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新聞



2023年行至尾聲,回顧今年市場的走向,開年資金紛紛湧入,上證指數一路漲到3400點。下半年A股則重啟震蕩模式,情緒明顯降溫,兩度跌破3000點,甚至下探至2900點以下的低點。

在震蕩市場的影響下,基金行業困難與挑戰並存,但行動從未停下,不斷為未來積蓄力量。這一年,公募基金行業存在哪些或影響深遠、或令人印象深刻的大事件?

 

1.規模逆勢增長,公募基金規模首超銀行理財

今年是公募行業誕生25週年,在股市震蕩、債市向好背景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增長,兩次刷新曆史新高。

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公募基金總規模達到27.77萬億元,刷新去年8月底的歷史高點。7月底,公募基金總規模繼續攀升至28.8萬億元,首次突破28萬億元歷史關口。儘管受到股票市場持續震蕩影響,目前公募管理規模仍保持在27萬億元上方。

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是國內最大的兩個資管子行業,也是資管市場上唯二的公募資管產品。截至2023年6月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5.34萬億元,公募基金存量規模則達27.69萬億元。公募基金管理規模首次超越銀行理財。

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全民財富管理意識覺醒,公募基金規模迎來了爆發式增長。2019年末,公募基金規模為14.84萬億元;2021年末,這一數據增至25.72萬億元。2022年以來,公募基金規模增速有所放緩,主動權益類基金佔比下降,“固收+”則保持相對穩定增長。

 

2.公募基金降費降傭改革啟動浮動費率產品面市

7月,證監會出臺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監管引導推動與行業主動作為相結合,指導公募行業穩妥有序開展費率機制改革,支持公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他行業機構合理調降基金費率。即日起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準,新註冊產品管理費率、託管費率分別不超過1.2%、0.2%。

隨著證監會的各項改革措施漸次落地,預計到2025年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較2022年將下降約26%。公募基金行業預計每年將向基民讓利100億元以上。 

12月8日,證監會再次發佈《關於加強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管理的規定》(徵求意見稿),將權益類基金的佣金分配比例上限由30%調降至15%。

據證監會測算,以2022年數據為例,公募基金股票交易佣金總額將由188.68億元下降至126.36億元,降幅為33.03%,每年為投資者節省62.32億元的投資成本。

8月26日,首批與基金規模掛鉤、與基金業績掛鉤、與投資者持有時間掛鉤的20只浮動管理費率產品同步獲批。8只基金的費率與業績掛鉤,3只的管理費率與規模掛鉤,9只產品的費率與投資者持有期掛鉤。募集資金規模合計達76.37億元,有效認購總戶數合計超11萬戶。

 

3.投資端改革出新招允許公募自主選擇證券交易模式

9月,證監會發布《優化公募基金管理人證券交易模式的通知》(以下簡稱為《通知》),優化券商交易模式,推動證券行業建立統一業務標準。

證券交易模式方面,《通知》允許符合條件的公募基金管理人結合自身需求,自主選擇證券交易模式;加強交易行為監管方面,證監會將繼續加強證券交易行為監管,指導制定自律管理規則,明晰各方權責,督促合法合規參與交易;保險公司及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年金基金投資管理機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及其管理的各類產品,參照適用本方案。

經過5年多的改革實踐,券商交易模式較好滿足了權益類基金的投資運作需求,對防範異常交易風險起到積極作用,採用券商交易模式的公募基金產品規模穩步增加。截至12月26日,採取券商結算模式的公募產品共有931只(只計算主代碼)。

 

4.外資公募獲批速度加快券商系基金公司擴容

今年以來,外資公募獲批數量增加至9家。除了近幾年新設立的外商獨資公募外,也有通過監管審批、以股權轉讓的方式從中外合資轉變而來。

1月,施羅德基金獲準設立;同月,上投莫耳根股權變更獲批,莫耳根資管100%持股的上投莫耳根基金成為外商獨資公募基金,並更名為莫耳根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2月,莫耳根士丹利華鑫變更實際控制人,成為第七家外資獨資公募,後更名為莫耳根士丹利基金。3月,聯博基金獲準設立。8月安聯基金獲準設立。

券商系基金公司也陸續落地。3月,華西證券公告,設立華西基金;12月,由開源證券100%持股的鵬安基金獲批設立。至此,券商系基金公司已達到71家。

部分券商通過增持或收購佈局公募領域。2月份,中泰證券提高對萬家基金的持股比例,由49%升至60%,萬家基金成為其控股子公司。5月,國聯證券收購中融基金(現國聯基金)75.5%股權,中融基金成為其控股子公司等。此外,招商資管、興證資管等於年內獲批公募基金牌照,目已有14家券商通過券商資管子公司取得公募牌照。

 

5.基金經理離任潮,自律新規禁止隨意離職

截至12月7日,2023年以來公告離職的基金經理已達300多位,為近5年基金經理離職數量的較高水平。10家機構基金經理離任發生5次及以上,腰部基金公司居多。融通基金、博時基金等公募機構前11月基金經理離任數量居前。

知名基金經理中也有不少人離任或卸任產品。9月,王登峰因個人原因離任天弘餘額寶貨幣市場基金基金經理;葛蘭卸任中歐研究精選和中歐阿爾法基金經理;蔡嵩鬆卸任所有產品。工銀瑞信知名基金經理王篠苓卸任全部在管產品。

11月24日晚間,中基協同時修訂發佈兩份重磅自律規則——《基金從業人員管理規則》及配套規則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投資管理人員註冊登記規則》。

新規明確禁止以下六種行為:杜絕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禁止任何形式的商業賄賂;禁止編造虛假、不良資訊或者發佈、傳播不當言論;禁止幹擾或唆使、協助他人幹擾監管或自律管理工作;嚴禁奢靡炫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禁止違背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

新規加強了對募集期、封閉期、管理公募基金產品未滿1年等情形下基金經理的離任及變更的管理要求,限制封閉期“跳車”、隨意離職等行為。

 

6.新發基金規模創5年新低,清盤基金數量創5年新高

年內全市場基金髮行規模合計1.05萬億份,創下近五年新低,平均發行份額8.84億份,創歷史新低。

由於2023行情震蕩,基民避險需求愈發強烈,相對低波的債券市場成了當下新寵,尤其是純債基金成為了新發基金中的主力。截至12月18日,今年以來新發債基份額達7324.61億份,佔全市場新發規模的70.98%。

截至12月26日,今年以來清盤基金數量達到了256只,創下近五年新高水平,僅次於2018年。其中,股票型基金清盤數量達61只,為公募基金行業自1998年肇始以來的最高記錄。

今年以來FOF基金清盤數量突破兩位數,達到12只,猛增至2022年的三倍。ETF清盤數量也迅速增加,2021年至2023年清盤數量急速走高,分別達到了25只、34只、32只。

7.ETF大時代來臨,千億ETF橫空出世

7月中旬,股票ETF總規模首次突破1.5萬億元大關。11月,全市場ETF規模突破2萬億元關口,相比2022年年末增長近3900億元,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過去5年,全市場ETF規模增長近1.5萬億元,增幅達到293%;股票ETF增長1.12萬億元,增幅超過411%。

寬基ETF成為吸金主力,年內規模增長前十的股票ETF中,有7只是寬基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年內吸金超過300億元,總規模在8月初突破1000億元大關,成為全市場首隻千億級股票ETF。

科創板吸金效應明顯。截至11月末,科創指數境內外產品規模超過1800億元,科創板50與科創板100指數相關產品規模合計佔比達95%以上。華夏科創50ETF成為首隻份額超過千億的股票ETF。

 

8.QDII基金揚眉吐氣,業績規模雙豐收

今年主動權益基金錶現不佳,而QDII基金則業表現亮眼,業績和規模雙豐收。截至11月30日,我國公募基金市場中共有278只QDII基金,總規模約3499.66億元。今年QDII新成立59只,創出歷史新高。 

截至12月19日,在278只QDII基金中,實現正收益的有167只,佔總量四成多;收益率超過10%的有75只,超過20%的有42只,超過40%的有19只。

QDII基金年內的總體業績遠遠跑贏其他類型基金,同時收益兩極分化。投資美股,尤其是投資海外科技、納斯達克的基金收益遙遙領先,投資港股的基金錶現則較差。

截至12月19日,年內收益排名前三的QDII基金:廣發全球精選股票QDII收益為65.22%,廣發全球精選股票現匯QDII收益為62.11%,華夏全球科技先鋒混合QDII收益為57.74%。多隻港股ETF跌幅超20%。

9.基金自購金額超60億,全年分紅超2200億

今年以來,基金公司基於對未來市場的信心,多次自購。截至12月27日,今年以來共有93家基金管理人申購了旗下基金(含發起式基金),累計自購504次,合計自購金額達到60.79億元,其中,權益基金淨申購金額超過39億元。

有21家基金管理人年內自購金額超過1億元。其中,易方達基金自購金額最多,達4.75億元,共計自購26次;華夏基金自購4.5億元,合計自購37次;南方基金、長江證券資管分別自購17次和4次,自購金額也均超過3億元。此外,國泰基金、國泰君安資管、富國基金年內自購金額在2億元以上。

今年公募基金大撒“紅包雨”。12月以來,公募基金分紅總額超過470億元,創今年以來單月新高。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公募基金分紅額已超2200億元,債基成為分紅主力軍。

10.個人養老金試點一週年:整體收益不盡如人意

去年11月底,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實施,具有稅收優惠支持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在我國正式成立,並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廣州等36個城市和地區率先試點。

今年是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一週年,開戶人數突破4000萬,產品選擇多達700餘只,為第三支柱建設贏得了良好的開頭,但在整體繳費率和投資轉化率、產品多樣性以及賬戶便捷度等方面還有進一步提高空間。

截至目前,已經有51家基金公司入場佈局個人養老金基金,截止2023年12月11日,養老基金數量擴張到174只,三季度末總規模達到51.87億元。一年期產品規模達9.32億元,三年期產品規模達29.28億元,五年期產品規模達13.26億元。

截止12月11日,74只一年期/穩健類型的養老基金的業績中,有7只產品近一年實現正收益,平安基金高鶯、尚瓊恩管理的平安穩健養老近一年收益率為3.05%。53只產品近一年收益為負,短期看,產品業績不如人意。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