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年裁員1/3,到“煉”出全球TOP10新藥叫板輝瑞,這家Biotech憑啥兩年演一出變形記?



從股價僅剩最高峰時的1/5,無奈裁員三分之一,到如今重回高光,產品入選2024年即將上市的重磅新藥,這家創新模式的Biotech公司為何又要靠藥物特許權交易補充現金?

1月18日,BridgeBio宣佈完成12.5億美元藥物特許權交易,核心產品Acoramidis獲批後,BridgeBio將得到Blue owl capital和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兩家投資者的5億美元,後兩者將得到Acoramidis每年銷售分成的5%。此外,Blue owl capital還將提供7.5億美元信貸額度,以支持Bridgebio的後續運營和開發。特許權使用費總額上限為投資資本的 1.9 倍。

要判斷這筆買賣誰虧誰賺,還要從Acoramidis的預期空間來看。同樣治療轉甲狀腺素蛋白澱粉樣變心肌病(ATTR-CM)的輝瑞tafamidis在2022年賣了2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9%。如果Acoramidis照此增速,或許用不了幾年,就能還上“本金”,而Blue owl capital和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兩家投資者或將憑藉本金1.9倍的“利息”就能賺得盆滿缽滿。

當然,作為一家Biotech公司,BridgeBio能給Acoramidis提供的資源並不能與輝瑞相提並論,但能以此方式拿到資金補充也是求生方式之一,三方或許都能達成所願。畢竟為了實現Acoramidis的開發,BridgeBio曾經裁員三分之一,最艱難的時刻市值不足10億美元,賬上現金僅剩3億美元。

如今,BridgeBio已經算是守得雲開見月明,Acoramidis還被評為2024年即將上市的重磅新藥之一。若Acoramidis順利上市,將成為BridgeBio成立8年來的第三款創新藥。

作為2019年生物科技最大IPO桂冠得主,BridgeBio自出生之日起便有著與大部分Biotech公司不太相同的基因:一位有著金融背景的創始人、獨特的利用一個研發平臺運營多個藥物研發專案的開發模式等等。

這家曾經的明星Biotech,能夠在臨床失敗、股價閃崩、被迫裁員、砍管線的懸崖邊一點點“爬”回來,BridgeBio究竟靠什麼逆襲成功?僅僅是對新藥研發的熱情與堅持嗎?

鋌而走險的逆襲

任何一場成功有偶然的因素在,但必定都來自於締造者的堅持。

年初,海外知名分析機構Evaluate Pharma對2024年全球生物醫藥做出了趨勢預測,並給出了即將獲批的10款重磅療法。來自BridgeBio的Acoramidis便是其中之一,Evaluate Pharma認為,該藥物即將改變轉甲狀腺素蛋白澱粉樣變心肌病(ATTR-CM)的治療格局。

據悉,ATTR-CM是一種罕見的致死性疾病,主要變現為心力衰竭、心律不整,患者需要反覆住院。而輝瑞的tafamidis在2019年獲FDA批准上市,是市場上唯一用於該疾病的藥物。BridgeBio的Acoramidis療法相較於輝瑞的tafamidis臨床數據表現更優,同時還將減少患者的住院頻率。

但實際上,Acoramidis也曾經面臨了BridgeBio是否放棄一條管線,還是放棄一眾管線的抉擇。

2021年12月28日,BridgeBio宣佈,Acoramidis治療ATTR-CM的III期ATTribute-CM研究在12個月時未能達到主要終點,這一消息直接讓BridgeBio的股價閃崩72%,市值一夜間跌至谷底,僅為最高峰時的四分之一。

根據當時的公告,關鍵臨床數據顯示,Acoramidis組和安慰劑組第12個月觀察到的6分鐘步行距離 (6MWD) 平均降幅分別為9米和7米。但是在TTR突變攜帶亞群中,Acoramidis組和安慰劑組6MWD平均降幅分別為2米和40米。顯然,Acoramidis並沒有表現出比安慰劑更明顯的獲益。

之後即使BridgeBio的研究人員表明,Acoramidis有可能在第30個月的終點(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住院)方面顯示出獲益,但顯然投資者們並不買賬,在此之後將近1年的時間裡,BridgeBio的股價持續下跌,且一直在10億美元上下徘徊。

曾經炙手可熱的明星Biotech也無奈面臨現金流即將枯竭,賬上現金僅剩三個億,而財務給出的年度運營成本卻超過了6億美元。BridgeBio必須做出向左還是向右的抉擇:是放棄Acoramidis,公司從大把早期可轉化的管線再出發?還是降本增效,等待Acoramidis漫長的將近兩年“揭祕期”?

BridgeBio最終選擇了相信自身多年的打磨,等待30個月的最終結果。不過,這也讓BridgeBio半年內裁員兩次,裁撤數量高達員工總數的三分之一,甚至加盟公司多年的首席戰略官和首席商務官也在裁員範圍內。此外,BridgeBio還削減了早期研發專案,並且將6個研發管線BD出去,以及出售了一張優先審評券。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Acoramidis的30個月成果大為驚豔。2023年7月,BridgeBio宣佈ATTRibute-CM試驗獲得了積極的頂線結果。與既往轉甲狀腺素蛋白(TTR)穩定劑試驗觀察到的結果不同的是,在30個月時,在所有預定病患亞組中觀察到了降低心血管相關住院風險的一致性。不僅如此,ATTRibute-CM的主動治療組在30個月內的整體生存率為81%,這與美國資料庫中年齡相匹配的一般人口的生存率(85%)相似。

也就是說,BridgeBio不僅等成功了,還迎來了幾乎可以革新曆史的治療效果。

與此同時,BridgeBio的股價也恢復了增長活力,7月份迎來近乎翻倍的大漲後,如今市值也逐漸回歸到了65.34億美元的高峰時期。

在未來銷售額預期上,ATTR-CM雖然是罕見病,但輝瑞的tafamidis在上市第四年2022年已經賣出24.47億美元的銷售額,同比增長29%。在去年12月,BridgeBio已經向FDA遞交了新藥申請,相信即使沒有之前那張優先審評券的加持,Acoramidis的市場前景也極具潛力。

總結來看,BridgeBio在Acoramidis上的成功一方面為ATTR-CM帶來療法上的革新,另一方面更是為行業提供一個寒冬中自救成功的Biotech案例,聚焦核心研發,是金子總會發光。

靠金融思維走上研發快車道?

從臨床失敗、股價暴跌、裁員、砍管線的懸崖邊一點點爬回來,BridgeBio的逆襲並非偶然,堅信能在第30個月取得突破,離不開其對自身研發能力的把握。能夠讓BridgeBio頂住投資者的壓力堅持這條管線的研發,其背後獨特的運行模式也為人所稱道。

不同於大多數Biotech公司的創始人通常具有科研背景,公司也往往誕生於具有研發能力的實驗室或依託於獨特的技術平臺而成立,BridgeBio的創始人Andrew·W·Lo(中文名:羅聞全)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金融學教授,而他關注生物醫藥賽道的原因是很難接受母親和朋友因癌症而離世。

BridgeBio從成立、納斯達克上市、實現產品商業化,一路都處在快車道上,甚至每兩年都會拋出一個“重磅消息”。

2015年成立之初,羅聞全便提出“成立一個基金運作實體,同時支持大量獨立的候選藥物研發專案,讓足夠多的專案集中在一起,為降低研發風險提供保障”的構想。

到2017年時,BridgeBio已經初步搭建起了一個涵蓋“探索標的基因疾病、研究疾病療法、臨床試驗和驗證、商業化生產與臨床使用”全流程的藥物研發平臺。

成立僅4年,2019年6月,BridgeBio就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並且拿下了當年度“最大生物科技IPO”桂冠。

至2021年時,BridgeBio已經收穫了兩款在FDA上市的新藥,Truseltiq與Nulibry。這距離公司成立僅僅過去了6年。

能讓公司始終保持在快車道運行,離不開BridgeBio採取的通過一個中央研發平臺,同時運營多個藥物研發專案的模式。使用這個模型讓BridgeBio能夠根據專案的進展和需求,分配人員和資金,加速公司運轉效率。

截至目前,BridgeBio旗下擁有Eidos Therapeutics、QED Therapeutics、Adrenas Therapeutics等25家子公司,管線集中在Mendelian、Targeted Oncology和Gene Therapy等領域。在這一模式下,除了已成功上市2款產品外,BridgeBio還手握約20項在研管線。

羅聞全所構想的這一經營模式,正是一種被稱作Hub-And-Spoke的模式運營:建立多個子公司,每個子公司享有半自治運營權,共享母公司資源,負責母公司特定的業務。這種模式下,一家創新藥母公司會同時擁有跨越多個技術路徑或疾病領域的數家創新藥子公司,而母公司的能力與優勢並非是研發能力或技術平臺,而是資金籌集、投資、研發服務、製造與商業化等能力。

Hub-And-Spoke模式對子公司來說,可以專注於單一管線、技術平臺或疾病領域,形成極高的專業性或技術優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品管線研發成功率。但這些專注研發的子公司並不需要擔心資金、研發服務、後續商業化的問題,因為這些統統都由它們的母公司提供集中的管理和資源支持。正如歷時30個月再度成功逆襲的Acoramidis,便來自BridgeBio的子公司Eidos Therapeutic。

又像大名鼎鼎的“vant”家族,Roivant公司成立8年已經擁有2款上市產品,旗下的14家子公司擁有約13項在研產品,涉及特應性皮膚炎、重肌無力症、實體瘤等多種適應症,每家公司也各有專注:Immunovant專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Genevant專注於脂質納米顆粒、核酸遞送平臺的研發;Dermavant專注於皮膚領域;Datavant專注於AI醫療……

分析認為,Hub-And-Spoke模式充分結合了風險投資和大型藥企的最佳實踐經驗,近年來得以在美國市場流行並被認可,也離不開這一模式能夠提高新藥研發成功率並降低風險的能力。

參考資料:

LEK:Hub-and-Spoke:在生物製藥企業中逐漸興起的新模式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