊戲

遊戲目前處於一個陣營分裂的狀態。

一類是Web2.5,一類是全鏈遊戲

其中Web2.5的遊戲越做越像Web2,像是Axie這種“ 粗糙” 可玩性的一代Gamefi已經徹底不見了,新的Web2.5類遊戲在可玩性上越來越逼近Web2,裡面Web3的元素也越來越淡化,甚至可以說他們的主Target人群就是Web2的遊戲玩家。 等到玩家覺得好玩,對裡面的裝備之類的好奇和有需求之時,才是錢包,NFT,Tokenomic介入之時。

所以現在看到的新Web2.5類遊戲已經不是在Play和Earn之間去找平衡了,而是去打造極致的,接近Web2甚至Web2頭部遊戲的可玩性,“ 順道” 扔一點Web3的元素進去形成和Web2遊戲的差异化。 很多遊戲也是直接上手遊版而非案頭PC端,團隊很多全明星陣容,天美,網易,米哈遊出來的大廠員工+1-2個Crypto OG,前兩天聊項目甚至遇到一個在Web2享有盛譽的,一個傳奇遊戲IP的創始人,他居然也跑來Web3“ N次創業” 了。 雖然
不確定Web2.5這條路能不能走通,但越來越多的“ 牛人” 和資金在往裏湧是真的肉眼可見

至於全鏈遊戲,似乎不存在能不能走通這個問題,這是一條幾乎確定能成的路,但是需要多久是個很不確定的問題。 我們團隊小夥伴前幾天近距離體驗了多款Onchain Game,給出的結論是“ 有趣但不過癮,上手但不好玩”。
Fully Onchain Game距離真的“ 好玩”, 也許還差一輪牛熊?

四. ZK

ZK的熱點暫時不再是Zk-Rollup,而是兩類新的應用。

一個是以Axiom為代表的輔助處理器Coprocessor概念,也有叫Storage Proof的,市面上像是Lagrange,HyperOracle,Herodotus都可以算競品。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輔助處理器到底是幹嘛的,我覺得Celer的董沫博士的說法最簡單易懂—& mdash;& ldquo; 賦予智慧合約Dune Analytics的能力” (順便提一嘴Celer也要涉足這個賽道了)。

另一類是偏通用類型,General Purpose的ZK運算和驗證,面向不單單是Web3用戶,也包括Web2用戶。 虛擬機器架構多種多樣,比如有基於WASM的,有基於LLVM的,有基於Mips的,當然Risc0這種基於Risc V的也算。 證明系統Plonky2,Plonky3,Nova,SuperNova都能見到。 現時這類型的項目普遍面臨一個“ 應用場景缺乏” 的問題,但長遠來看,尤其是從區塊鏈的第一性原理出發,我覺得通用ZK計算還是一個頗具潜力的賽道。 如果說互聯網的第一性原理是“ 拉近甚至消除空間距離”, 那麼區塊鏈的第一性原理應該是“ 去信任”。 BTC/ETH通過全節點結算消除了鏈上計算的信任,那麼General Purpose的ZK則可以通過鏈下計算,鏈上驗證的管道為理論上所有的傳統計算過程“ 去信任”, 成熟之後會誕生什麼新的計算類型或是場景,現時還不得而知,需要走一步看一步。

五. 寫在最後的話

最後說點樂觀的東西,雖說現時一次級市場都凉的很,但其實整個行業的生命力依舊很旺盛。

科技角度來看,我們除了日趨成熟的公鏈體系之外還有ZK這種符合與拓展區塊鏈“ 去信任” 第一性原理的東西,且ZK科技日新月异,進化極快,速度跟AI有的一拼。

應用角度來看,我們有全鏈遊戲這種未來確定能跑通的路線,需要的只是時間。 RWA,Web2.5遊戲的不斷嘗試,Defi與NFT的持續進化,AI+Crypto的嶄新摸索,第三世界的支付潜力…& hellip; 未來總能跑出來幾個真正有用的場景。

人才角度來看,區塊鏈的創業者們頂級藤校比例相當之高,感覺聊的項目創始人得有一半左右都是哈佛耶魯牛津劍橋這些,國內的則是清一色的清北學歷,偶見浙大廈大。 換句話說,
全世界最聰明的這幫年輕人,不是去做AI,就是來做Web3
。 上面提到的那個傳奇遊戲(不是網遊“傳奇”哈)IP的創始人跑來Web3再度創業,悲觀者視角是覺得因為Web2遊戲太卷了,被迫搬家,我的樂觀者視角則是覺得Web3還是一片“ 西部世界”, 有能力之人在這裡可以盡情的大展拳脚。

所以,悲觀個啥? Build就完事兒了!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