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迎來大變局
2021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額高達18.19萬億元,首次突破18萬億大關。當年銷售面積17.94億平方米。兩項數據均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2022年,新冠疫情肆虐,樓市加速步入寒冬,全年銷售額僅13.33萬億,環比銳減5萬億,創下2016年以來最低水準。
再到今年高開低走,在認房不認貸、降低貸款利率、解除限購等一系列大招之後,樓市表現依舊不溫不火,再也沒有過去的榮光。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前10個月,新房成交面積9257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商品房銷售額97161億元,下降4.9%。
拆分單看10月,銷售額僅僅8901億元,而過去正常年份在1.5萬億元以上。可以說,今年的“金九銀十”是史上最差的。另外,房地產開發投資、新開工等一些列數據,仍然保持雙位元數下滑,地產仍然沒有觸底。
從去年開始,房地產不僅沒有像過去20年那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反而持續拖累經濟表現。
在這樣的一個關鍵節口上,中國推動新一輪“房改”政策,將對房地產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01
回望過去,中國房地產業一路走來,經歷過多次重磅改革。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都實行的是“統一管理統一分配,以租養房”的公有住房實物分配製度。
1979年,改革開放第二年,中國百廢待興,官方出臺了吸引外資的諸多政策。而恰恰第一批外資投資來源於海外華人華僑。
為了解決華僑回國居住問題,當時上海中華企業公司推出20套住房銷售給華僑家屬,不經意間拉開了中國商品房市場的序幕。
1980年,高層進行房地產改革,從中央層面確認了“房住商品化”。第二年,推出“三三制”政策,即單位職工可以以房價的三分之一來購買住房。後來,到了1990年,由於種種原因取消了“三三制”,購買住房需要全款支付。
這麼多年,管理層對房地產市場的改革如同“摸著石頭過河”,謹小慎微,不斷探索總結,試圖尋找到真正適合時代背景下的房地產制度。
1998年7月3日,國家正式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
這一政策猶如石破天驚,深刻影響了中國樓市和中國經濟的運行軌跡。至此,實行了近40年的住房實物分配製度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也就是從這一天起,房地產行業真正進入市場化階段。此後,房地產猶如脫韁野馬,不斷刷新著銷售記錄,不斷貢獻著經濟增量。
但沒有任何一招可以吃永遠。去年,房地產迎來了盛極而衰的拐點,再次改革勢在必行。
今年8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的指導意見》檔案(國發【2023】14號文)。中國第三次“房改”正式拉開大幕。
02
14號文明確兩大重要目標:
第一,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讓工薪收入群體逐步實現居者有其屋,消除買不起商品住房的焦慮,放開手腳為美好生活奮鬥。
第二,推動建立房地產業轉型發展新模式,讓商品住房回歸商品屬性,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推動房地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那麼,問題來了,誰有資格買保障房?買幾套?未來可以轉讓出售嗎?
住房有困難、收入不高的工薪階層以及城市需要引進的人才均可以申請保障房,標準不會是全國統一,後續會由當地政府來制定。另外,既然是保障房,必然是以家庭為單位,一個家庭只能購買一套。且購買的保障房不能長期閒置,更不能在市場中去流通出售。若因為各種因素想要轉讓,會由地方政府按規定進行回購。
另外,全國推行嗎?誰來建保障房?商品房又如何定義?
14號文明確提出,支持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大城市率先探索實踐,具備條件的城市要加快推進,暫不具備條件的要做好政策和項目儲備。
按照七普數據,全國城區人口超過300萬人的一共有35個,包括8個超大城市、15個特大城市和12個Ⅰ類大城市。
保障房供給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政府劃撥土地,開發商承建建設。第二,利用閒置低效的工業、商業、辦公等非住宅用地進行建設;第三,收購閒置商品房,通過改造變為保障房。
另外,監管層對於商品房的定位非常明確:讓商品房回歸商品屬性,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那麼,這也意味著未來商品房的各種限制都會被取消,包括限購限售、限墅令、郊區容積率限制等等。
總之,未來政府將主導“剛需需求”,而市場主導“改善需求”。
這不就是妥妥的新加坡模式嗎?
早在1964年,新加坡就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其計劃的宗旨在於:為沒有支付能力進入房地產市場的居民提供公共住房,使其房地產市場發展模式逐步形成“80%組屋+20%私宅”模式。
在土地方面,由於新加坡以公用制土地為主,政府可以用非常低廉的價格徵用大規模土地來建設組屋;在金融支持方面,可以動用公積金賬戶中的存款來支付頭期款和每月房貸,而購買私人住宅只能使用銀行貸款;在供給方面,採取預售制,當政府推出的租屋專案申請量超過7成,專案便會開工建設,有效避免閒置風險。
同時,新加坡也鼓勵發展私人住宅市場,滿足少部分高淨值人士的更高端的居住和投資需求。要知道,今年新加坡私人住宅專案價格中位數超過了120萬美元,比香港房產價格的約116萬美元還高。
對比起高昂的私人住宅房價,新加坡組屋房價中位數不到53萬美元,少了50%不止。而80%的新加坡人都住在組屋裡。
未來,中國也將採用新加坡模式。這就是中國房地產發展的新模式。
11月11日,住建部部長倪虹接受央視採訪的時候給這個新模式進行了定調:理念上“房住不炒”,體制上,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的新機制——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
這對當前的商品房市場會有怎麼樣的影響呢?
在我看來,很多城市土地成本也就50萬一畝,加上設施配套綜合成本可能也就100萬一畝,而大城市土地成本動輒幾百萬,上千萬。單單土地這一部分,可能就會讓保障房房價較周邊商品房房價少30%-40%。再加上保本微利賣出來,房價可能再降10%。
那麼,這會導致現在的剛需商品房的價格面臨持續下跌壓力。因為未來普通工薪階層自然會選擇價格便宜得多的保障房。而一二線大城市的核心地段優質改善型房價可能還會有上漲的動力。因為商品歸商品,保障歸保障,所有商品房的限制應該都會被取消。
現在,若手裡還有多套投資性房產,是不是應該抓住最後的窗口期套現走人呢?否則,等正在保障房的供給上來之後,恐怕還得打骨折才能脫手。
03
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加快“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三大工程”即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
近日,有媒體報道,央行考慮通過抵押補充貸款(PSL)等政策工具,分階段通過政策性銀行提供中長期低成本資金,以支持“三大工程”建設,支持總額度將至少為1萬億元。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彈藥給足,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相信會很快落地建設。
1998年是中國房地產的一個分水嶺。25年過去了,房地產再次來到轉型的十字路口——會由完全的市場化轉變為半市場化,受益的是廣大的普通打工人。
新一輪房改已經在路上,房產投資也離普通人越來越遠。(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