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開新 行穩致遠——讀懂中國經濟的“大邏輯”



年末將近,多個領域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穩”的基礎不斷夯實,“進”的力量持續積聚。儘管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增多,中國經濟頂住外部壓力,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國內大循環活力強勁,與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多元,給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更多前行的動能。

回望這一年,中國經濟固本開新,求變應變,既有量的合理增長,更有質的有效提升。主要預期目標有望圓滿實現,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內需潛力持續釋放,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三新”經濟展現出蓬勃向上的力量……亞洲開發銀行在發佈最新經濟展望時指出,得益於中國經濟復甦,亞洲地區經濟增長預計將強於此前預期,亞洲發展中國家將以更加樂觀的姿態結束2023年。

大有大的邏輯,中國經濟的龐大體量決定了其獨有的運行之道。“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大海有風平浪靜之時,也有風狂雨驟之時。沒有風狂雨驟,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國家主席習近平曾用“大海”比喻中國經濟,這是中國經濟強大韌性、寬廣空間、深沉定力的形象描述。

中國經濟有如大海之壯闊,強韌的國內經濟迴圈生機勃勃。14億多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廣闊的市場資源和空間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龐大的國內市場具備容納更多產業集聚的優勢,可以更好抵禦外部風浪沖擊。區域間差異化產業格局賦予了經濟發展縱深空間,增強了面對風險的調適能力。經濟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不斷開闢,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外貿“新三樣”走俏海外,技術突破創“新”與產業升級增“質”正共同塑造新質生產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瑞銀認為,綠色經濟、消費和高科技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驅動力。

中國經濟有如大海之開放,在“脫鉤斷鏈”的外部雜音中,堅定地將對外開放推向縱深。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出臺上海自貿試驗區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新方案,推動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自貿試驗區升級擴容至22個,試行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範圍,增加國際航線……中國持續釋放高水平對外開放信號。“中國發生的一切惠及所有國家。”在全球知名投資人吉姆·羅傑斯看來,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對世界和中國都極為有益”。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表示,“永遠不要押注中國會衰弱”,中國仍將是一個能為雙邊合作提供巨大機會的經濟體。

中國經濟有如大海之包容,與世界聯繫日益多元,持續推動全球經濟良性循環。中國是跨國企業收穫佳績的重要市場,也是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孵化器、試驗田和競技場。聯合利華、施耐德電氣選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大眾汽車位於安徽合肥的電動汽車工廠正在為投產作準備……跨國企業從未停下在中國投資興業的腳步。中國是全球投資組合的一部分。今年境外金融機構已連續9個月淨買入中國債券,中國債券在莫耳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政府債券指數已達到國別最大權重,反映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以及持有人民幣資產懷有信心。中國也一直是推動做大全球發展蛋糕的行動派,從推動金磚國家擴容到共建“一帶一路”開啟新的金色十年,一場場盛會見證著中國和世界共謀機遇、共尋動能、共享成果的雙向奔赴。

中國經濟有如大海之深邃,政府綜合施策的戰略定力和辯證思維是經濟迎戰狂風驟雨的底氣。中國經濟今年呈現前低、中高、後穩的態勢,中國政府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因時因勢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政策“組合拳”持續顯效,定向施策精準有力。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4年經濟工作,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這是深刻洞察國內外形勢後做出的前瞻性應對思路。“穩”是大局和基礎,“進”是方向和動力。堅持先立後破,意在重視新舊模式之間的銜接和切換。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為明年九項重點任務之首,包含著增強新動能的長遠考量。

中國經濟不僅有著“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韌性,更有“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底氣。中國以科學之策應對非常之難,以高質量發展對沖前進道路上紛繁複雜的挑戰,用堅實的發展腳步和堅定的開放決心回應各種抹黑唱衰,為全球經濟提供了可貴的穩定錨。可以預見,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國將帶給世人信心和美好期待。(完)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