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限薪潮,與股民何干?



基金經理限薪潮,與股民何干?插图1

近幾日,有關“基金經理限薪”的話題不斷在金融圈談起。

除了限薪,“變相裁員”、“降薪”等傳聞也多了起來。此前網上還有一條“公募基金經理薪酬或封頂350萬”的詞條在網上一度沖上熱搜榜單。這類傳聞在這兩年傳了好幾個版本,從封頂5000萬,到1500萬,再到現在的350萬元,天花板越來越低。

動輒百萬、千萬年薪,對普通人來說,依然是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數字,但作為金融業的不少明星基金經理來說,其實真的夠低了。

有人說,這是公募史上最大力度的薪酬改革正在逐步推進。

但說實話,基金“降費”也好,基金經理“降薪”也罷,並不是基民們真正想要看到的。

如果一個基金產品能為基民持續帶來可觀回報,那麼即使管理費10個點,基金經理拿再多,基民都不會覺得有問題。

人家美國基金經理,單獎金就過億美金的都不少見。

國內的基金經理,幾百、幾千萬真算不了什麼。

但問題是,人家能為投資者帶來巨大回報,我們能做得到嗎?

並不能。

但為什麼,每次基金經理的薪酬限制傳聞出來,都能迅速成為熱搜呢?

因為這其中,確實有不少讓無數基民感到氣難順的地方。


01


截至2022年,中國的公募基金產品數量超過1.06萬只,管理總規模27.25萬億,創下歷史新紀錄。同時,中國的私募基金產品超過3萬只,總規模達到了13.77萬億。

兩項加起來,等於41萬億,超過了A股總市值的一半。

同時,中國的基民數量早在2021年底就突破了7.2億人,也就是說,有一半多的國人都是基民。

所以基金早就是直接關乎國民利益的超級大行業了。

而這兩年,基金產品的整體表現差得有目共睹,2022年,中國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收益-20.91%,平衡混合型基金指數收益是-7.34%。

2023年,主動權益類基金復權單位淨值增長率的中位值是-12.63%。即使是頭部的公募“大廠”和很多明星基金經理,他們的偏股型產品指數跌幅也超過兩位數。

但就是這樣的環境,基金公司收掉的管理費規模卻依然大得嚇人。

2022年,27萬億的公募基金累計虧損就有1.5萬億,但它們還計提了1458億的管理費用,單是頭部十家就拿了近600億,超過其中的40%!

還有,這兩年,還爆出了不少明星基金經理動輒千萬獎金的新聞。

這誰能受得了。

行情好的時候,基金賺錢,基金經理高薪酬沒問題,但現在的表現差得讓人罵娘了,還拿那麼多錢,這憑什麼?

所以,合理重新設計基金公司的收費和基金經理的收入規則(也包括券商行業),其實也是回應投資者的呼聲。

這兩年,這兩件事已經在切實推進了。

比如基金公司的“降費”,存量和新增的產品,管理費率和託管費率要逐漸分別降至1.2%、0.2%以下。

然後,到了最近的基金經理限薪、降薪和“優化”傳聞。

尤其是後者,其實在業內的關注度是很高的。

最近有消息指,北京某頭部公募開始裁員降薪:“研究員底薪立減25%,基金經理立減30%,2024年1月份生效。”據介面新聞報道,該公募的“投研條線,每個組都有10%的常規優化名額”,將會按照年底業績完成情況決定去留。

所以這兩年,基金圈也出現的兩大較著名現象,“公奔私”“離職潮”,其實就是導致了一些明星基金經理明星感到業績壓力和收入收縮的落差,轉投監管更鬆和公眾監督更少的私募,或者乾脆主動離職。反映出了基金經理對監管加嚴、壓力增大、待遇減少後的自我方向決策。

但這樣能解決核心的問題了嗎?

好像並沒有。


02


什麼是核心問題?

很多方面,從監管制度、產品表現、費用管理等。

拿管理費率來說,別看是從1.5%降低到1.2%,看似低了不少,但它就一定是合理了嗎?

在基金產品表現接連爛得一塌糊塗的時候,憑什麼要收如此高的費率。

據報道,美國的基金平均費率,早在十幾年前就降低到了1%以下,通常規定公募基金收費不超過0.25%;法定最高數值為不超過0.75%,2022年美國股票型共同基金的平均費用比率也只有0.44%,股票ETF的費率甚至僅有0.16%。

相比之下,我們的費用率還算是在天上飄著呢。

更大的問題是,公募基金在市場的表現,還經常陷入各種輿論風波。

比如被市場質疑最多的,替其他機構或大股東在高位接盤或做所謂“市值管理”、老鼠倉等操作,嚴重影響了公信力。

有些基金經理,自己搞老鼠倉,或者替其他機構接盤出貨,不把自己管理的基金當錢。

之前私募基金經理葉飛21年爆料事件已經說明瞭這一點,通過連續上百條微博,以“汙點證人”的身分曝光了一出“私募資金聯合上市公司哄抬股價”的密辛,涉及多達數十家上市公司,掀開基金聯合上市公司、機構共同操控股價黑幕中的冰山一角。

葉飛僅是眾多底層基金經理中微不足道的一個,也是因為被操盤方欺騙迫不得已跟下家撕破臉才選擇曝光。

類似的事件,在這些年來並不少見。

還有另外一個很難確定是否存在違規行為但被吐槽較多的情況,就是基金經理孤擲一注式大力押注所謂賽道的操作。

這種操作,在碰到板塊大行情時確實能讓押注某些產業賽道的產品淨值飆漲,讓不少所謂“賽道型”明星基金經理橫空出世。然後有些基金公司就趁機會大力包裝美化,以便開始大量發佈新產品,把基金規模做大,最終收取豐厚的費用。

這幾年,一些明星基金經理,從之前的一文不名的操盤手,迅速膨脹成為管理高達幾百億規模的明星基金經理。

然而,他們的產品並不能繼續為基民創造神話,在板塊行情過去後,產品淨值不斷暴跌,最終淪為被投資者唾棄的產品。

但他們在之前大規模發行新產品時已經收取了高額的費用,產品淨值大跌也與他們再沒有什麼關係。

一個基金經理,短短幾年內管理產品規模從幾億迅速膨脹至幾百上千億,為什麼要發行如此大規模?市場容量是否能有效消納?行情是否適合配置?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是否能駕馭得住如此巨大規模的資金?公司層面在其中存在怎樣的風控問題?這些都是值得嚴格慎重研判的大問題。

然而,我們似乎只是看到了他們的產品規模在成功“造神”之後一路狂飆,以及狂飆之後,各種淨值暴跌,人設翻車的結果。

這些結果,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到底要不要負責,似乎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疑問。

相對來說,降費降薪這點“讓利”,根本算不了什麼。


03


在去年底,英國一家名為TCI投資基金的創始人克裡斯·霍恩,從自己的基金公司中分到了2.76億英鎊的“分紅款”,摺合人民幣高達25億元。

這還不是他單年度掙最多的。

此前一年,TCI給克裡斯·霍恩分了5.74億英鎊,是這一次的2倍,摺合人民幣50億!

其實,國外的基金經理,在薪酬上以億單位來算都不算罕見,稍微管理大一點的基金經理,薪酬普遍也是至少千萬美元級別的。

之前有個報道,2020年,美國最賺錢的15大對沖基金經理總計獲得了高達232億美元的薪酬,平均每人十幾億美元。

這與國內被傳出“7000萬”薪酬就瘋狂上熱搜的明星金經理來說,簡直就是兩個世界的天差地別。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差別?

歸根結底,還不是市場差別,也不是分配製度,而是各自創造的財富貢獻不同。

美國基金產品的費率遠低於我們國內,甚至有很多產品可以做到免大部分手續費。

但人家管理的基金不僅規模龐大,能薄利多銷拿到更多費用外,更關鍵的是美股十幾年長牛,很多基金產品的表現長期優異,切切實實為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

也就是說,人家的問題,更多是蛋糕越做越大,然後怎麼分的問題。

而我們的問題是什麼?

A股十幾年還卡在3000點無法向上突破,看似市場總市值不斷增大,但很多時候根本就很難持續吃到蛋糕。

我們的問題,是蛋糕增長緩慢,甚至有時候還變小,這種情況下,分都不夠分,就很難持續做到給投資者帶來明顯回報。

在這種難以“開源”情況下,其實基金公司也是挺無奈。

但這不代表對基金公司的降費和基金經理的限薪就是錯的。

因為既然沒法為投資者持續創造好的回報,那也就沒有必要收那麼高的費用,和給那麼高的待遇。

這樣,才能讓基金經理與自身產品表現更深綁定起來,倒逼他們更好地提質增效,切實認真把產品負責起來,給投資者一個交待。

但除此之外,應該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也要去做的事情。

那就是要儘快完善股票市場的制度,讓A股真正成為一個制度成熟的、公平的、股民都認可的市場。

這些才是無數投資者更關心的大問題。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