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圈」十年反思,產業應用長期​​不能落地的癥結在哪?



鏈圈在過去十年的發展中,有很多不儘如人意的地方,走了不少彎路。這其中有些問題是客觀問題,不是靠鏈圈自己能解決的,但是也有不少主觀問題,值得總結經驗教訓。

原文作者:孟岩

2013 年11 月,Vitalik Buterin 發表了以太坊白皮書的第一個版本。事後人們常把這視為「區塊鏈2.0」 時代開啟的標誌,但在當時,其實是以太坊的出現才使得「區塊鏈」作為一項單獨的技術從「數位貨幣」當中分離出來。換句話說,比特幣作為「區塊鏈1.0」 是事後追封的,區塊鏈真正作為獨立領域,應該從2013 年11 月開始算起,到現在正好是十年。

區塊鏈和數位貨幣應該被視為不同的兩個產業,因為兩者的目標和價值主張非常不同。數位貨幣產業,或俗稱“幣圈”,創造了一個特立獨行的平行世界,然後在這個世界創造虛擬的數位資產,建立自由金融市場並在其中交易盈利。由於其規則和價值體係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幣圈很少或完全不考慮對現實世界或實體經濟施加影響。而區塊鏈產業則截然不同,是以改造實體經濟、影響現實世界為目標的,因此這個產業的人自稱“鏈圈”,以示區分。

區塊鏈一度是被視為與AI 並駕齊驅的顛覆性的科技而被寄以厚望,但實事求是的說,十年下來,成果令人失望,可以說是典型的高開低走。不但沒有做出任何震驚世界的成就,而且一些曾經被寄以厚望的項目,比如IBM 與馬士基合作的供應鏈管理係統、澳洲證券交易所ASX 的鏈上股票交易係統,紛紛以慘敗告終。一些本來以區塊鏈為核心的知名項目,也紛紛放棄區塊鏈,回歸傳統架構。這些失敗,毫無疑問地嚴重打擊了人們對區塊的信心。

問題出在哪裡?區塊鏈是否還有未來?下一步該怎麼走?

我是2015 年開始學習和研究區塊鏈的,入門的時候是一個標準的鏈圈人。從2017 年底開始,我逐漸把重心放在數位資產上。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更認同鏈圈的價值主張,期望看到區塊鏈這項新技術對更廣闊的現實世界產生影響,創造肉眼可見的價值,並獲得更多普通人的認可。所以在區塊鏈作為一個領域出現十年之際,我簡單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先把體諒的話說在前面,區塊鏈確實還處在一個很早期的階段。很多人拿區塊鏈去跟AI、電動車、雲端運算去比,都是十年前風口上的技術,你看看別人已經取得多麼大的成就,再看你區塊鏈,啥也沒幹出來。但這比較實在很不公平,因為那些領域其實是老樹新花,而區塊鏈真的是個剛萌芽的全新領域。具體地說,區塊鏈其實是對一個分散式計算和社會協作領域的理論難題給出的演算法解。這個難題就是:如何不依賴權威而能產生和傳播信任?這個難題困擾了人類幾千年,但是直到2008 年比特幣白皮書才突然給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現在區塊鏈這個產業還處於理論突破之後的最初十幾年。如果我們了解晶片、網路、AI、電動車、新能源這些現在最火的科技產業,就會知道,它們的理論突破早就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事情了,它們十幾歲大的時候,可能連產品都沒有,甚至沒有資格總結教訓。相較之下,區塊鏈至少還做出來一些東西,至少累積了一些教訓。因此區塊鏈確實還處於一個幼年期,我們對待它還是要多一些耐心。

儘管如此,鏈圈在過去十年的發展中,還是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走了不少彎路。如果不走這些彎路,鏈圈確實有可能發展得比現在好。這其中有些問題是客觀問題,不是靠鏈圈自己能解決的,但也有不少主觀問題,值得總結經驗教訓。

第一個問題,鏈圈生搬硬套了幣圈的技術工具和思想,導致在落地應用時產生了嚴重的「排異反應」。

毫無疑問,幣圈始終衝在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前端。但是,像比特幣、DeFi 這樣的技術是解決極端問題的極端手段,它們所生存於其中的那個「密碼朋克」的自由主義的數位叢林環境,與現實世界差異太大了:人人匿名,但除此之外一切公開透明,數位身分可隨意創造和拋棄,代碼即法律,而代碼之外無法律,凡此種種規則,不僅在今天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即使在未來也不可能為主流社會所接納。而這些規則和思想,滲透到區塊鏈技術的各個層面。當鏈圈把這些技術搬到現實世界來的時候,並沒有在全行業範圍內認真地研究和討論,究竟哪些可以藉鑑,哪些必須調整,結果就是在落地時遇到嚴重的阻抗。

第二個問題,價值主張放錯了重點,調子又起得太高,沒有擺正位置。

幣圈的核心意識形態是去中心化和共識,鏈圈在起步的時候未加審視地把這個價值主張抄過來到處宣揚,以不切實際的「去中心化」作為主要價值主張,一上來就擺出一副要取代、顛覆傳統架構的革命姿態,四面樹敵,又難以獲得使用者的理解與支持。去中心化共識這個主張,隻有在中心作惡且盡人皆知的條件下,才能夠得到廣泛的共鳴。在數位貨幣這個領域,這個條件局部成立,但是在大多數領域,這個條件並不成立。換句話說,傳統的基於可信任第三方的信任機製在絕大多數場合並沒有暴露出嚴重的問題,反而因為其靈活成熟,更受到用戶信賴。在這種情況下,非要渲染和誇大中心化作惡的風險,然後試圖用一個不夠成熟的新架構去全盤取代傳統架構,用戶自然不會買單。

除了基於現實的考慮,從道理上分析,「去中心化」以及「分散式共識」也不應該成為區塊鏈產業應用的核心價值主張。如前所述,區塊鏈本質是要解決在不依賴權威的可信任第三方的前提下,如何確認事實,產生和傳播信任的問題。在數位貨幣應用場景中,透過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來確定事實。但在大多數行業應用中,事實或由相關方協商認定,或由授權機構認定,幾乎永遠不會輪到一群不相乾的人來投票認定。所以,以產業應用為目標的連結的核心價值主張根本不應該是「去中心化」或「分散式共識」。

第三個問題,長期糾結於「有幣還是無幣」這樣的初級問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長期以來,鏈圈一直在爭論純區塊鏈應用是否必須有幣。這是一個非常沒有意義的爭論,因為結論十分明顯,也早就被論述過:區塊鏈應用必須有幣。

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區塊鏈應用本質上都是解決信任問題的,而在商業領域,99% 需要跟信任問題相關的應用場景都是要跟錢打交道的,鏈上沒有錢,那麼也就沒有什麼信任問題需要解決,更談不上有使用區塊鏈的必要性。第二,區塊鏈一個核心藝能,就是對支付進行編程,有了這個能力,很多應用場景立刻畫龍點睛,閹割掉這個能力,使用區塊鏈的意義就大打折扣。第三,區塊鏈要解決激勵問題,鏈上也必須有錢。

這些都是很明顯的道理。但因為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政府和公眾對「發幣」等行為非常反感,所以鏈圈很多人在緊箍咒之下,虛與委蛇地去迎合所謂「無幣區塊鏈」這樣空中樓閣的想法,主動把區塊鏈弱化為一個又慢又貴的殘廢資料庫,結果自然是做了半天一事無成。

實際上鏈上有幣,並不等於就要“發幣”,完全可以引入CBDC 或合規穩定幣,同樣可以發揮出區塊鏈的價值。與其不切實際地浪費時間去探索什麼“無幣區塊鏈”,不如大家齊心協力與政府、監管當局和公眾充分交流,闡明利害,儘早實現合規數字貨幣上鏈。

第四個問題,沒有充分發掘「通證」的潛力。

「通證」是我與元道先生在2017 年造的新詞,對應於區塊鏈裡的「token」。當時我們的觀察是,區塊鏈雖然也可以做一些別的事情,但是最擅長、做得最好的事情,隻有一項,就是對通證的管理和程式設計。因此,區塊鏈應用拓展與探索,很大程度上體現為通證應用潛力的拓展與探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區塊鏈核心的價值是解決信任問題,而信任需要一個憑證作為載體。現實世界中,證照、印信、徽章、簽名、票據、貨幣、合約就是信任載體,而在數位世界裡,區塊鏈通證就是目前技術水準下最好的信任載體。而鏈上的通證,在驗證、流轉、交易和可編程方面都具有其他信任載體無法比擬的優勢,能夠很好地體現出區塊鏈的使用價值。因此,通證應該成為區塊鏈應用的核心。

但從過去這些年鏈圈的實踐來看,這並沒有成為廣泛的共識。許多區塊鏈專案對於通證的理解和應用嚴重不足,表現為隻使用少數幾個非常初級的通證標準,如ERC-20、ERC-721 等,然後把業務邏輯搞得很複雜。這降低了解決方案的可理解性和功能。

第五個問題,沒有提出解決資料隱私問題的產業實務。

幣圈應用,用戶匿名,但是每個地址背後的所有數據和行為歷史都是公開透明的。這跟現實世界正好相反。在現實世界裡,使用者需要實名參與商業活動並接受監管,但其商業資料和商業行為,則屬於隱私,如果沒有特別情況,不需要對外公佈。這樣一來,來自幣圈的區塊鏈技術對於隱私問題的態度,與現實世界的需求之間就產生了一對矛盾。如何在產業區塊鏈應用中處理這對矛盾,這是關係到區塊鏈是否能落地的根本問題。但有一些鏈圈項目,不僅不直面這個問題,而且試圖勸說用戶接受幣圈的資料隱私觀念,這既不合理,也不可能。當然,我也知道一些專案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各有各的招數,但是沒有行業級別的標準實踐,甚至關於這個問題的橫向探討也很少。可以說,不解決這個問題,區塊鏈落地實體經濟絕對沒戲。

導致區塊鏈產業應用長期​​無法落地的原因肯定還有一些,但我認為以上五項是最值得提出的。

基於以上的分析,鏈圈如果要在未來取得突破,我有以下建議:

第一,將區塊鏈視為解決特定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區塊鏈革命”,要跟傳統架構融合共存,而不是殺氣騰騰地要去取代和顛覆。應當實事求是地分析應用場景裡對於信任問題的真實需求,不要誇大中心化作惡的風險,可以交給中心化解決的問題,不一定要上區塊鏈。可以用密碼學解決的問題,不一定要用區塊鏈。讓區塊鏈在關鍵的位置上發揮作用,比讓它包打天下更有利於它的健康發展。

第二,積極推動央行數位貨幣或合規穩定幣上鏈,這是區塊鏈應用落地的關鍵一筆。不要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糾結於CBDC 的價值觀爭論當中,要認識到,CBDC 的推廣和應用,將促使億萬用戶開設和接納自主權身份,將推動監管科技與區塊鏈的整合,這是區塊鏈廣泛應用的最重要的基礎。這件事情辦成,就一通百通,這件事情辦不成,鏈圈就會長期停滯不前。

第三,加深對通證的理解和研究,把它的潛力盡快發揮出來。在國內的區塊鏈開發者,需要透過學習擺脫「代幣」 這個詞帶來的誤導,並認識到通證作為信任載體的豐富的表達能力和可編程潛力,但同時也要防止走向「萬物皆可通證化」的極端。

第四,中短期內仍以金融、貿易、支付相關的應用為核心突破口,把資產的表達、流轉、交易、編程、監管作為主要的價值主張,突顯效率優勢,弱化意識形態,爭取在這些方面儘早實現突破。這些方向不突破,其他領域的區塊鏈應用很難做。

第五,將如何解決隱私資訊保護問題作為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在全行業內進行討論,並製定相關的標準實踐和工具。

第六,認真考慮如何激勵用戶採納區塊鏈方案的問題。區塊鏈是一個新工具,相較於現在主流的技術,區塊鏈解決方案帶給用戶的好處,一開始並不明顯,必須達成網路效應之後,才能展現出巨大的優勢。對於這種類型的技術,要發展好,必須想清楚“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樣的問題,盡可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持,比如學習互聯網和幣圈,考慮對於早期用戶提供補貼。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