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賣出風險」才是好的商業模式?



賣出風險的才是頭部企業,是莊家。資金杠杆堆積起來的老大,隻是運氣好和借了點錢的賭客。

來源:FutureMoney

這幾天看SBF的庭審,感觸良多,不管你多天才,金融風險照樣碾壓。

我們都以為,隻要某股票一直漲,就有流動性,這恰恰錯了。流動性可以瞬間消失,價格一落千丈。

2008年的金融危機的時候,倫敦的銀行間拆借利率(Libor)在一天早上,由於市場的恐慌,竟然無法達成報價,這就是當資產沒有流動性的時候,價格的資訊也停止了。

這種時候,幾個小時關乎一輩子。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FTX。 FTT(他的代幣)在一瞬間的擊穿心理價位,價格就可以一潰千裡。回想起來,在前幾個小時內瘋狂托盤是正確的決定,這幾個小時的努力比後面重要太多了。但市場的流動性太脆弱了,仍然無法挽救這場敗局。

FTX在暴雷之前都有大量的AUM,甚至是抵押物,但他沒有現金來償還債務了。 Web3協議的TVL是落後於流動性的,我們不能看到TVL很高,流動性就很大的結論。

有人說,做市商呢?金融市場裡哪有朋友,撤的最快的就是他們。

風險是做生意的人最討厭的。流動性風險,應該就是金融從業人員最討厭的。但為了看起來龐大,有人用承擔流動性風險,撐起自己的商業帝國。

資管機構買入風險,這是他們吃飯的手藝。隻要價格漲,皆大歡喜。下跌超過50%的時候,那麼客戶就要鬧了,如果再有一些不良資產,可能資不抵債。

不良資產怎麼產生的?原因千千萬萬。銷售人員為了績效不管風控,人類辨識流動性風險的程度有限,金融資產複雜化等等因素。 SBF或許在他的路子裡已經做到最好了,唯一的錯誤是選擇錯了路。

靠買入風險,撐起來的商業模式,值得商榷。更好的商業模式,應該賣出風險,賺取現金。

比較一下,Facebook的業務不需要買入風險來獲利,他隻要收取廣告主費用就可以了。金融危機的時候,廣告費少賺一點就行了,隻有經營風險,不是金融資產的流動性風險。

DeFi的意義在於創新資管產業,讓使用者自行承擔風險,協議隻是賺取手續費和廣告費,隻承擔經營風險,不用承擔流動性風險。

賣出風險的才是頭部企業,是莊家。資金槓桿堆積起來的老大,隻是運氣好和借了點錢的賭客。

原文鏈接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