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巖:金融科技走向 Web3 的趨勢不可逆轉



Web3 的唯一關鍵字就是「自主權」,而不是任何其他什麼東西。

撰文:孟巖

11 月 15 日至 17 日,2023 年度新加坡金融科技節(Singapore FinTech Festival,以下簡稱 SFF)在樟宜機場附近的新加坡會展中心(Singapore Expo)舉辦。我本人受新加坡金管局的邀請,第一次親身參與了這個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會展。

說 SFF 是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會展,是毫不誇張的。這個會首次舉辦於 2016 年,是由新加坡金管局、也就是新加坡央行親自主辦。到了 2019 年,SFF 就以 6 萬人的參會規模成為世界第一金融科技展會。今年的 SFF 是疫情全面結束之後的第一次 SFF,盛況空前,吸引了來自全球 15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6 萬 6 千多名參會者,數位令人印象深刻(參見圖 1),但很抽象,人在現場體會更加深刻。整個大會採用會展與會場融合的方式,整整佔用六個巨大的展廳,每個展廳都可以單獨舉辦一個幾千人的大會。而 SFF 將這六個展廳打通,容納了六萬多人,十幾個講壇,近千家策展商的展臺,幾乎與金融科技稍微沾點邊的企業和國際機構都唯恐缺席,再加上餐飲、會客點、服務區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簡直是一座繁榮的小城鎮。即便是這麼大的規模,在整整三天的時間裡,人山人海、莫耳肩接踵,這還沒有算上在 SFF 期間發生的數十場周邊會議,可以想見其盛況。

由於 SFF 有這樣的規模、國際性和包容性,因此如果想了解現在全球金融科技的基本局面以及發展趨勢,SFF 不失為一個管中窺豹的好機會。這次去參加大會的國內金融科技專家也很多,如果有人可以做一個全面介紹,應當是一大益事。可惜我本人只專注於區塊鏈和 Web3 領域,因此沒有能力做全景式介紹,只能結合自己專業領域進行一些討論。重點倒不在於介紹會議狀況,而在於結合會議上的一些所見所聞,思考一些自己關心的問題。當然,我也不無偏見地認為,從 SFF 的情況來看,Web3 就是當前金融科技創新的一個關鍵趨勢。

孟巖:金融科技走向 Web3 的趨勢不可逆轉插图1

圖 1. SFF 2023 的成績單

1. 金融科技創新的主題是數位化的全面深入

2023 年是人工智慧年,SFF 不能免俗地把人工智慧作為這次大會的主要議題。不過,真正到了會場,看過一遍,就會意識到,至少在此時此刻,人工智慧對於金融科技來說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噱頭成分為主,真正的主角還是「數位化」。

說到金融數位化,國內的讀者不但不會陌生,恐怕還會有一種「遙遙領先」的心態。我在會場與國內來的一些金融科技專家交流,得知目前國內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態度在向保守一側回撤。我猜測,這一方面是因為蓄積已久的房地產堰塞湖將中國金融的重心擠壓到「防風險」上,無暇顧及金融科技創新,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出於驕傲自滿心態。整個 2010 年代,中國依託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兩大移動支付體系為龍頭的數位化金融科技領先全球,很多中國六七年前甚至十年前就做到的事情,現在大多數國家都還做不到,因此不少人有一種「坐下來讓你們追你們也追不上」的傲慢。

但是從這次 SFF 的情形來看,恐怕這種傲慢已經沒有多少資本了。縱觀本次大會的議程,各個不同國家、地區、跨國組織共同商討建立跨區域的數位金融基礎設施,絕對是其中一大主題,這其中尤其以會議主辦者 MAS 的主張為代表。

作為新加坡的貨幣和金融監管當局,MAS 在一年前就提出數位金融科技的「五隻錨」,就是即時轉賬、原子化清結算、可編程貨幣、資產通證化,可信 ESG 數據。今年,MAS 又在這五點的基礎之上,提出三個大目標,分別是:

即時支付: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高效、低成本跨境支付。

無縫的金融交易:通過數位貨幣、資產數位化和數字交易網路,實現金融資產在不同交易場所之間的無縫交易。

可信的可持續生態:創建可信數據和披露生態,支持金融和環保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三大目標與去年的五隻錨,並非替代關係,而是戰略目標與戰略手段的一個完整體系。手段比較容易理解,怎麼理解這三個目標?

我們可以這麼來看:若把金融行業看成是一種實體經濟,則該行業中同樣存在三流:物流、資訊流和錢流。而金融行業之特殊在於,其中的物流,主要就是轉移金融資產,而金融資產本質上是金融權益,是虛擬的,而不是實物。因此人們說金融是「虛擬經濟」。MAS 明確要將金融行業中的三流全部數位化作為戰略目標,不但把支付數位化,而且要把金融資產數位化,把圍繞金融資產交易的相關資訊也數位化。而五隻錨就是關鍵手段。

在這三者當中,錢流的數位化相對容易,中國也已經在國內市場率先實現了,但是跨境支付流的完全數字化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而涉及到資產的數位化,則是一個巨大的主題,尚處於極早期。至於資訊流的數位化,初看上去好像不是問題,現在的各種文檔不都是數位化的嗎?但是這個戰略也把握住了關鍵:關鍵不在於形態的數位化,而在於「可信與披露」。因為資訊必須真實可信且以恰當方式在恰當範圍內進行恰當披露,才能支持資產和交易的數位化。哪些資訊必須確保真實可信,必須披露?範圍總不能無邊無沿。結合「五隻錨」的提法我們可以認識到,除了資產本身的描述資訊、交易資訊這些資訊之外,涉及業務主體的 ESG 數據也是不可或缺的。

SFF 雖然參會者眾多、主題多樣,但 MAS 提出來的「支付即時化、資產數位化、數據可信化」,思路清晰,大致可以提綱挈領,能夠代表會議的主要共識。而這個「5+3」的綱領,本質就是金融科技數位化的全面和深入,確實把數位化金融科技這件事的要旨把握住了,而且其所指向的,不是一個小打小鬧的國內產業升級,而是一場意在席捲整個金融行業的科技革命。

2. 金融科技的數位化創新將出現「裂變」

設定綱領相對容易,實施起來就難多了。新加坡的問題在於沒有廣大的國內市場作為依託,所有的戰略一落地便要跨境合作,縱有沖天雄心,也得一家一家談,在這方面與中美這樣的超大型經濟體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建立在這種「分散式協作」基礎之上的金融科技創新,也會具有自己的特色。

從這次 SFF 來看,合作推進數位金融基礎設施的並不是某個單方面的一廂情願,而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和跨國組織的共識。借著這次會議,不光是 MAS 牽頭簽訂了一系列的跨境合作協定,參會的很多組織機構之間也積極地相互溝通協調,合作的意向非常強烈。這就意味著,本輪金融科技升級,大概率是以中小規模經濟體和國際組織通過合作的方式展開和推進的,是一種分散式的發展模式。儘管 SFF 大會上各國金融業領導者辭章華麗,參會人員彼此交流熱烈,但我也不想在這裡誇大其詞,說這輪金融科技的變革就能一日千里、狂飆突進。恰恰相反,我認為分散式協作的落地模式,會導致這次金融科技創新的市場碎片化,進展較慢,不會很快出現巨頭式的贏家。但是與此同時,也正因為市場上缺少能夠迅速憑藉市場體量和資本規模一統六合的巨頭,因此維持在自由競爭狀態的時間較長,其技術和產品生態將會極為豐富和多樣化,大量複雜的衍生和裂變,可能成為迄今為止技術領域地理波及最廣闊、形態最多樣化、競爭最充分、創新最激烈的一次金融科技創新。

通過分散式協作推動國際性的技術變革,在世界歷史上是沒有成功先例的。在此之前,無論是機械化、電氣化、互聯網、還是移動網路,其技術和運營體系都是由一個強大國家先在國內市場孕育孵化出來,在因緣際會之下,通過某種國際合作機制,得以向全球擴張,而成事實標準。但此時此刻,有能力引領新一代數位金融科技發展的唯二的兩個大國,都因為不同的原因在這件事情上採取了消極曖昧的態度。在美國,維繫金融霸權地位的私心太重,對於這場以分佈式、互操作性、可信數據和普惠為突出特徵的新的金融科技變革是否會沖擊美元,是否沖擊自己全球金融市場中心和全球信用評級中心的霸主地位,一時間難以形成結論和制度設計,再加上 FTX 事件引發的 PTSD 尚未痊癒,因此寧願把腦袋埋到人工智慧的萬花筒裡,假裝那廂無事,天下太平。在中國,則是在化解金融風險、穩字當頭的大局之下,對於此前金融科技狂飆突進所帶來的問題記憶猶新,一朝蛇咬未忘,十年井繩何辜,不再願意以局部震蕩為代價在國內市場孵化新的金融科技創新了。

在兩個大國都缺位的情況下,這一輪數位金融科技的變革就只能由跨國分散式的協作方式來完成了。比如在我本人親自參與的 Project DESFT 專案中,專案的發起者是新加坡 MAS 和迦納央行,由迦納央行提供應用場景和實驗沙盒,由 MAS 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提供核心的數位證書標準 UTC,由 Solv 和 zCloak Network 聯合設計開發。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分散式協作創新。而據我所知,這種模式絕非孤例,而是當前金融科技創新當中非常常見的形態。

為什麼這種分散式的協作創新竟然可行?我認為有以下四個條件:

第一,存在真誠、確鑿而急迫的需求。這種需求不但來自較發達的經濟體如新加坡、日本,而且特別是來自發展中經濟體。早在今年六月遠赴非洲盧旺達參加「普惠金融科技論壇」的時候,我就發現非洲、東南亞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對於此次金融科技革命的態度是真誠而急迫的。對此我的解讀是,不少後進國家對於當今世界的金融秩序安排非常不滿意,苦之久矣,而將本輪金融科技革命當成一次調整機會,希望在提高本國金融系統運行效率的同時,也能通過先行一步的方式在未來的國際金融秩序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這種心態使得他們在採納先進金融科技方面普遍顯得比已開發國家更加激進、更沒有歷史負擔、更敢於試錯。他們雖然缺少資金,但是卻願意提供比資金更加重要的資源:應用場景。這為孕育創新提供了溫床。

第二,金融科技知識大規模擴散,奠定了新的交流基礎。過去幾年以來,尤其是數位貨幣、區塊鏈和 DeFi 的興起,使得關於貨幣經濟和金融科技的相關知識史無前例地大規模擴散。2018 年以前,即使是在技術社群甚至數位貨幣社群之內,也沒有幾個人能準確的理解 M0、M2、部分準備、槓桿、軋差、原子化結算、KYC、AML 這些基礎概念。而在本次 SFF 上,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已經很自然地使用 DLT、AMM、智慧合約、通證化這些非常先進的術語進行交流。我在本次大會的一場交流活動中,向現場兩百多位聽眾解釋「半同質化通證」以及可編程數位票證的概念。即便是這麼前沿的話題,不僅現場觀眾大多數人頷首表示理解,而且會後立刻有多人沖到我們的展位上與我交流該技術的應用前景。正是在這種知識大規模擴散的基礎之上,來自不同國家、地區和制度背景的人們才有可能相互建立起信任,共同推進創新。

第三,Crypto 大沙盒的存在。以位元幣、以太坊生態為龍頭的 Crypto 世界,常常被很多主流人士視為投機炒作、藏汙納垢的暗灰產業。但實際上,這個空間的存在,為新一代金融科技創新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無與倫比、不可替代的創新沙盒。這個創新沙盒規模大、高效率、低莫耳擦,迭代速度快、市場反饋及時,且技術和經濟邏輯閉環。世界上任何一個政府和國家都不可能主動創建一個這麼優質的創新沙盒,而今天的金融科技創新者們,卻對此唾手可得。由於有這樣一個沙盒的存在,很多理念、技術、思路甚至產品和解決方案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沙盒中去驗證。沒有什麼能比一個實際運行的系統更能夠凝聚共識了。在 Project DESFT 的開發過程中,我們正是遵循了這樣的思路,首先在公鏈上創建了活生生的、可用的展示系統,獲得了兩國央行的認可,然後再向縱深發展,支持真實環境中的業務和創新。

第四,新一代金融科技「肥協定」特徵和開源文化帶來的可組合型和超高開發效率。很多 Web3 開發者都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基於 Web3 技術棧開發系統,效率大概比同級別 Web2 系統高出一個數量級。一個具有創新性的、功能複雜的 DeFi 協定,背後只有十幾個甚至只有幾個核心開發者,這種情況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常態。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當前的 Web3 金融科技系統普遍還比較簡單,還不夠複雜,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諸如區塊鏈、VC/DID、零知識證明等新一代金融科技,具有「肥協定」特徵,也就是在協定層集成了超強的可組合型和大量的功能,使得應用系統的開發變得輕而易舉。幾千行甚至幾百行智慧合約代碼構建的可用系統比比皆是。這種超高的開發效率,再加上約定俗成的開源文化,使得創新的資金和時間成本大幅度下降,迭代頻率顯著加快,創新性價比大幅上升。

因為以上四個原因,我認為這次分散式協作的科技創新實踐,雖然沒有成功先例,但確實存在成功的可能。不但如此,由於創新以分散式的方式,在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約束條件和不同的技術思路復合之下展開,再以複雜的方式進行組合,勢必產生出非常開放和豐富的裂變,各種新想法、新思路會大量湧現,結出各種奇花異果,其中可能大多數都是曇花一現,但也一定會湧現出偉大的創新。

當然,從商業上來講,由於分散式協作必然將消耗大量的時間進行交流、談判、協調,已經談好的協定也有可能反覆,而且市場將會被切分成很多碎片,因此進展不會很快,也不會很快出現一統天下的巨頭贏家。這是分佈式協作創新的主要缺點。

但充足的成功範例,將會有助於大市場的逐漸形成。特別是,我不認為中、美這樣的統一大經濟體會長期自外於這次金融科技創新之外。如前所述,兩國當前對金融科技創新採取的冷眼旁觀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認識上的問題,以及當前國內形勢所迫。時移世易,政策思路調整之後,這兩個擁有巨大統一國內市場的超大經濟體,肯定還是會擁抱這次科技變革。其中,美國由於其制度體系的彈性,可能通過類似《通證避風港》這樣的法案,將 crypto 這個現成的創新沙盒體制化,納入到自己的體系之中,從而通過摘桃子的方式後發而先至。而中國由於國內金融改革的取向距離本次金融科技革命的總方向比較遙遠,因此很難採用類似美國的策略,至於能夠採用什麼樣的策略,那就超出我的認知能力了。

3. 「數位自主權」驅動金融科技轉向 Web3

在 SFF 上,來自各國各地區的金融科技從業者充分體現了思想觀念的多元化,有的堅定擁抱區塊鏈,有的則認為要加強中心化系統的互操作性;有的認為要上數位貨幣來解決即時支付的問題,有的認為現有支付系統非常不錯,無需大動干戈動搖貨幣形態;有的認為真實世界資產通證化是不二法門,有的認為那是鏡花水月。各種不同觀點交鋒對撞,對於未來要什麼,很難說能達成大的共識。

但幾乎所有人對於不要什麼,都能夠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絕對不要被控制、被篡奪自主權金融科技。而這個共識,將毫無疑問地將整個金融科技的發展推到 Web3 的軌道上。

在 SFF 會場上,我與至少數十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各種角色的金融科技專業人士進行了交流,在談到對未來金融科技的看法時,絕大多數人都表示,絕對不能接受下一代金融基礎設施還像今天那樣,由某個中心化的平臺來託管用戶的身分、賬戶、社交關係、資產和數據。

請注意,這不是某單方面的態度,比如說,雖然中小企業對此態度鮮明,但是監管當局卻保持模糊和曖昧,不是這樣的。實際情況是,從中小企業代表到傳統金融機構代表,從學術界專家到監管官員,所有不同方面人士都強烈地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為什麼呢?我認為是當前主流的金融科技在成功過程中產生的自噬性導致的。換句話說,Web2 時代的金融科技越成功,就越給自己創造掘墓者。

Web2 時代的互聯網平臺,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中心化技術基礎設施的設定,通過強加不合理的交易結構,以託管為名,行佔奪之實,將用戶的身分、賬戶、社交關係、內容、數據和資產統統據為己有,生殺榮辱,予取予奪,實施絕對專制。

Web2 之本意就在於用戶創造內容與數據,平臺只是提供技術基礎設施。然而二十年前,Web2 崛起之初,用戶但求便利痛快,並無數位自主權之觀念,而且也沒有更多選擇,大平臺因勢利導,乘勢便宜,將眾多關鍵權利悉數收於囊中,並將此權利結構固化,從而得以將用戶的創造力和生產力變成自己可以任意開採的富礦,不斷從中攫取資源與價值,從而成為數位經濟霸主。

但吊詭之處在於,這樣的中心化平臺越成功,就越是教育所有人來反對自己。十年前大數據觀念開始流行,人們逐漸意識到,數據不但是資產,而且是最值錢的資產。Web2 公司的價值,其實全在用戶數據。Web2 公司如何誇耀自己的強大?不就是擁有的用戶(賬戶)數量多、佔有的用戶數據多、佔有的用戶資產多嗎?他們越是這麼宣傳,就越告訴所有人,我的強大是因為佔有了你的價值。

這絕非只是一種心理感受,而是直接落實在真實用戶體驗上。現在確實越來越多的人直接體會到自主權旁落的滋味,儘管對現狀還無能為力,但很多人是謹小慎微,動輒得咎,滿腹委屈和牢騷。平臺每一次操弄流量、刪帖封號,都是在給 Web2 敗人品、收絞索。

拜互聯網巨頭們十年來不遺餘力的大數據價值觀念培訓,現在從政府到企業,對於數據的價值已經充分感知,對於中心化平臺所設立的這一套數據價值的交易結構已經非常不滿。去問問那些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有誰還能接受把本國的支付和金融數據交由外國互聯網巨頭管理嗎?去問問企業,只要稍具規模和數據自主權觀念,還有哪個企業還願意把數據交給中心化平臺,任其予取予奪?近一年來我跟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和中小企業交流,深感他們對於自主身分、自主數據、自主社交關係、自主資產、自主權益的要求已經全面覺醒,這個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幾年內必將成為所有類型用戶的的共識。

人們的心態變了,理念變了,這個改變一旦開啟,就沒有回頭路。這就是驅動本輪金融科技創新的關鍵理念。

Web3 的出現給人們提供了新的選擇。Web3 的唯一關鍵字就是「自主權」,而不是任何其他什麼東西。其內涵包括自主權身分、自主權賬戶、自主權社交關係、自主權內容、自主權數據、自主權資產等。這些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一套全新的數位經濟權利結構和交易結構,是一套新的秩序和流程,直接影響用戶使用互聯網和金融科技產品的方式。在這樣一個理念的驅動下,金融科技的創新必將取向 Web3,不會有其他的方向。幾年之內,用戶將首先通過一些金融科技產品體驗到 Web3 數位自主權的滋味,然後即使拿皮鞭抽,他們也不會願意再回 Web2 世界了。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