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

《徐弃郁全球智库报告解读3》俄乌冲突还会打多久?

俄乌冲突可以说是2022年最大的一件事,持续时间已经超过半年。这场战争的代价和影响都是无比巨大的。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这场战争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

首先是乌军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方向进行反攻并取得局部进展;

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印度总理莫迪会谈后表示,将尽快结束这场冲突;

但是几天之后,俄罗斯又突然宣布进行部分动员,征召至少30万预备役人员,这意味着俄乌冲突的强度又要升级。

你看,这一系列的新情况有些明显是相互矛盾的,很多人完全看不懂。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俄乌这场冲突究竟要往何处去?战争的代价已经这么大了,接下来还要打多久?

可以说,这些问题现在牵动的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注意力,同时也是最近两个月智库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今天我们就从世界主要智库报告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俄乌冲突的前景。这里提醒一句,这期和以往不太一样,军事层面的分析比较多,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听起来有点累。

好,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俄乌冲突到底会不会长期化?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俄乌冲突刚爆发的时候就提出来了,只不过问的形式和现在不一样:当时问的是,这场战争到底是速决战还是持久战?战争爆发半年多以后,这个问题又突显出来了,这次问的是战争还要打多久?是很快就要结束还是会长期化?

讲到这里,我就要提到乌克兰军队不久前在赫尔松和哈尔科夫两个方向的反攻了。应该说,这是当前大家再度密集讨论俄乌冲突的主要原因,其中有些人认为俄军就此不行了,战争离结束已经不远,也有人认为乌军消耗很大,反而有利于俄军下一步的反击。所以要弄清战争是否长期化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清楚乌军的这次反攻。

乌军的主要反攻行动是从8月下旬开始的。9月2日,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研究所(也就是著名的RUSI)发布了一篇报告,对乌军反攻专门进行分析,题目叫做《乌克兰的攻势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这篇报告里面,有一点内容很有意思,那就是对乌军反攻动机的分析。报告说,乌军的任何反攻都必须同时考虑三种需求。

哪三种呢?首先是政治需求,就是要向乌克兰的国际伙伴表明,乌克兰正在取得胜利。因为冬季马上来了,很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可能会削减开支以便应付冬天,这个时候尤其需要让它们看到继续对乌援助的价值和前景。

第二种是战场上的需求,那就是乌克兰军队需要不断对俄军实施反击,使俄军难以重新获得战场主动权,也难以巩固对已经占领的乌克兰领土的控制。

第三种需求是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全面的攻势行动,把俄军赶出乌克兰。

但是,报告指出,这三种需求之间是有矛盾的。

要满足第一种需求的话,乌克兰要在短期内花费大量资源,因为离冬天越来越近了,而只有这样高强度消耗资源才能迅速取得成果,才能让乌克兰的国际伙伴看到前景,继续提供援助。

那满足第二种需求呢?实际上就是中等强度的消耗资源,不能一下子花费太多。

而要满足第三种需求(就是把俄军赶出乌克兰),就必须攒起足够多的资源和兵力,在此之前消耗越少越好,因为大规模进攻需要大量的预备队。所以报告认为,乌军8月下旬开始的这次反攻就是在第一种需求和第二种需求之间搞平衡,第三种需求(也就是把俄军全部赶出去)实际上根本没来得及考虑。

所以报告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乌军的这次反攻不论成功与否,实际上还处于第一阶段,战争双方的攻防拉锯可能远远没有结束。

你看,这个判断说得很清楚,不用我再解释了。

那RUSI这篇报告出台以后,战场形势又发生了进一步变化,乌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反攻取得很大进展,俄军战线一度发生动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兰德公司9月19日出台一篇报告,对乌军反攻做了进一步分析。这两个作者都是资深专家,分别是兰德公司陆军研究部的副主任和空军项目主任,报告题目叫《乌克兰的1777年时刻》。

这个“1777年时刻”是什么意思呢?那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殖民地军队取得了对英军的一次重大胜利——萨拉托加大捷就发生在1777年。这次大捷被认为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兰德公司作为一家美国智库,当然为乌军的这次反攻欢呼,而且把乌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进展比作当年的萨拉托加大捷。这个就拔得非常高了。

不过,兰德公司毕竟是在安全和军事研究方面积淀很深的智库,具体分析上还是比较客观的。报告认为,乌军这次反攻的军事价值在于,乌克兰现在有机会(注意这个措辞)切断从顿巴斯延续到克里米亚的俄罗斯陆桥。至少,哈尔科夫的攻势迫使俄罗斯军队后退,缩小防线,并试图保护更小的被占领地区。

所以你看,实际这份报告并不认为乌军的这次成功在军事价值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报告说,乌军行动的真正价值是鼓舞了乌军的士气,而且也加强了欧洲坚持下去的决心,所以主要是心理上的影响。

报告对于战争下一步的走向也比较谨慎。它说,虽然可以把这次哈尔科夫反攻看成是萨拉托加大捷,但我们也要记住,历史上的萨拉托加大捷并没有马上结束美国独立战争,而是又花了四年时间才让英军在约克镇投降,然后再花两年时间才达成和平协议。而乌克兰很可能面临同样漫长的道路。因为俄罗斯虽然遭到挫败,但俄军还占据着乌克兰大约五分之一的领土,而且仍然拥有巨大的军事资源。

所以你看,兰德公司这篇报告虽然在政治上对乌军的胜利大加赞扬,但军事评价还比较客观谨慎,对未来的判断也倾向于战争长期化。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句,西方媒体虽然大力宣扬乌军的进展,但主要智库还比较现实,基本都认为俄乌冲突长期化的可能性相当高。

好,有了这样一个整体判断,那这场冲突下一步会怎么发展呢?俄乌交战双方到底会怎么做?看一下今天课的第二部分。

二、冲突下一步会如何发展?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战争迷雾”。什么意思?就是说战争是双方用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进行的极端对抗,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特别高,所以要精确预测战争走向几乎不可能。这里我们分析俄乌冲突的下一步发展,也是一种粗线条的预测。

先看一下乌克兰方面。乌克兰军队目前还在不断发起局部反攻,不过下一步它的反攻能打到什么程度,关键要看它能得到多少资源,能支撑它发起什么样的攻势。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可以从侧面寻找一些答案。

欧洲对外关系理事会9月9日发布一篇报告,题目叫做《生存和发展: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长期战争的欧洲计划》。这篇报告也认为战争长期化的可能性比较大,欧盟不能寄希望于冲突很快结束,而要做好长期计划。不过这并不是我想介绍的重点。这篇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乌克兰的军事实力,其中有两点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乌克兰军队使用的大部分武器装备,特别是主战装备,都是苏式或俄式的,这就决定了乌克兰在零部件和弹药补充上存在严重短板,因为没有可靠的供应,只能从其他国家购买二手的或库存的前苏联产品。

第二,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将乌克兰的装备体系向西方体系过渡。不过报告算了一笔账,发现如果要把乌克兰现有的主战装备都替换成西方装备(报告这里只算了主战坦克、自行火炮、战斗机等15项),然后再加上12天的弹药量,总金额就已经达到1000亿欧元。现在西方的军事援助肯定没能力达到这个水平。

那从这两点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实际上报告的潜台词就是,乌军现有资源无法支撑它再有更大的行动,要保持住当前的势头就已经很不容易。所以短期内乌军难有新的进展。

但是再往后,情况可能会有变化。报告提到,现在西方国家正在从长期战争的角度重新考虑对乌克兰的军援,这可能会出现两个重要变化。

第一,西方特别是北约将考虑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

什么意思?报告说,美欧过去一直注重高精尖武器装备,特别是精确制导弹药,这种弹药生产周期长,价格昂贵。但俄乌冲突与其说是一场现代化的高技术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工业化时代的战争,在这样的战场上,数量也非常重要。所以美欧下一步可能对乌克兰增加普通弹药的援助,注重把数量提上去。你看,这一点变化就非常重要。

第二,北约可能加大对乌克兰国防工业的援助,包括直接的技术转让、包括合作生产,甚至包括让乌克兰的一些军工企业搬迁到波兰和罗马尼亚,以避免俄军的空袭。

听到这里你肯定也很清楚了,如果这两点都落实,那乌克兰方面的战争能力可能会上一个台阶。根据报告的说法,在短期内乌克兰不具备进一步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能力,但中期(报告的判断是在2023年上半年)乌克兰的能力可能会有一个提升。

那俄罗斯这边会怎么样?乌克兰8月底实施局部反攻以后,西方媒体渲染俄军败绩,也不断报道俄罗斯民众的反战示威,好像给人感觉俄罗斯有点顶不住了。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主要智库报告展现的是另外一种情况。

我们先来看俄罗斯国内民众的态度。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9月中旬发布一篇报告,题目是《我的国家是对还是错: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舆论》。这篇报告篇幅不小,20多页,全部的分析都是以民调结果为基础的。

报告一开始就说,在冲突爆发的时候,西方人曾经觉得,俄罗斯民众不会支持一场对邻国的战争,随着付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生命代价,民众的反战情绪也会高涨。

但报告指出,这种看法属于不了解俄罗斯的人。事实上,俄罗斯民众对于政府实施的“特别军事行动”表现出了压倒性的支持,而且普京个人的国内声望反而有所提高。报告还把这次冲突和2014年俄罗斯拿下克里米亚来作比较:2014年3月,俄罗斯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率从69%上升到80%,在2022年3月,支持率从71%上升到83%,都是大幅跃升。

为什么呢?报告列举了俄罗斯民调受访者的主要理由:

俄罗斯发动战争是为了防御北约而进行的先发制人,是无奈之举;
周围到处都有反对俄罗斯的阴谋;
战争是为了把乌克兰从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

当然报告也指出,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和2014年对克里米亚事件有高度的相似性,那就是增加了国土,感到非常自豪。

那么随着战争的延长和制裁压力的增加,俄罗斯民众对战争的支持有没有变化呢?报告这里提供了一份民调结果。

 

从冲突爆发到2022年6月,俄罗斯民众当中支持战争的人数有轻微的下降,3月份完全支持的比例是53%,基本支持的是28%,两者相加是81%,到6月份完全支持的降到47%,基本支持的比例仍然是28%,总的支持率是75%,所以支持战争的仍然占了俄罗斯民众的绝大多数。

更重要的是,这些民众大多数对战争的长期化有心理准备。报告介绍的另一份民调就是针对俄罗斯民众战争预期的。

 

你看,在5月份的时候,认为战争还要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占23%,一年以上的占21%,难以预计的占19%,三项加起来占63%;到7月份,这三项的比例分别是24%、28%和21%,总的比例增加到了73%。

所以你看,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俄罗斯国内对战争的支持不会有问题,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只要国家想继续打,战争就可以打下去。

这是从政治角度来看,那从军事角度来看俄罗斯继续战争的能力如何呢?英国皇家联合军种防务研究所(RUSI)8月23日发布了一篇报告,题目就叫《俄罗斯能继续打一场长期战争吗?》。报告开头就说,俄罗斯军队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理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快速取胜来构建的,但现在俄乌冲突正在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对俄罗斯的军事机器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那怎么来判断俄罗斯下一步的战争能力呢?报告认为,可以从人和装备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来考查。

首先看人。报告认为,俄罗斯要实现持久作战,首先就必须在乌克兰保持至少是现有规模的作战部队,这就意味着需要不间断地补充前线的兵员,这样的话俄罗斯将不得不实施动员。我这里插一句,这份报告是8月底写的,9月俄罗斯果然实施部分动员,征召大约30万人。

报告还提供了一个数据,那就是俄罗斯具备一定军事经验的人总共约160万人,换句话说如果继续动员,俄罗斯的军队短时间内可以再增加130万人。所以从“人”这个要素来看,俄罗斯支持长期战争没有问题。

但如果从装备来看,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报告说,一方面,俄罗斯的物资经得起大规模、高强度的消耗,毕竟是大国;但另一方面,俄罗斯先进装备的生产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什么这样说呢?

报告这里引用了西方比较普遍的一种分析,那就是俄罗斯先进武器系统中用了不少西方的技术和零部件,在现在严厉的制裁下,俄罗斯将全力推进国产化替代。但是这做起来很难。

报告举了个例子,从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以后,俄罗斯已经面临西方制裁,所以当时就列出了127个优先设备类别,要求尽快实现国产化替代,但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为止,有多少项实现有效替代了呢?只有7项。所以这条路走起来确实不容易。

报告说,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有三条应对途径:

第一,加大国产化替代的力度,因为这是战时状态,俄罗斯投入的资源会比之前的平时状态多得多;

第二,横向使用。就是把其他民用装备上的相关技术部件(特别是芯片等半导体产品)用于军用装备,这方面俄罗斯已经在做了,而且还有很大空间;

第三,降低部分装备的先进程度,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以前苏联时期的庞大库存,从炮弹到坦克部件,再到巡航导弹都可以用。但报告认为,这样做的代价也很明显,那就是如果战争真的长期化,俄罗斯军队战争初期的一流装备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小,整体技术水平会下降。

那这种情况会影响俄军在战场上的行动吗?按报告的观点,会的。

因为一流装备的补充和维修都不容易,所以俄军可能会防止出现持续的消耗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尽可能地节约、保存这些能力,等待补充的新部队就位。然后等到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下降后,抓住时机发动第二次攻势,打出一个有利态势再结束战争。你注意,报告这里说的“第二次攻势”,其他不少智库报告也有提到,这种预判相对较多。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从交战双方的角度来看,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出现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比较小,但等到这个时期过去,双方重新爆发大规模交战的可能性将再次大幅度增加。实际上,不少机构判断是在今冬和明春。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等时间来检验。

好,我们最后再看一下第三个问题。

三、俄乌冲突会产生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吗?

所谓出现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实际上就是指乌克兰加入欧盟,甚至加入北约,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欧洲-俄罗斯”的战略态势。

对这个问题现在外界讨论比较多,特别是战争使欧盟内部支持接纳乌克兰的声音大幅高涨,更重要的是6月份举行的欧盟峰会正式授予了乌克兰欧盟候选国的地位,这就相当于启动谈判程序了。不少西方媒体为此热烈欢呼,但现实情况是什么样?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我这里有一篇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事务研究所8月底出的报告,题目叫《欧盟的下一次东扩将是复杂而昂贵的》。这家智库我们以前介绍过,简称SWP,是欧盟国家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智库。

这篇报告开头就说,欧盟这次给予乌克兰“欧盟候选国地位”肯定是重要的一步,而且同时授予这个地位的还有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这三个国家都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承诺代表着欧盟政策的一个大转变,用德国总理舒尔茨的话来说,将“永久改变欧盟的外观”。

然而报告指出,欧盟在关键两点上可没有变化:

一是入盟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标准,这方面欧盟一点也没有让步;

二是坚持任何扩大都要考虑到欧盟吸收新成员国的能力。

所以这两点往那儿一摆,这三个国家加入欧盟的道路一下子就变得很漫长了。乌克兰虽然呼声高,但是存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乌克兰急迫地需要安全保证,但这个安全保证现在欧盟没有能力提供,而北约又不愿意提供。

换句话说,在目前情况下,乌克兰如果不能加入北约,那加入欧盟也基本没有可能。不过报告说,这并不意味着乌克兰只能干等,欧盟和乌克兰之间很可能搞出一些新的框架模式,既能够进一步拉近关系,但又没有到让乌克兰正式入盟的那个程度。

应该说,报告在这个问题上的判断实际上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乌克兰加入欧盟还是一个遥远的未来。

我这里还有一份报告,波兰智库卡西米尔·普拉斯基基金会9月5日出台的,题目是《乌克兰通往欧盟的道路——有成功的机会吗?》。这篇报告基本观点与上一篇差不多,但从波兰的视角可能把有些问题讲得更透,也更加直白:

第一,在欧盟内部,德、法、意这几个大国骨子里都想早点与俄罗斯妥协,它们实际上是拿欧盟候选国来压乌克兰接受俄罗斯的停战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拿到候选国地位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第二,之前就有先例。土耳其1999年就拿到了欧盟候选国地位,现在是2022年,土耳其入盟还遥遥无期。乌克兰很可能也是这种情况。

第三点,和SWP那篇报告一样,也讲到加入北约和加入欧盟的关系。报告说,从历史来看,欧盟东扩一般都是以北约东扩为前提的,尤其对于前苏联国家,那必须是先加入北约得到保护以后,才能加入欧盟,否则根本不可能。乌克兰的情况完全一样。用报告的话来说,没有认真的欧盟投资者会带着钱来到乌克兰,除非他们的投资受到北约军事力量的保护。更何况,乌克兰与俄罗斯现在还处于交战状态,欧盟就更不可能接受它入盟了。

报告总结说,乌克兰成为欧盟成员国只有一扇门:那就是先通过北约成员资格,或者得到美国可靠的安全保证,口头上的肯定不行。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乌克兰能加入北约吗?我告诉你,目前看还没有这种可能性。如果乌克兰既不能加入北约,又不能加入欧盟,那说明什么呢?说明这场俄乌冲突虽然惨烈,但不会打出一个真正新的地缘战略格局。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渐进变化也在持续发生。波兰智库卡西米尔·普拉斯基基金会的那篇报告就强调,虽然乌克兰加入欧盟的可能性很小,但乌克兰和欧洲的具体联结需要不断地做深、做实,而这才是欧盟努力的真正方向。比如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报告这里举了一个很重要的例子,那就是铁路。

报告说,乌克兰作为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铁路采用的是苏联的宽轨(1520毫米)而不是通行的标准轨道(1435毫米)。所以无论是欧洲的援助物资运进去,还是乌克兰的粮食运出来,都不方便。所以现在乌克兰的铁路系统改造就是一个重点项目,最后是要让乌克兰在铁路等基础设施上融入到欧洲系统,和之前的前苏联系统彻底告别。

听到这里你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点非常重要。乌克兰和欧洲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互联互通,而是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和心理影响的:那就是乌克兰的前苏联印记将被进一步清除,这个国家和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共同纽带会越来越少,同时会越来越欧洲化。

所以我这里再强调一下:这场冲突虽然不大可能马上产生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但是一些软性的、渐进的变化在持续发生,而某些趋势性的东西在越来越清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