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馬拉松「全年無休」



“馬拉松之神”基普喬格的INS帳號竟然上傳了和自己的合影! 

看到跑友發來的祝賀資訊,正在奧森公園進行三十公里訓練跑的Jasper激動得跳了起來。緊接著,他和身邊的朋友們紛紛擁抱,分享著這份喜悅。 

在馬拉松領域,肯亞運動員埃魯德·基普喬格是“神話”一樣的存在,中國馬拉松圈稱他為“喬爺”。 

基普喬格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小營養不良,卻對跑步表現出了極高天賦。經過不懈努力,在2019年的柏林馬拉松賽事上,基普喬格以2小時01分39秒的成績創造了世界紀錄。去年的柏林馬拉松,年近39歲的他,又以2小時02分42秒第五次奪得該賽事冠軍。

2023年10月下旬的某一天,耐克邀請基普喬格在北京奧森公園5公里“輕鬆跑”,吸引了眾多跟跑者,Jasper也是其中之一。 

從一開始的群人,到最後只剩他一個人在堅持,吶喊著“No Human Is Limited”的Jasper被基普喬格注意到,並幸運地得到了合照的機會。 

“我當時跟跑了好久,已經精疲力竭了,但仍想以這種方式向喬爺致敬。”

基普喬格是Jasper的偶像,每當跑不下去時,他都會在心裡默唸,甚至喊出來偶像的這句名言。 

與其他競技運動相比,馬拉松是難得能讓專業運動員和大眾選手同場競技的賽事,不講“階級”、不論“貧富”。 在中國,跑步已是一項全民運動,打工人Jasper也能和世界冠軍在跑道上握手。 

進入2023年後,人們沉寂三年的運動熱忱被喚醒,馬拉松賽事更是“火山爆發”式地出現在全國各地。全民馬拉松背後,離不開舉辦城市、主辦方與體育品牌的合力。 

42.195公里的賽道,不僅灑滿了跑者的汗水,也蘊含著無盡的商業可能。

01.馬拉松熱潮

一直以來,國際上都有“馬拉松週期”之說。即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后,這個國家往往以馬拉松賽事為依託,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 

在中國,這個時間點通常被定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 

至2014年,每個省級城市,至少每年會有一場數萬人參與的大型馬拉松賽事。當時,以萬科創始人王石、優客工場CEO毛大慶為代表的企業家,自發成為馬拉松的代言人,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對這一專業賽事的認知。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雙創”興起,踩中了體育產業與移動互聯網的機遇,馬拉松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社交跑步APP悅跑圈在該年度2月上線。然而,行業的強勢增速,因疫情的到來陷入停滯。 

悅跑圈副總裁朱春明告訴36氪,2020年起,伴隨線下場景的停擺,部分體育賽事公司被迫轉行,卻又在疫情放開後,快速回流。這更像是一種需求壓制後的釋放。 

36氪據中國馬拉松官網統計,自2023年1月1日在山東省煙臺市舉辦的“葡萄酒山地馬拉松”起,至12月31日舉辦的深圳寶安馬拉松,去年全國共計舉辦、獲得該機構認證的馬拉松賽事428場,平均每日舉辦1.17場,遠超2019全年的329場。

儘管如此,報名參賽的跑者絡繹不絕,大型賽事仍“一簽難求”。 

據悉,2023年北京馬拉松,13萬人搶3萬個名額;上海馬拉松更甚,中簽率僅13.7%。今年1月卡塞的2024年廈門馬拉松,預報名的中簽率已低至5%。 

此外,無錫馬拉松的報名人數也接近12萬,最終參賽人數33000人,中簽率27.5%。景德鎮馬拉松、婺源馬拉松等在市縣舉辦的比賽,參賽人數也有15000人,達到了A級別的賽事等級。 

龐大的數位背後,究竟是誰在關注跑步?哪些人群熱衷於跑馬拉松?

至少從中國兩大白金標賽事(上海馬拉松、廈門馬拉松)的數據看,參加馬拉松的人群集中在30歲,甚至40歲以上的男性。

據上海馬拉松披露,在全馬專案中,40至49歲的跑者為主力,30至39歲的跑者位居第二。 

2023年4月的廈門馬拉松,參賽選手的平均年齡為42.4歲,男子最大79歲,女子最大76歲。按性別劃分,在30397名參賽選手中,92.77%的選手完賽。其中男子人數25108人,女子人數5289人,女子選手只佔六分之一。 

360創始人周鴻禕曾公開調侃,馬拉松就是中年男人的“廣場舞”。這部分人群,也往往被視作有消費潛力的“中產人群”。 

據尼爾森調查數據,2020年,中國跑者平均每人花費超1.1萬元,其中包含日常訓練的裝備、服飾、營養品等。另在衍生旅遊方面,50%的跑者有外地參賽的經歷,平均花費4598.84元。

02.超級跑鞋

多少雙腳跑馬拉松,就需要多少雙跑鞋,超級跑鞋更是與馬拉松賽事紀錄緊密相連。 

1981年9月27日,首屆北京馬拉松開跑,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城市馬拉松。也正是這一年,耐克與有著“夢之隊”之稱的中國國家田徑隊簽約。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耐克都與跑步深度綁定。其聯合創始人比爾·鮑爾曼,本身也是經驗豐富的田徑教練。鮑爾曼始終認為,一雙鞋子應具備三大要素——即“穿著輕便、腳感舒適、經久耐穿”。耐克對於跑鞋的設計、製作,也始終踐行這三大理念。 

2017年,耐克發起“Breaking2”計劃,突破性地推出了React緩震科技。相對於耐克此前的ZoomX科技,React耐用性更好,也提高了緩震效果和能量回收。最終,耐克誕生了頂尖鞋款Nike Alphafly和Nike Vaporfly。2023年的柏林馬拉松,基普喬格正是穿著耐克的Alphafly奪冠。

另一邊,衣索匹亞名將阿瑟法,則穿著阿迪達斯史上最輕的競速跑鞋ADIOS PRO EVO 1,打破了女子馬拉松的世界紀錄。

至於中國本土品牌,最先在跑鞋賽道“殺出重圍”的,則是“耐了十多年寂寞”的特步。 

早在2007年,特步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丁水波就意識到,運動品牌要回歸專業,並在眾多細分領域裡,聚焦跑步。 

去年3月的無錫馬拉松比賽中,何傑以2小時07分49秒的成績獲得冠軍,刷新了中國男子馬拉松的最佳紀錄。12月3日,31歲的楊紹輝,又以2小時07分09秒的成績獲得日本福岡馬拉松亞軍,將何傑的全國紀錄進一步提高了21秒。兩位選手衝刺過線時,腳下穿著的都是特步的冠軍跑鞋160X。

國產運動品牌的這一代創新,主要集中在中底技術。 

2019年,李寧推出標誌性的“䨻”(beng,四聲)輕彈緩震科技;2021年,安踏的氮科技發佈,一年後,特步又推出獨有的XTEP ACE科技。 

朱春明認為,在同類型的中底科技研發上,國產運動品牌已可以與國際品牌比肩。“比如利用氮氣去做超臨界的中底發泡,國產品牌並不比國際品牌遜色。” 

2023年上半年,搭載“李寧䨻”的三大核心跑鞋IP累計銷量超過430萬雙。值得提及的是,李寧進入香港市場時被當地年輕人熟知,也是因其產品在香港馬拉松賽事中曝光度較高。 

手握眾多頭部運動員的特步,也是國內馬拉松領獎臺的常客。其累計助力的83位運動員,至今共斬獲370個賽事冠軍。 

此外,安踏和李寧也在逐步擴充簽約運動員的陣容。在不少專業跑者都已被品牌“鎖定”的情況下,為吸引更多大眾跑者,各品牌不約而同地為跑者提供裝備與獎勵。 

砸錢營銷的方式簡單且有效,不過運動品牌要想提升號召力及產品矩陣的深度,仍需加強創新。

通過財報數據也可以看到,耐克、阿迪每年的研發投入佔比始終維持在5%至10%的水準。與之相比,國產體育品牌的研發投入始終在2%至4%的低位。 

同時,跑鞋市場的新玩家也在不斷增加。近年來,Hoka One One、昂跑、Allbirds等國際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也有必邁等本土品牌入局。 

在36氪接觸的部分跑者中,過半數人不約而同提到,自己穿過亞瑟士跑鞋,認為其有較強的穩定性、更貼合亞洲人腳形。 

90年代後期,亞瑟士的中底材料“Gel膠”流行,這種材料雖然較硬,卻能給到跑者一定的彈力。直到今日,亞瑟士仍未淘汰這一技術,相關產品仍受亞洲消費者追捧。

03.他們為什麼跑步?

從市場規模看,中國或成為全球第二大的跑步市場。據艾瑞諮詢測算,未來中國有近3億的大眾跑者,1億核心跑者。 

鏡子的另一面是,以贊助企業、冠名企業為代表的社會資本,能投入的資金與精力有限,跑鞋也僅是馬拉松經濟中的一環。 

據悅跑數據研究院數據,2023年中國主要馬拉松賽事大眾完賽成績,都比以往有所提升,各大運動裝備廠商在2023年所推出的新品數量也前所未有的豐富。 

朱春明認為:“中國跑步市場的持續發展,讓更龐大的消費群體視跑步運動為生活方式,必然會使行業的專業度提升,加速需求的細分化。” 

“對於能‘破三’(全馬跑進3小時)的人群,追求速度,輕質的碳板型跑鞋或許更合適。如果體重較重,輕質跑鞋造成傷病的風險就較大,能夠提高穩定性、保障安全的寬鞋楦全掌碳板穩定性跑鞋,或更能滿足需求。” 

朱春明補充道,未來的跑鞋“競速”,只會更細化。無論李寧還是耐克,都要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場景的跑步需求,推出更合適的產品。且在中國市場,無論跑鞋科技、還是馬拉松賽事,都需要更持久的文化沉澱。

以有百年發展歷史的波士頓馬拉松舉例,波士頓的城市發展幾乎能與馬拉松的賽事發展相契合。波士頓慢速軌道交通的建立運行,讓波士頓馬拉松留下了“人車大賽”的歷史瞬間。 

1967年,20歲的凱薩琳·維吉尼亞成為第一個正式站上波士頓馬拉松賽道的女性,也為這一城市馬拉松賽事打上了女權主義的標籤。 

“這些在賽事中折射出的城市文化及人性層面的延展,未來在北京、上海、廈門馬拉松等中國頂級賽事上,也會得以沉澱並被津津樂道,從而吸引後來者不斷參與。”朱春明說。 

儘管跑步是屬於一個人的修行,但細節卻直接影響著賽事質量和參賽者的體驗。

有跑步圈KOL向36氪抱怨,國內部分馬拉松對臨時工作人員的培訓有待提高,城市居民或工作人員對賽事的熱情不夠。“除非有提前安排好的工作人員,否則,就算冠軍選手衝線,也非常冷清,沒有應有的歡呼與祝賀。” 

對於絕大多數人,跑步沒有太多技術挑戰,慢跑更顯得溫和。只不過,一旦將跑步時間拉長,就全然變成了對體能與意志的“雙重摧殘”。要完成全馬賽程,也至少需要2至5個小時,充滿挑戰。 

劉玥任職於某外企,2015年接觸馬拉松,已跑全“六大滿貫”,最好的全馬成績是3小時16分。 

2023年,劉玥參加澳門馬拉松時全程岔氣,只能一直用手抵著疼痛部位。因為太痛苦,她不得不回想一些開心的事,在與自我對話的這幾個小時中,劉玥所有的情緒都被無限放大,跑道上的任何鼓勵都能讓她提振信心。 

“當你跑完全程,至少會相信,未來的一切苦難都不會把你打倒。”

說話間,她已經開始期待下一場馬拉松賽事了。 

(文中Jasper、劉玥為化名) 

作者 | 謝芸子

編輯 | 潘心怡

聯系郵箱:0xniumao@gmail.com