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是“程序员节”。1024是电脑程序运行的基本单位,选10月24日这天做节日,寓意程序员们就像电脑的基本单位一样,用低调、踏实、硬核的技术能力搭建起科技世界。传闻在这一天,程序员可以拒绝加班。
也就在这一天,程序员和产品经理之间相爱相杀的老段子又火了起来。比如,《吐槽大会》上有程序员吐槽:“既不会开发,也不会设计,又想当经理,于是就当了产品经理。”还有段子说,某产品经理要求程序员实现“根据用户手机壳的颜色来改变App的主题颜色”,程序员对这个需求过于绝望,跟产品经理厮打起来。
我们知道,产品经理的核心工作就是明确产品需求,这也是程序员吐槽最多的地方:需求天马行空、毫不考虑落地性,说不清楚需求的价值,需求整理得不够细,开发过程中频繁修改需求等等,害得程序员只能加班做无用功。当然,产品经理也很委屈:你以为明确需求这事很简单?“需求”这两个字就是玄学,谁干谁知道。
还真是这样,摸不清需求可不只是产品经理的烦恼。最近我读到李松蔚老师的一篇文章,他说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很多时候也是卡在摸清需求这一关。
德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咨询师弗里茨·西蒙曾经提出,咨询师就像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展开咨询前,必须明确来访者的咨询目标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给出改善方案。如果咨询师没有搞清楚来访者的需求,就展开了辅导工作,就好像司机不知道目的地,就想当然地发动了车,结果可想而知。
西蒙用出租车司机这个比喻,是在强调咨询师明确需求的重要性。不过,李松蔚老师进一步提出,这个比喻其实不太贴切。乘客打车,当然知道自己要去哪,哪条街哪栋楼,出租车司机只需要规划出最佳路线,带乘客直接抵达目的地就可以了。
咨询师的工作可没有那么简单。大多数时候,来访者心里只有一个模糊的目标,比如“改善亲子关系”。但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想具体达到什么效果?来访者往往说不出来。这相当于是,乘客告诉司机“往北走”,具体去哪儿,不知道。如果咨询师坚持先问清楚需求再展开辅导,那可能工作永远没法推进。该怎么办呢?
李松蔚老师说,其实咨询师的角色更像是租房中介。我们都有过租房的经验,初次见面,中介只会粗略地了解你的需求:想租一个什么样的房子?一居两居?地段范围?大概什么价位?问到这种颗粒度就OK了,中介会拿上钥匙,带你实地看房,而不会一直追着你“明确需求”:两居的话,倾向于一个卫生间还是两个?是否要干湿分离?离地铁站近一点,具体来说是500米还是1000米?要这么问下去,肯定得把人吓跑。
所以,在中介的工作模式中,需求问到差不多就要行动起来。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走上一圈,客户才能有进一步的体会:这间房子哪儿哪儿都满足需求,但就是味道太大,我接受不了。那间房子虽然价格超预期了,但是各项条件都不错,或许可以考虑一下。就这样多走几趟,最初的需求跟现实的反馈不断碰撞,不断变化,最后找到的房子可能跟当初想的完全不一样了,但足够满意。
同样的道理,在心理咨询中,如果来访者要改善亲子关系,咨询师只需要跟他讨论个大概方向:是想跟孩子无话不谈吗?还是想学会正面管教孩子?然后制定个初步方案,先把第一步迈出去,在接下来的咨询中不断摸索他心中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研发小哥和产品经理之间的矛盾,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出租车模式和租房中介模式之争。研发小哥期待的是出租车式的需求,你精准地告诉我需求是什么,我用最简洁的代码帮你实现。而产品经理扮演的是租房中介角色,他面对的需求是模糊的,得跟着业务方一起探索,在有个大致方向时,先出个测试版产品,投入市场看看,在不断的产品迭代中找到最终方案。需求变来变去,看起来是在做无用功,其实这是找到最终方案的必要摸索。
同样地,我们自己在开展工作时,要先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任务:如果是出租车式的,目标明确,需求明确,那么我们就直接规划行动方案,奔着目标去干;而如果是租房中介式的,只有大致方向、需求模糊,你没办法说,等一等,我要把所有事情都搞清楚了再动手,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行动中逐渐明确目标,在行动中调整行动方案。
就像李松蔚老师说的:“咨询师这门手艺中比较核心的部分——在模糊性和精确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这恐怕也是生活的某种真相:人需要一部分的想象以对抗不确定,否则就不知道往哪里走;但又不能想得太细致,精确同样让人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