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卫星还可以怎样上天?市场调研机构发布《2022男性消费洞察报告》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马斯克星链计划成功发射第44批卫星,二是市场调研机构发布《2022男性消费洞察报告》。
今天的第一条,是彭天放老师带来的硬科技报告。
5月6日,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成功发射了第44批星链卫星,让星链计划目前在轨卫星的数量达到了2248颗。这意味着,从三年前第一批星链卫星发射至今,星链的第一阶段规划,也就是发射大约4500颗星,已经完成过半。同时也意味着,目前人类全部的在轨卫星里,有将近一半是马斯克的星链卫星。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说到底,星链之所以有这么惊人的发展速度,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它拥有目前全世界成本最低的太空发射工具——猎鹰九号可回收式火箭。完成5月6号发射任务的这枚火箭,就已经是第12次使用了。可以说,在降低太空发射成本上,猎鹰九号已经被证明是相当成熟的方案了。
不过有趣的是,对于低成本的太空发射,大家并不认为只有马斯克这一条路行得通。有不少玩家,也在坚持自己独特的技术路线进行探索。而且在最近,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我挑选了其中两项比较值得关注的技术方向,向你报告一下。
第一个探索方向,是用直升机在空中“回收”火箭。
就在5月3日,来自美国加州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电子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把30多颗卫星成功送入了近地轨道。但这还不是重头戏,重点是,当这枚“电子号”火箭通过降落伞落回大气层的时候,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直升机在空中用吊索成功地抓住了它,并且尝试进行火箭回收。这是人类第一次,成功地用直升机抓住了一个正在落回地面的火箭。
可惜的是,由于火箭的重量超出了预期,直升机飞行员在抓住火箭一阵子之后,出于安全考虑,没有继续完成回收动作,而是选择把火箭扔到了海里。尽管这次没有真正完成回收,但直升机能够成功抓住正在下落的火箭,也是一个重大进展。要知道,这个难度,简直堪比徒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种直升机“徒手”抓火箭的技术路线,听起来有点玄乎,会不会只是一个噱头,有没有实用性?其实,火箭实验室公司之所以选择这种技术,还真是为了解决一个实际的难题。
马斯克的猎鹰九号火箭属于大型运载火箭,总重量500多吨,一次可以往太空运几十吨的东西。往远了说,它的目标是为人类移民火星做准备。而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电子号”火箭,属于小型运载火箭。它算上燃料,总重量也只有10来吨。它在发射结束之后需要回收的部分,只有1—2吨重。也就是说,“电子号”没有地方保留回家需要的燃料、推进器、支撑底座等复杂的机械结构,是没有办法像猎鹰九号那样“自己落回家”的。
不过,1—2吨这个重量,对于直升机来说,刚好是一个可接受的载重。于是火箭实验室公司就想:我们就专门用这种小型火箭发卫星上天,里面除了卫星,就放个落回地球用的降落伞。回来落到半空的时候拿直升机一捞,再平平稳稳地放到地上,不是更便宜嘛?
你看,就是这么个简单粗暴的想法,火箭实验室公司还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他们用小型火箭已经发射了26次,成功地把140多颗卫星送进太空。这一次,更是初步实现了直升机打捞这个关键的想法。
这种技术,没准在未来还真的能够派上大用场。你想,不是每个太空客户都能刚好凑齐十几吨的卫星上天,总有一些客户需要临时发一些只有几百公斤的载荷到天上,没法“凑单”。这时候,廉价的小型运载火箭就有了比较独特的市场优势。这也是火箭实验室公司和马斯克打差异化竞争的地方。如果未来直升机“徒手”抓卫星的技术真能落地,又将进一步降低这种小型火箭的发射成本,市场空间也就更大了。
再来说第二个低成本发射的探索方向,这个脑洞更大——连火箭都不需要了,直接通过一个超大型的离心机,把卫星甩上太空。
5月4日,科技媒体《Techspot》公布了一段视频,这是美国旋转发射公司在用离心机发射卫星。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张视频里离心发射器的照片,你可以看一下。这个超大型的转盘离心机建在沙漠里,离心机的出口像一个炮筒一样直指天空。一枚长得像炮弹一样的小火箭,被这个离心机用超过16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扔向高空。
当然,这台离心机只是一台初步的实验装置,这次实验并没有真的把卫星发射上天。卫星升到7.2公里的高空之后,就开始下落,落回了地面。不过,这种发射卫星的思路值得关注。它发射的目标,比前面提到的火箭实验室公司的目标更轻、更小,每次扔上天的东西只有300—500公斤,里面包括几颗小卫星和一个小型的火箭发动机。卫星升空需要的大部分动能由离心机提供,剩下的一小部分由火箭发动机提供。这种方案,未来确实有可能用于一些特殊场景下的卫星发射。
说到这儿,你发现没有,随着太空产业的发展,未来的卫星发射,不再是过去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大事件,而是变得更轻量、更灵活、更频繁,就像人们日常出行一样。未来进入太空的交通工具,也不只是火箭这一种,而是有不同的工具来对应不同的细分场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正在打开。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国内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了《2022男性消费洞察报告》。我们知道,在消费领域,女性能抵大半边天,大家经常开玩笑说2/3的GDP是由女人创造的。在很多商家眼里,男性消费者的重要性长期垫底,排在女人、孩子、老人,甚至是宠物的后面。
不过,根据这份报告,中国男性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正在觉醒。特别是在购买3C数码、酒类、家电等高客单价的商品上,男性剁起手来也毫不手软。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则更愿意在游戏、娱乐、运动上花钱。总体来看,男性的购物频次不如女性,但客单价更高。
有媒体评论说,男性消费者的价值可能被大大低估了。如今在女性消费赛道已经一片红海的情况下,针对男性消费的“他经济”,可能是一片新的蓝海。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男性在消费上比女性更抠门,这究竟是我们的刻板印象呢,还是真有科学依据?公众号“营销营”提到,还真有研究者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美国的一家电商网站在2013年时做了一个叫做“任意付”的促销活动。也就是,消费者只要支付任意金额,不管是1美元还是500美元,都可以拿下这款热门促销电子产品。这种促销方式类似于“消费者打赏”,你看着给钱就行。
促销结果显示,男性的平均支付金额为221美元,而女性的平均支付金额为287美元,比男性高出了30%。后来,研究人员又招募志愿者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是相同的:每次女性的平均支付金额都要高于男性。从数据看,确实是坐实了“男性比女性抠门”的印象。
不过,研究人员还想知道: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抠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支付金额的差异,主要由于男性和女性的底层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总的来说,男性更偏重于个人取向,有很强的竞争意识,重视权力、能力、地位;而女性更偏重于群体取向,认为自己和他人是联系在一起的,重视和谐、信任、同情。
在支付中,男性消费者认为自己的决定是独立于卖方的,只从经济角度出发进行决策;而女性消费者更关心卖方的感受,决策时除了经济因素,还会把社会因素考虑进来。这个差异造成了支付金额的不同。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男性消费者在“任意付”当中多掏钱?有。卖家在销售中能够唤起男性的社会动机,比如更多地展示家庭场景,提醒对方“你是一个好爸爸、好丈夫”,这样可以增加男性的支付意愿。
更有意思的是,另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能够更多唤起男性的竞争意识,也有可能让男性多掏钱。研究人员在一个大型家具零售店中做过一个实验:在自然条件下,男性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的人均总消费额度和单品均价是差不多的。然后,他们派一个身体健硕的“肌肉型男”,作为服务员去接待顾客。
结果你猜怎么着?在这批顾客中,男性消费者的人均总消费额和单品均价,都是女性消费者的两倍左右。发生了什么事?研究人员猜测,“肌肉男”服务员的出现,给那些不具备身材优势的男性消费者造成了竞争压力。作为反击,他们会“只买贵的、不选对的”,用高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以扳回一局。
申明一句:我不是在教商家怎么算计男性消费者啊。如果你是男性,面对商家的心理战,也可以提高警惕,守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