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小成本创造大改善?吉利汽车收购雷诺集团韩国子公司部分股份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阿斯麦称现有技术能实现1nm芯片工艺,二是吉利汽车收购雷诺集团韩国子公司部分股份。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霸气宣布,目前的技术创新足够将芯片的制程推进到1nm节点,可以让摩尔定律再延续十年。你知道,随着芯片制程越来越小,大家认为,目前的芯片工艺已经接近物理极限。芯片想要从“纳米时代”进入到“埃米时代”(1埃米等于0.1纳米),那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设计芯片构造或者改变硅基材料。这次阿斯麦的表态其实是在说,别担心,目前的工艺路线还没走到头,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顺利推进到1 nm节点甚至以下都是没问题的。这相当于给业内吃了一颗定心丸。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今天我们不聊技术,我是看到这条消息之后有点感叹。人类对客观物理世界的探索,已经攀到了山峰的高处,每往前走一步都非常艰难,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相当高的成本。不过,人类对主观感受世界的探索,现在才刚到山脚呢,可能稍微用点心就能带来显著的改善。单从投入产出比来说,对感受世界使劲儿比对物理世界使劲儿来得更划算。
我最近在读《创意有魔力》这本书,里面就提到几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比如,美国网约车公司优步想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叫车服务。一种途径,是直接从物理世界去改善,能不能把乘客的等车时间缩短一半?当然可以。它可以把现有的网约车数量翻一番,或者协助交管部门改善道路交通状态。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投入巨大成本。
还有一种途径,是从感受世界去改善。假设乘客的等车时间不变,能不能把他们在等车过程中的焦虑减少一半?当然可以。优步只需要在地图上标明,乘客叫的这辆车现在到哪儿了,大概还有多少分钟到。这对优步来说花不了多少成本,但据说能把乘客在等车过程中的挫败感减少90%。
还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前几年,英国政府决定花600亿英镑,用10年时间,在伦敦和曼彻斯特之间修建一条高铁。等高铁建好后,从伦敦到曼彻斯特之间的旅程就能从目前的2小时10分钟变成1小时10分钟。也就是说,以英国政府目前的效率,它需要投入600亿英镑和10年时间,才为每位乘客节省60分钟旅程。
而这本书的作者,奥美集团英国分公司的前高管,他提出一个更好的方案,只花25万英镑,不到原来预算的十万分之一,以及半年时间,就能够为每位乘客节省40分钟旅程。是不是很惊人?怎么做到呢?很简单,要节省40分钟旅程,并不一定是减少人们在火车上的时间。实际上,人们在火车上的两个小时并不会觉得很漫长,可以在舒适的座位上欣赏风景,或者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真正难熬的时间是在拥挤嘈杂的候车室里等车。
怎么才能减少乘客的等车时间呢?人们从伦敦坐火车到曼彻斯特,一般会提前买好车票,这种预售票比去了车站现买票要便宜很多。但是,预售票锁定了车次和座位,不能更换。一旦你错过了这趟火车,车票就作废了,所以人们通常会提前四五十分钟到达火车站等车。
作者提出,完全可以开发一个应用程序,让人们达到车站之后,看看那些比预订车次早一些出发的车还有没有空位,有空位的话允许人们添一点钱,更换车次。这样一来,人们在火车站等车的时间就可以缩短20—40分钟。开发这个程序,用25万英镑和半年时间足够了。
单从体验看,因为等车时间比乘车时间更难熬,为乘客节省40分钟的等车时间,比节省60分钟的乘车时间,其实创造的体验改善更大。从这个角度看,修高铁是一种从物理世界用力的方案,开发应用程序是一种从感受世界用力的方案。严格来说,这两种方案并不矛盾,可以双管齐下。有意思的是,英国政府认真考虑了修高铁,却对开发应用程序这个建议无动于衷。
当然,从感受世界去用力,虽然投入少、收益大,但它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现成答案。物理世界的改善方向是很明确的:芯片制程越小越好,高铁速度越快越好。而人的感受系统太丰富了,该从什么方向去改善,没有现成答案,甚至不合逻辑。
比如书里还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个慈善机构想知道,怎么让募捐信更有说服力,让人们更愿意捐款。他们做了这样一些尝试:有10万封信是由志愿者亲自送上门;有10万封信用了质量更好的信封;有10万封信用了直式信封,也就是信封封口在短的那条边而不是长的那条边;还有10万封信附了一张表格,填表之后他的捐款就能获得25%的退税。
现在你来猜猜:哪种信封会让人们捐得更多,哪种信封会让人们捐得更少?你可以按下暂停键,思考几秒钟。
如果你是经济学的信徒,我猜一定会认为,有退税表格那封能够让人们捐得更多。实际上恰恰相反,在四种信封当中,有退税表格的信是唯一降低了人们捐款意愿的,而且让捐款减少了30个百分点。相比来说,直式信封和志愿者亲自送信,都让捐款增加了10个百分点;而效果最好的是质量好的信封。
怎么解释这种奇怪的效果?没法用理性和逻辑来解释,最可能的答案是,每一种信封都在无意中击中了人们微妙的感受系统。人们就是觉得,把钞票或支票放在一个直式信封里更自然;就是觉得,把钞票放在一个厚实的、很有质感的信封里寄出去,比放在一个廉价信封里寄出去,更安心。而减税表格,无意中提醒了人们从“利他模式”切换到“利己模式”,导致了更少的捐款。
你看,人的感受系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不合逻辑,甚至不可理喻。但是,你一旦进入到感受世界,逐一破解其中的机关,就有机会成为一名“现代炼金士”,用微小的成本创造巨大的改善。就像作者说的:“工程学不允许魔法,而心理学可以有魔法。”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5月10日,吉利汽车与法国雷诺集团韩国子公司签订协议,用13.76亿元买下雷诺韩国34.02%的股份,雷诺集团仍保持控股股东地位。收购完成后,雷诺将和吉利合作,在韩国市场推出混合动力车型,预计2024年量产。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你知道,在国内汽车厂商当中,吉利是响当当的“并购大王”。早在2010年,吉利就花18亿美元,从福特手中收购了豪车品牌沃尔沃,并且是100%控股,轰动一时。那次“蛇吞象”的并购案,让李书福被称为“中国的亨利·福特”。
2017年,吉利又收购了马来西亚的国宝级汽车品牌宝腾汽车49.9%的股权,宝腾汽车在马来西亚小排量汽车市场中曾经占有60%以上的份额。宝腾集团旗下还有超跑品牌路特斯(Lotus),这是与法拉利、保时捷齐名的世界三大超跑品牌之一。这次收购中吉利获得了路特斯51%的股权。
2018年,吉利以90亿美元收购了戴姆勒9.69%的股份,成为戴姆勒当时最大的股东。
你看,对于“并购大王”吉利来说,这次收购雷诺韩国子公司,只花了不到14个亿,也没拿到控股权,跟它以前那些大手笔并购案没法儿比,好像没啥可说的。但其实,这次并购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吉利完成了从技术输入到技术输出的转变。
之前吉利收购沃尔沃,最大的目的,除了可以拥有沃尔沃品牌,更重要的是获得沃尔沃的先进技术,让吉利汽车获得技术升级。在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汽车开始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领克,其中就采用了沃尔沃的核心技术。可以说,在收购沃尔沃时,吉利汽车是以技术输入为主。
而到了2017年吉利收购宝腾和路特斯,是技术输入和技术输出双向进行。超跑品牌路特斯起源于英国,在全球有多个设计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并且在复合材料和轻量化技术方面全球领先。收购路特斯51%股权,有利于吉利引进吸收这些相关技术。同时,对于宝腾汽车,吉利给它输出技术和车型,并借宝腾汽车品牌打入东南亚市场。
而这次收购雷诺韩国子公司,吉利变成了纯技术输出:由雷诺的三星工厂负责混动新车型的制造,而吉利只出技术,主要是CMA模块化架构和雷神混动系统。
你知道,以前的汽车都是整车设计,不同的车型,车身、底盘、电气系统等是不能通用的。而CMA模块化架构,就是把汽车各个系统做成标准化的模块,新车型设计只需要像搭乐高积木一样,挑选不同的模块型号组装在一起就行了。在国产汽车自主品牌里,第一个做出模块化架构的就是吉利。吉利输出的另一项技术,雷神混动系统,也非常厉害,据说它的热效率在目前已量产的发动机里是最高的。
你看,模块化架构是一架车的骨骼,动力系统是一辆车的心脏。这两项加起来等于是说,雷诺韩国混动车型的核心技术全部来自吉利。
根据吉利汽车发布的2021年年报,在2021年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前十名中,吉利是唯一上榜的车企,它最近十年来累计研发投入超1400亿元。技术授权已经成为吉利增长最快的利润来源,2021年同比增长245%。吉利的技术授权对象,除了收购的品牌,还包括吉利的合作伙伴,像百度、富士康等跨界造车的新玩家。
有媒体认为,吉利的案例说明,“中国车企正从原先技术模仿的下游,转变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并掌握了价值链的话语权和溢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